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的《百喻经》三重楼喻里,讲了一个不要一、二层楼,就试图直接盖第三层楼的荒唐故事,殊不知,唯有打好了地基才可能会有漂亮的第三层。在语文教学中,词语的基础作用同样不能忽视,词语教学的现状要求我们改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思维。词语教学离不开生活情境,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迎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将词语进行灵活运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进行科学的评价,促进词语教学的改革,体现改革的优势。
一、强调生活化,教学为认识和表达生活服务
许多抽象而含蓄的词语,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形象思维占优势,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将其生活化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将生活融入课堂,实物展示、图画欣赏、动作表演等。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也可以带学生出去走走,看看,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亲身体验词语所表达的内涵,为运用词语打下可靠的基础,如在苏教板第五册《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从生活中学词语的极好范例。文中的“爸爸”借暑假旅游这一生活背景,引导“我”理解了“骄阳似火”及“惊涛拍岸”两词,从对词语的理解更清晰的认识生活,领悟到了从生活中学词语的独特之处。
词语教学生活化,还应关注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词语的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写作等过程中力求用词准确、得体。在《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对“嵌”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味词语的生活韵味。
二、体现自主性,培养学习和运用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还应当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又擅长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尽展所能。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6》一课中的四组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四幅图,分别显示塞北、江南、高原、海岛的美丽图景,有彩色的画面,春雨淅淅沥沥的动画以及马蹄声,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感受到了美丽的图景,那么,用什么词来表现画面景色的特点呢?为了寻找答案,教师出示八个词语小卡片,除去塞北、江南、高原、海岛,让学生思考究竟归位于哪幅图。
这样不仅轻松地学习了八个词语,而且学生在以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比单纯看书学更易于对词语进行运用,生动而又形象直观。
三、注重合作性,发挥互助合作的学习优势
汉语中的词语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对同一词语,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角度,与学习伙伴之间交流、讨论可以达成资源共享。学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了词语的意思,对教师而言,可以避免单从成人的角度来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及年龄特征,对学生而言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能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学习优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应科学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组合作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能很好地控制课堂,使小组不跑题,努力完成任务,最后全班交流汇总。
四、注重探究性,提升词语教学的层次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引导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使学生进入疑难情境,使得他们必须集中注意力来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贮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孟母教子》一文中,有“孟柯简直看呆了,世上竟有这样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教师提问外公究竟“神”在哪儿,点出“神”字。(多媒体课件,并伴有“嗖”地一声射箭声,视觉、听觉多种感官相结合) “待会儿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你觉得哪些词是关键?”(这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要透彻地理解“神”字,对“箭若流星、应声倒地、百步穿杨”,甚至“慢条斯理”都要有所了解。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下,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这些词语的蕴意。
五、理论联系实际,理解运用作为终极目标
词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够用所学的丰富多彩的词来表达生活,描绘现实世界。对词语的运用,课堂上和课后都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加以实施,不能与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相脱节,应灵活贯穿其中。
苏教版一年级课文《北风和小鱼》一文中有“得意”一词,对于这一词,学生字面理解并不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用骄傲、自豪、快乐等词替换。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呢?怎样才能表达生活中的此种感受?于是教师接着问:“那你们得意时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加上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六、倡导科学评价,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
首先,在进行词语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错误的加以引导,正确的则应肯定、表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孟母教子》一课中,学生在理解“神”的时候,找出了能体现出这种意思的词语:箭若流星、应声倒地、百步穿杨......于是老师灵活地加以了表扬:“外公箭射得准,你找得也很准!”口头评价的同时,也不忘进行书面评价,可以设计一些习题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其次,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运用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应将两者相结合,真正达到对词语的理解掌握、准确运用。二年级下册《识字6》中有“骏马、秋风、塞北”这样一组词,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了形象的解释后,可以让学生用这三个词组成一段话。如:一匹匹骏马在塞北的草原上奔驰,秋风吹得小草弯下了腰。......
再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也许结果并不正确,但过程也同样重要,不可盲目追求结果。学生在理解“塞北”一词时,对老师的口头解释仍有疑团,并指出了自己的建议,从地图上形象地找出塞北的界线。这种方法很有效,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学生的这种想法,鼓励继续发扬。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另外,在理解词语的价值观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
一、强调生活化,教学为认识和表达生活服务
许多抽象而含蓄的词语,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形象思维占优势,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将其生活化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将生活融入课堂,实物展示、图画欣赏、动作表演等。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也可以带学生出去走走,看看,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亲身体验词语所表达的内涵,为运用词语打下可靠的基础,如在苏教板第五册《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从生活中学词语的极好范例。文中的“爸爸”借暑假旅游这一生活背景,引导“我”理解了“骄阳似火”及“惊涛拍岸”两词,从对词语的理解更清晰的认识生活,领悟到了从生活中学词语的独特之处。
词语教学生活化,还应关注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词语的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写作等过程中力求用词准确、得体。在《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对“嵌”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味词语的生活韵味。
二、体现自主性,培养学习和运用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还应当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又擅长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尽展所能。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6》一课中的四组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四幅图,分别显示塞北、江南、高原、海岛的美丽图景,有彩色的画面,春雨淅淅沥沥的动画以及马蹄声,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感受到了美丽的图景,那么,用什么词来表现画面景色的特点呢?为了寻找答案,教师出示八个词语小卡片,除去塞北、江南、高原、海岛,让学生思考究竟归位于哪幅图。
这样不仅轻松地学习了八个词语,而且学生在以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比单纯看书学更易于对词语进行运用,生动而又形象直观。
三、注重合作性,发挥互助合作的学习优势
汉语中的词语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对同一词语,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角度,与学习伙伴之间交流、讨论可以达成资源共享。学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了词语的意思,对教师而言,可以避免单从成人的角度来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及年龄特征,对学生而言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能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学习优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应科学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组合作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能很好地控制课堂,使小组不跑题,努力完成任务,最后全班交流汇总。
四、注重探究性,提升词语教学的层次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引导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使学生进入疑难情境,使得他们必须集中注意力来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贮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孟母教子》一文中,有“孟柯简直看呆了,世上竟有这样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教师提问外公究竟“神”在哪儿,点出“神”字。(多媒体课件,并伴有“嗖”地一声射箭声,视觉、听觉多种感官相结合) “待会儿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你觉得哪些词是关键?”(这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要透彻地理解“神”字,对“箭若流星、应声倒地、百步穿杨”,甚至“慢条斯理”都要有所了解。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下,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这些词语的蕴意。
五、理论联系实际,理解运用作为终极目标
词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够用所学的丰富多彩的词来表达生活,描绘现实世界。对词语的运用,课堂上和课后都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加以实施,不能与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相脱节,应灵活贯穿其中。
苏教版一年级课文《北风和小鱼》一文中有“得意”一词,对于这一词,学生字面理解并不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用骄傲、自豪、快乐等词替换。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呢?怎样才能表达生活中的此种感受?于是教师接着问:“那你们得意时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加上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六、倡导科学评价,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
首先,在进行词语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错误的加以引导,正确的则应肯定、表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孟母教子》一课中,学生在理解“神”的时候,找出了能体现出这种意思的词语:箭若流星、应声倒地、百步穿杨......于是老师灵活地加以了表扬:“外公箭射得准,你找得也很准!”口头评价的同时,也不忘进行书面评价,可以设计一些习题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其次,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运用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应将两者相结合,真正达到对词语的理解掌握、准确运用。二年级下册《识字6》中有“骏马、秋风、塞北”这样一组词,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了形象的解释后,可以让学生用这三个词组成一段话。如:一匹匹骏马在塞北的草原上奔驰,秋风吹得小草弯下了腰。......
再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也许结果并不正确,但过程也同样重要,不可盲目追求结果。学生在理解“塞北”一词时,对老师的口头解释仍有疑团,并指出了自己的建议,从地图上形象地找出塞北的界线。这种方法很有效,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学生的这种想法,鼓励继续发扬。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另外,在理解词语的价值观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