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黎族的音乐资源是中国民俗音乐宝库中一抹亮丽的风景,宝贵的财富需要整合资源优势,加大在今天的开发及利用方能真正展现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人文魅力。为此,黎族文化需要进行不断的继承、挖掘和弘扬,通过对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新时代特征下音乐文化的再度包装和创造,并整合各种传播方式有效的提升民族音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当今从事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歌曲事业工作的每一位同仁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从业和学习经历,通过集成精品挖掘音乐宝库、创作新品促进黎族音乐开发和参加活动表演促进黎族音乐传播这三个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黎族音乐;开发利用;民族文化
海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根据海南省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海南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39万,其中黎族人口约占总人口数量的14.73%。这些少数民族跟汉族一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缔造了丰富的海南文化。在洋洋大观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中,黎族的音乐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探讨黎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是关系黎族文化优秀瑰宝如何在今天绽放其更加炫目的光彩的重大课题,也是维系少数民族稳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重要课题。笔者作为一名黎族音乐演员和黎族歌曲的创作者,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现将关于黎族音乐开发及利用的相关思考整理如下:
一、以继承精品促进黎族音乐的挖掘
黎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明文化,其中的黎族音乐也是黎族多彩文化中最具有魅力的瑰宝之一。优秀的乐曲不一定都需要原创,历史上有许多东西传承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散发着特殊的历史、人文魅力。
根据笔者的观察研究,黎族音乐中的内容都是反映黎族历史、文化、风俗、信仰类的音乐题材,这源于黎族本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自然抗争,反抗阶级压迫,憧憬美好生的一些社会及历史实践。这些作品经过世代的口口相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净化部分。同时,黎族的民间乐器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了排箫、水箫、笛利、令东等,涵盖打击乐器、竹制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等多个品类。因此,黎族有个俗语叫做“歌声不停。笛音不止”,非常形象的表述出黎族活跃的民间音乐。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许多黎族音乐并没有非常好的传承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党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地方和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开发的政策,为各种抢救性保护,抢救性挖掘工作陆续展来,为黎族文化在今天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优秀的历史文化可以用来寻根,可以用来察古,可以用来示今,黎族历史上的音乐光彩夺目,硕果累累,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对于黎族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现在,对于我们这些以黎族音乐的传承、保护和弘扬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所能够做的就是从民间的口语流传中寻找、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音乐符号,使之不断于斯,不绝于民。
二、以创作新品促进黎族音乐的开发
文化艺术作品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它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的、反应时代特征和风貌的作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明在格旧图新,音乐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业需要跟随者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对于黎族音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我们一方面要积极的传承历史的净化,另一方面也要剔除流传下来的某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同时,我们还要为音乐注入符合时代特征及社会发展需求额的新鲜元素。对于从事于少数民族音乐开发利用的艺术工作者来说,能够做到这三点已经实属不易。
黎族音乐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有自己的特点与魅力,这是黎族音乐与其他族群音乐能够区分开来的地方,同时也是黎族音乐能够在若干的民族音乐中脱颖而出的必备“法宝”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创新黎族的音乐,都要坚持一些根本性的特质,从而最大程度的保存黎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个性化。音乐开发利用层面的创新不是彻底抛弃以往的东西,也不是敞开大门无所推脱的拿来主义,而是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历史与现代的统一,坚持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唯有如此,黎族音乐才能在开发和利用中不丢失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不丢失那些曾经让黎族人民,甚至是让整个中华民族所引以为豪的东西。
三、以活动表演促进黎族音乐的传播
在今天,无论是亲自体验还是通过媒体获取信息,我们都知道目前有许多的选秀、竞技和表演平台,这些都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众所周知的“青歌赛”在多年来不仅培育和挖掘了大量的优秀歌手,而且还将大量的不为人所知的,隐藏于民间的优秀歌曲在一夜之间唱遍大江南北。当然,发动所有的黎族歌手都去参加“青歌赛”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通过这样的参与活动,依靠活动的事件效应,媒体报道的聚焦效应,專家点评的明星效应来快速的提升黎族歌曲的社会认知度、大众好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工作在黎族音乐发展保护工作的第一线,陆续改编过许多黎族的民俗歌曲,这包括舞蹈《山兰飘香》(舞蹈,荣获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招龙舞》舞蹈,荣获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门啥乖》(舞蹈,荣获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二等奖)、《打柴舞》(舞蹈,荣获2009年全国传统舞蹈展演活动银奖、《黎族领袖王国兴》(音乐快板,荣获二等奖)、《欢乐的黎寨》(乐曲音乐作品,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戏剧作品评选大赛中的优秀创作奖)同时,还参加电影《黎歌》的部分音乐编辑及录制等。笔者的这些尝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笔者在多次参加此类文艺比赛的过程中,逐渐的意识到,通过举办各类文艺表演、竞赛、竞技类的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发展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陈圣道(1963—),男,苗族,音乐制作员,四级作曲,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关键词:黎族音乐;开发利用;民族文化
海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根据海南省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海南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39万,其中黎族人口约占总人口数量的14.73%。这些少数民族跟汉族一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缔造了丰富的海南文化。在洋洋大观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中,黎族的音乐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探讨黎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是关系黎族文化优秀瑰宝如何在今天绽放其更加炫目的光彩的重大课题,也是维系少数民族稳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重要课题。笔者作为一名黎族音乐演员和黎族歌曲的创作者,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现将关于黎族音乐开发及利用的相关思考整理如下:
一、以继承精品促进黎族音乐的挖掘
黎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明文化,其中的黎族音乐也是黎族多彩文化中最具有魅力的瑰宝之一。优秀的乐曲不一定都需要原创,历史上有许多东西传承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散发着特殊的历史、人文魅力。
根据笔者的观察研究,黎族音乐中的内容都是反映黎族历史、文化、风俗、信仰类的音乐题材,这源于黎族本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自然抗争,反抗阶级压迫,憧憬美好生的一些社会及历史实践。这些作品经过世代的口口相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净化部分。同时,黎族的民间乐器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了排箫、水箫、笛利、令东等,涵盖打击乐器、竹制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等多个品类。因此,黎族有个俗语叫做“歌声不停。笛音不止”,非常形象的表述出黎族活跃的民间音乐。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许多黎族音乐并没有非常好的传承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党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地方和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开发的政策,为各种抢救性保护,抢救性挖掘工作陆续展来,为黎族文化在今天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优秀的历史文化可以用来寻根,可以用来察古,可以用来示今,黎族历史上的音乐光彩夺目,硕果累累,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对于黎族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现在,对于我们这些以黎族音乐的传承、保护和弘扬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所能够做的就是从民间的口语流传中寻找、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音乐符号,使之不断于斯,不绝于民。
二、以创作新品促进黎族音乐的开发
文化艺术作品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它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的、反应时代特征和风貌的作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明在格旧图新,音乐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业需要跟随者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对于黎族音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我们一方面要积极的传承历史的净化,另一方面也要剔除流传下来的某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同时,我们还要为音乐注入符合时代特征及社会发展需求额的新鲜元素。对于从事于少数民族音乐开发利用的艺术工作者来说,能够做到这三点已经实属不易。
黎族音乐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有自己的特点与魅力,这是黎族音乐与其他族群音乐能够区分开来的地方,同时也是黎族音乐能够在若干的民族音乐中脱颖而出的必备“法宝”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创新黎族的音乐,都要坚持一些根本性的特质,从而最大程度的保存黎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个性化。音乐开发利用层面的创新不是彻底抛弃以往的东西,也不是敞开大门无所推脱的拿来主义,而是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历史与现代的统一,坚持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唯有如此,黎族音乐才能在开发和利用中不丢失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不丢失那些曾经让黎族人民,甚至是让整个中华民族所引以为豪的东西。
三、以活动表演促进黎族音乐的传播
在今天,无论是亲自体验还是通过媒体获取信息,我们都知道目前有许多的选秀、竞技和表演平台,这些都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众所周知的“青歌赛”在多年来不仅培育和挖掘了大量的优秀歌手,而且还将大量的不为人所知的,隐藏于民间的优秀歌曲在一夜之间唱遍大江南北。当然,发动所有的黎族歌手都去参加“青歌赛”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通过这样的参与活动,依靠活动的事件效应,媒体报道的聚焦效应,專家点评的明星效应来快速的提升黎族歌曲的社会认知度、大众好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工作在黎族音乐发展保护工作的第一线,陆续改编过许多黎族的民俗歌曲,这包括舞蹈《山兰飘香》(舞蹈,荣获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招龙舞》舞蹈,荣获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门啥乖》(舞蹈,荣获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二等奖)、《打柴舞》(舞蹈,荣获2009年全国传统舞蹈展演活动银奖、《黎族领袖王国兴》(音乐快板,荣获二等奖)、《欢乐的黎寨》(乐曲音乐作品,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戏剧作品评选大赛中的优秀创作奖)同时,还参加电影《黎歌》的部分音乐编辑及录制等。笔者的这些尝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笔者在多次参加此类文艺比赛的过程中,逐渐的意识到,通过举办各类文艺表演、竞赛、竞技类的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发展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陈圣道(1963—),男,苗族,音乐制作员,四级作曲,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