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引领下的化学课堂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47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从趣味引入、实验探究、问题驱动三个维度出发,将“境脉”思维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重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发展长久持续的学习动力、培养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境脉;金属;化学性质;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4-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4.013
  一、“化学课堂境脉”涵义界定
   “境脉”是有主体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依附在一个特定的主体上,如“网络境脉”、“技术境脉”等,它包含了主体本身在内及所附属的一切信息,是统一的整体。“境脉”若是依附于化学课堂教学,那就是“化学课堂境脉”。李宏春[1]认为,化学课堂境脉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化学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任雪明、汪纪苗[2]指出,教学目标是课堂的主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主线则是“境脉”——“境”即创设情境,“脉”即教学主线;“境脉”下的化学课堂需以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动态生成空间又一脉相承的教学情境。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化学课堂境脉指的是化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总和,包括师生参与活动时形成的情境脉络及知识脉络。一堂好的化学课,应该把情境脉络与知识脉络有机融合,使学生沉浸在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自觉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二、“境脉”引领下的教学实践
   1.教材及学情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已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学习,侧重金属与氧气及金属与酸的反应,使学生对金属的性质有完整的理解。在前四章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物质的表示方法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常用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技能及化学语言表述能力。然而,在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及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对微观概念及质量关系产生了畏惧,化学学习兴趣降低,因此,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这种热情延续,使学生真实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2.教学设计理念
  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应用“境脉’”理论,达成三维一体教学目标。以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为基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以教师“旁白”,学生“主角”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本次精彩“演出”。具体设计思路包含三个部分:一、设立一个贯穿整节课甚至整个章节的情境主线;二、根据情境引出知识主线,围绕知识主线展开课堂教学;三、以学生实验、疑难解答、综合运用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过程
   (1)以童话故事为境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片段一(表1)
   [设计意图]导入新知激趣,有效参与合作,强化书写训练,巧借旁白设疑。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笔者精心设计以童话故事为引入,将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围绕这条情境主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知识建构。借助小组学习的优势,使课堂既活跃又严谨,既合作又竞争。用抢答的方式回忆金属物理性质,耗时短效果好,抢答促进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间的相互竞争思维活跃,使答案丰富且完善,整个教室充满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在前四章学习中,已对镁、、铁、铜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进行过探究,学生记忆较清晰,通过唤醒记忆巩固旧知,为后面的新知学习节省时间。在第四章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初步的认识,先书写镁、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通过自我纠错、相互纠错,提升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设计的结束语与课堂引入首尾呼应,金属王国的国王评选还没有答案,因此用留白的方式巧借“合金”加入竞选结束今天的竞选,既给这节课画上完美的分号,也为下次课合金的介绍做好设疑铺垫。
   (2)以实验探究为境脉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设计片段二(表2)
   [设计意图]亲历实验探究,练习观察思考;体验物质转化,提升学科素养。
  杜威有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understand.施瓦布也指出學生应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3],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远比听老师讲或看实验视频的学习效果好。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及反思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走出知识盲目堆积的状态,实现知识的主动获取及意义建构。关注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久置在空气中的铝片表面会失去金属光泽,说明铝与氧气常温就能反应。由于学生才学化学三个月,实验能力较弱,需提示明确实验步骤、操作规范,观察的现象,使学生实验有目的、操作有方法、规范表述结论。实验分两大组,金、镁、铜组用盐酸与金属反应,铝、铁、锌组用硫酸与金属反应,同时完成金属与两种酸反应的实验,用井穴板代替试管,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节约药品。鉴于铁与硫酸反应短时间内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会影响学生描述现象,教师提前做好该实验,便于学生观察氯化亚铁溶液的浅绿色,完善实验现象描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从元素守恒视角推出生成物,再写出反应方程式,这种有推理过程的方程式书写,既有助于理解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又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3)以问题驱动为境脉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教学设计片段三(表3)
   [设计意图]问题驱动,境脉引领,拟人手法,学以致用。
  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到知识的中心,触摸知识的内核。课堂提问也是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好的课堂提问应该遵循启发性、预见性、循序性、准确性、整体性等原则,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实现理解、创造与运用[4]。铝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很容易写出,但需强调铝的化合价及方程式的配平,有问题需指导,实验现象学生表述不规范,因此用类比的思想设计一个形象的小实验,引导学生说出“致密”二字。因为希望整堂课都有童话故事的色彩,所以题目设计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根据已经知道铝在空气中被氧化,设计一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小练习进行检测,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中去的理念。设计真假黄金的鉴别方案,对学生进行了金属性质的全面运用考查,在设计真假黄金鉴别方案过程中,真正做到建构整合金属的性质,落实“学以致用”。真假黄金鉴别的提出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保证了“童话故事境脉”的完整性。
  三、“境脉”思维引领下的教学思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始终围绕一条情境脉络和一条知识脉络展开。以金属王国选国王的童话故事为整堂课的情境,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很方便地根据情境对知识展开学习,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对知识进行建构。
  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时隔五个月,学生们仍能清晰地记起这堂课的流程,在后来第七章酸的性质学习中也体现出这堂课奠定的牢固基础。运用境脉教学思维进行课堂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多用境脉思维引领教学,实现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及化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宏春.“境脉”引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氯气的生产原理”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19-21
   [2]汪紀苗,王森淼,任雪明.“境脉”视角下的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7):15-17
   [3]乔明孔.基于生活情境的PBL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4):56-58
   [4]阮庆元.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实现[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5):52-57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的教学作用以及对该实验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设计氯气制备、干燥、漂白、尾气处理的一体化装置,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基于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加深学生对次氯酸的漂白性的认识和理解,将证据推理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证据推理;次氯酸漂白性;实验创新;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1-
摘要:以“合成氨”反应为载体开展主题式教学,设计并实施了“了解反应的限度”“理解反应的限度”和“突破反应的限度”三个教学环节,拓展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角度,促进了学生学科能力及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化学反应的限度;合成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1-006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8
摘要:文章构建了化学史资源包开发模型,并以“化学能与电能”一节为例对模型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阐发。 该模型既可给一线化学教师进行化学史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又对我国当前化学史教学走出困境产生裨益,从而推动我国化学史教育教学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化学史教学资源包;开发模型;化学能与电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0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
摘要:反思性教学实践包括发现问题—交流沟通—反思调整—尝试改进—新问题—再反思。文章从“氯水性质的探究”的教学实践中从课前的预设、课堂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过程,尝试对反思性教学进行实践和研究。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调整;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5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
摘要:化学实验的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对化学实验生活化进行实践并反思。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活化;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8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8.033  一、化学实验生活化的实践  1. 焰色反应  (1)实验器材
關键词: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有机合成;思维模型
摘要:化学公开课的失真属于是否“真实地教化學”的问题,它与“教真实的化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态度问题,一个是理念问题,后者更有研究的价值。“真实的化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学科的真实性,即化学学科本来的面貌;二是化学学习的真实性,即化学学习是动态生成的。该文呈现在高一化学“甲烷”公开课中用三种科学的方法教真实的化学的尝试:用化学史还原知识形成的真实脉络;用创新实验揭示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用
There once lived a brave3 knight who likes saving princesses4. One day he rode by a tower with a princess inside and a horrible5 dragon nearby. The knight ran to the dragon and drove him off. He got t
摘要:以“化学工艺流程题专题复习”为切入点,探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在该主题复习中开展项目式学习。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中考复习;化学工艺流程题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7-005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8-0546.2019.07.015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摘要:反思即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自我反思是高效的学习方法,最佳的纠错手段。  关键词:自我反思;知识体系;训练;科学素养;自由支配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6-0059-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6.024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