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ey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 DVT)形成的高危因素、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妇科肿瘤术后DVT130例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总结围手术期DVT预防和治疗。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原发病多为盆腔恶性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佳,治疗采用抗凝、溶栓治疗,血栓完全溶解5例、部分溶解25例、无肺栓塞发生。结论:中老年肥胖的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是术后并发的高危人群,手术前后应该采取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妇科肿瘤;手术;深静脉栓塞
   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 bosis DVT)是外科手术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手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很多研究资料证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最易受累的静脉为髂静脉和股静脉,如治疗不及时则造成下肢肿胀疼痛,影响下肢功能,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可能诱发肺栓塞而造成猝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我院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的患者30例,本组30例年龄(38-70岁),体重(55-90kg),良性肿瘤8例,均为子宫肌瘤,恶性肿瘤22例,其中子宫内膜癌11例,卵巢癌6例,滋养细胞肿瘤2例,宫颈癌3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12例,行单纯子宫切除6例,行全子宫十大网膜切除术8例。合并症:合并肥胖12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8例,无凝血功能障碍,下肢静脉曲张3例。
  1.2 临床表现:前驱症状:持续低热20例,患者下肢小
  腿腓肠肌部酸痛22例,临床表现为不对称性下肢疼痛、肿胀、站立或行走后下肢沉重感。活动受限,不能正常行走,腹股沟区疼痛,据研究[1],左下肢DVT的发生率是右下肢的2-3倍,但不易发生肺栓塞,而右下肢一旦发生栓塞,肺栓塞的机率多于左下肢。患肢皮温降低、肤色苍白。发生时间为肿瘤术后7-17天。
  1.3 治疗方法:(1)制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5°减轻下肢水肿。在最初24-48小时内局部冷敷,使其栓子固定,不致脱落,72小时后局部热敷,促进栓子溶解和吸收。(2)溶栓:本组病例均能溶栓治疗,尿激酶30单位-50单位+生理盐水100ml由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同时抬高患肢,快速滴入,7-10天为一个疗程,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同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苷250-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疏通微循环,溶栓过程中尽量少下床活动。10-14天为一个疗程(3)抗凝溶栓结束后使用低分子肝素50-200IU/kg,皮下注射,连续使用7天,避免继发血栓形成和延伸。(4)后期治疗: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华法令,使用剂量根据凝酶原时间调整,嘱下床活动时患肢穿高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以防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5)对于严重的深静脉血栓经抗凝及溶栓治疗症状无改善者,应行微创介入溶栓或手术取栓,术前术后仍需使用抗凝治疗。
  2 结果
   治疗转归:静脉完全复通5例,部分复通25例,无治疗失败病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患者中,以中老年患者占多数,尤以肥胖者发病率为高,原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占多数,尤以子宫内膜癌占多数,故中老年肥胖原发病为盆腔恶性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易并发DVT,是DVT的高危因素。
  3 讨论
  3.1 DVT的高危因素 目前认为:DVT的高危原因为:高凝状态,血管损伤,静脉血流速度降低。由于手术创伤可以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恶性肿瘤既可以直接激活凝血系统,又可以通过促进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活性物质而引起血液凝固,因此恶性肿瘤病人往往伴有血液高凝状态,实验室检查为抗凝血酶第Ⅲ因子、蛋白C缺乏、蛋白S缺陷、活化的蛋白C与因子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ZOZLOA突变[2]。
   本组30例病例,合并肥胖症12例,高血压8例,高血脂8例,下肢静脉曲张3例,全部病例均有一个或以上的高危因素存在,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者16例,有术中输血者19例,恶性肿瘤22例,其中子宫内膜癌11例,肥胖12例。因此认为:有上述高危因素病例应警惕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3.2 DVT的诊断 典型的DVT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有:患侧者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怒张、沿病变静脉走行区明显压痛、不明原因的低热等,特别是中老年肥胖恶性肿瘤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高度怀疑DVT的发生。X线静脉血管造影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作为DVT诊断的金标准,X线静脉血管造影因是有创检查,有发生过敏和血栓的危险,现已很少应用。后者由于无创、安全、无禁忌的优点成为目前DVT主要诊断手段本组30例病例均出现典型的DVT症状,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均为股静脉或髂静脉完全性栓塞同时也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治疗转归,发现经治疗后5例完全复通,25例部分复通。
  3.3 DVT的预防治疗 DVT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住院,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溶栓、抗凝3种。由于DVT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并使的患盆腔恶性肿瘤的病人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升高。因此,手术前后的预防至关重要。对术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病人术前应查凝血功能,术中避免下肢受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老年人应穿弹力袜或弹性绷带、运动下肢,术后及早下床活动,改善下肢血流凝滞状态,静脉补足液体,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术后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预防其发生,术后通过检查早期发现临床亚临床的静脉栓塞征象并给予及时治疗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铿、郎景和,妇科肿瘤临床决策[M].人民卫生出版社。
  [2]周建军、胡亚莉,易栓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5(1):332-335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通过对11例胎盘早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及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0年2月~2011年5月进行住院分娩11例胎盘早剥的发病诱因,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443%,发病诱因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首位,占45.45%, 其次为外伤,27.27%%,胎盘早剥发现以腹痛最为常见约占54.54%,其次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196例, 阴茎头及冠状沟型39例; 阴茎体型123 例,阴茎阴囊型27例,会阴型7例。其中行Duckett术式101例、Snodgrass术式25例、Onlay术式19例、MAGPI术式14例、Duckett+Duplay术式24例、阴囊中线皮瓣法6例、Mathieu术式7例。结果:1
【摘要】 目的:观察内镜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36例消化性溃疡合并活动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初次止血成功26例,成功率为72.22%;再次出血10例,再次内镜下止血6例,4例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8.9%。结论:内镜下进行止血,疗效肯定,是一种减轻患者痛苦、安全有效、方法简单、节省费用的治疗措施,值得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摘要】 目的:探讨CT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月经CT平扫诊断且经临床病理证实的71例脊椎转移瘤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探讨其CT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71例脊椎转移瘤根据CT表现,椎体和附体受侵显示的溶骨状、成骨状和虫蚀状骨破坏分为溶骨型49例(69.0%)、成骨型8例(11.3%)和混合型4例(19.7%)。结论:CT对脊椎转移瘤能够准确分型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