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_cu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总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民也占有我国五成以上的人口比例,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提升离不开农民辛劳,而社会对农民的素质要求也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因此,构建新型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将对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以求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带动社会进步。
  [关键词] 新型农民培训 构建 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296-01
  前言
  近年来,子洲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农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与我县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关系。实际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着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民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开源者和发展者,城市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农民的基础资源提供,“三农”问题的提出更加促使了我国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进程加快,也是我国现阶段的紧迫任务之一,新型农民定义的提出更加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进步,新型农民的培训体系完善势在必行。下面结合子洲县农民培训体系构建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促进子洲县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子洲县农业的长远发展。
  1 优化农民培训机构
  想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首先就是要对农民培训机构进行优化,让农民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中获取不同的知识。新型农民就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具备少量文化知识,掌握一定农业技术,并且拥有经营能力,长期致力于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农民,这些农民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不仅自立自强,还具有法律观念和合作精神,新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优化培训机构能够促进新型农民的文化水平上升,扩展其农业生产技术认知与掌握程度,强化经营能力,提高了新型农民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深化改革大有裨益[1]。
  目前农民培训机构已经大范围开设,无论是农广院校、成人学校等校园形式的培训机构,还是行业协会、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社会性质的培训机构,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文化认知结构,但针对当前社会农村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农民培训机构应当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各地区农民的生活,构建具有特色化的农民培训机构。
  2 构建农民培训层次
  农业生产是具有很强季节性的活动,而且从事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都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这就需要在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时充分考虑培训层次,将农民培训有序划分,开展不同种类、不同季节和不同对象的培训内容[2]。
  在层次划分方面,第一个部分就是农村劳动力,一般来说,农村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最多,不仅文化水平相对较差,也不具备相应的科技知识掌握,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应当集中在农业生产简单技术和生活保健上,由农村的经济组织组建培训班,以实验和示范的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并在农耕期深入农民劳作地点,对农民进行现场指点,推动对农村主要劳动力技术的普及;第二部分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基础的农业大户,培训方式应当以技术性培训为主,辅以专业的农作物疾病预防栽培知识,利用对小部分农民培训,带动大范围农民的进步;第三部分是各地农村的基层领导干部,由于基层领导干部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因此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培养应当以培训其深入贯彻“三农”政策,积累干部管理经验,宣传法律制度,促进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民的带动作用;第四部分是具有创业意向的基层农民,这些农民普遍拥有强大的自立自强意识,无论是想要进城务工的农民,还是欲在农村创业的农民,都要对其进行相关致富项目的培训,适当加入经营方面的经济培训,提高这些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进而通过科学的构建农民培训层次,确保子洲县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加强农民培训管理
  在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时,强化对新型农民培训的管理也同样重要,管理机制的完善不仅能够保证农民培训过程顺利进行,促进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能使农村的整体生活环境呈现一种良好发展的态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政治思想觉悟,逐渐实现深化“三农”政策的基本要求[3]。在管理方面,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突出农民的需求导向,保证农业生产链条的连贯性,培训过程中要时刻记录农民的受教育情况和思想变动,并向优秀的受培训农民颁发证书和奖章,创建农民个人档案管理体系,大力扶持帮助农民的生产生活,着重倾向于农业基础建设和信贷方面,支持农民的创业和发展,优化农民培训的管理过程。此外,还应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农民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农民的培训率,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确保农民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更好地发展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的高效发展。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于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现如今农村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传统的体力型农民模式已经渐渐转变为知识型农民模式,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更加机械化,人力的投入越来越少,而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将成为未来农村发展的主流,对于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民整体素质的上升就代表着农业生产水平的进步,因此,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将非常有利于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环境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辉,陈丽.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3,14(21):124-125.
  [2]李健楠,秦向阳,张喜才.我国农民培训现状·问题·对策——基于全国10个省市的调研[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14(01):109-110.
  [3]武志峰,郭利伟,杨英华,杨春.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7(08):145-146.
其他文献
当前.农村经济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发展漠式处于变革转折的关键时期。相对于整体宏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税收收入节节攀升,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沾沾自喜。因为在复杂多
【正】全媒体时代,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成为一种资源、一种竞争力。信息化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作为传递信息的前沿阵地,报纸增强版面信息量的要求和作
摘 要:林区植树造林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林区树木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更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一般在选择植树造林方法时不仅要选择成活率高的幼苗和树种,更要做到对当地的调查工作,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不但可以促进幼苗生长,对于增加我国森林覆盖率也起到基础作用,使我国真正实现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本文将对如何合理运用植树造林技术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技术。  关键词:植树造林技术;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