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省思到展望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0年全国开始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来,已经过去了七年。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好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理念与实施模式所应有的清晰认识,最终导致不能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向,不能正确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工作。省思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是为了找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质疑之声带来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省思
  
  在技术进入课堂、变革教学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声音。正面的意见认为信息技术将带来教育的变革。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摩·裴珀特教授将计算机视为儿童用来进行探索和创造的一种学习环境和工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一直致力于在幼儿教育中推广LOGO编程语言,试图通过LOGO在计算机画图、编歌曲、玩游戏等活动,使儿童能够成为他自己的“智力建设”者。西摩·裴珀特教授把计算机作为帮助学习者形成算法、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锻炼智力的强有力的工具。与此同时,在技术教育应用发展较快的欧美等国家,关于技术教育应用理性反思的声音近年来一直不断。例如,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资深编辑托德·奥本海默在通过对各种丰富的文献资料分析后认为,人们对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其实根本就是一种“计算机错觉”或“飘忽的思想”,没有任何充分的证据表明计算机有效促进教学与学习。威廉·弗罗嫫在其所著的《技术的尴尬:学校对计算机的期望与现实》一书中,更是描绘了一幅“为技术而技术”所导致的令人沮丧的图景:就总体情况而言,学校拥有的计算机资源85%以上被空置或从未使用,许多计算机经常是处于关闭状态的。
  富兰(Fulan)指出,一个教育理论基础与变革方法都薄弱的变革是“漂浮不稳的”;如果变革的教育理论基础强而有力但变革方法薄弱,这个变革是“浅层的”;如果变革的教育理论基础薄弱但变革方法强而有力,这个变革是“为变革而变革”;如果变革的教育理论基础与变革方法皆强而有力,这个变革是“深遂的”。总而言之,在提倡一个与教育有关的变革时,需要相当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让教师相信该变革的价值,亦需要有相当的变革理论才能使变革顺利推展,进而长期为人所接受及持续采用。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些理论基础来回答教师的疑虑。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理论基础的薄弱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很多一线教师对为什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基本问题存在疑虑。目前,轰轰烈烈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繁荣掩盖了其基础理论的缺失。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性问题。其次,要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者与对象是哪些人,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主体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的时间问题和地点问题,并且要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该可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这些都是我们要回答的实践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的情况下,我们必然会有困惑和迷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原理原理及教学设计等等。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Roblyer的解释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他将教师运用科技于教育的原因归纳为如下的五个原因:(1) 学习动机——如获取注意,通过成果吸引学生,增进学生学习的主控性;(2)独特的教学能力——如将学习者连接至信息和教育的资源,帮助学习者将问题及解答视觉化,可记录学习者的进步,将学习者与学习工具做连接;(3)支持新的教学法——如合作学习、分享智慧、问题解决和较高层次的技术,(4)增进教师的生产力——如与学生互动不受时间限制,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更正确的信息,让教师可以以更快的效率产生更亲近学生的教材;(5)具备信息时代需要的技能——如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可视化的素养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此种环境除了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应该是一个多元的,互动性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环境,同时也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教学或学习环境。
  
  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内涵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融入课程、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改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结果是课程信息化。在实践上它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化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信息技术作为独立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评价。学科课程信息化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课程评价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生出信息化课程文化,并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融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三、新的信息技术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改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观念。传统的信息技术观主要是作为知识的呈现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忽视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新的信息技术观是从教的视角向学的视角转变,其目的是优化学与教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没有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
  
  当前一些学者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这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目标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及衡量标准是改善学习,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如图)。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这不是它的根本目标,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可能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或者学习效率的目的。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局限于信息素养方面,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误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全方位地融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来选择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上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而不要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展望: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变革。任何事物的实践都必须先有一个观念的先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变革学习观念,我们要从传统的、灌输的、单一的学习观念中转变过来,倡导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观念之下就要具体的实践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作为教学工具、作为学习工具、作为认知工具、作为环境构建工具四个方面来认识。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虽然有人强调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但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梳理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够拿来即用。目前,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很多,包括WebQuest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网络主题探究模式等。当然也希望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践创造出更多满足实际需要的模式来。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需要转变评价观念,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也可以采用量规等方法进行评价。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实践。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后都要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实践来进行反思,并且通过对综合实践的反思来调整前面四个步骤的内容和思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更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9.
  [2]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3]王全世.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信息与教育,2000,(3).
  [4]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5]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
其他文献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影响力最大的传媒之一,是重要的舆论宣传和文化阵地,因此,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安全播出的目标是:确保党
接用户报修说本地台(金坛台Z23)常州新闻台/常州都市台(Z24)有时收不到,其他台能正常收看。到用户家中观看电视节目,发现金坛台基本能收看,有时有马赛克,常州新闻台/常州都市台不能看,
【摘要】音乐赏析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情趣和陶冶音乐情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此进行学习和掌握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大现代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的老旧,进行学习的内容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造成学生对此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导致音乐赏析课程最终效果的不理想。本文以此提出对于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关键词】音乐赏析;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中
针对微波信号在城市近距离传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电视转播和电视信号传输等实例,利用微波传榆及天线相关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给出了解决方法,满足了
全固态发射机与电子管发射机相比具有效率高、维护方便、播出不间断、运行安全可靠等明显优点,但也应重视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在维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