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社会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然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中职语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创新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方式,推动中职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情境教学法
众所周知,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善于思考并且勇于思考的学生,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眼界的方式就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开动脑筋,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随后能够创新自身的思维。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下,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所教的实际内容来设计合适的情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情感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学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全身心投入此事。而情境教学法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了当代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荷花淀》这一课的教学时,由于当代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学生没有切身地生活在当时的社会,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导致学生对《荷花淀》这一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没有深刻的感触,更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自然比较低。在这个时候,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选择情境教学法,创新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让学生通读课文,随后安排学生进行人物扮演,让学生模拟文中水生嫂与水生告别的多个语段,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将文中水生嫂、水生以及其他人物的语气和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中的人物,切身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有效把握了文中各个人物的情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而然就能够大幅度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自然就得到了保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式教学法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获得质的飞跃,逐渐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竞相发展,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此时,各行各业都亟需大量的创新自主人才来帮助企业异军突起,进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诸多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显而易见的是,此类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中职语文教师在一整节语文课堂中唱独角戏,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火热起劲,而讲台下面的学生处于一種“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启发式教学法。
比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应该为学生做好铺路搭桥的引导工作。教师首先应该抓住《致橡树》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舒婷这篇《致橡树》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很明显,就是关于“意象”的讲解。在这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含有“意象”概念的事物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例如,在母亲节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购买“康乃馨”这一花种来送给自己的妈妈,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康乃馨”,而不是选择“玫瑰”、“百合”以及其他花种呢?这里的“康乃馨”所具备的意象意义是什么呢?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通常会把教师和蜡烛进行联系,并且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类的诗句,这里的蜡烛“意象”又是在指什么呢?人们常常会把红豆看作是相思的意象,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今有流行歌曲《红豆》,那么这里是把什么当作意象呢?随后,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意象”的概念,初步掌握“意象”的用法。学生仔细阅读《致橡树》,了解到《致橡树》中的意象,然后根据前面所讲意象的含义来分析《致橡树》中的意象,并将其表述出来。教师这样处理,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侃侃而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做好引导、总结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非常轻松,学生学得也十分容易,可谓是“双赢”。
三、讨论教学法
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因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讨论教学法,此类新型教学方式能够突出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思想,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选择一些“热词”,从而引起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加强学生参与热情,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分析”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掌握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铺路搭桥的引导工作,将一些分析技巧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分成合作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分析某个人物形象。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我们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将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充分揭示出来。比如,要求第一小组的学生从人物的语言来讨论分析;第二组的学生从神态表情来讨论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每个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共同概括出一个丰富、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影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船越大,风越大,阻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真谛,针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中等专业学校(221400)
一、情境教学法
众所周知,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善于思考并且勇于思考的学生,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眼界的方式就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开动脑筋,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随后能够创新自身的思维。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下,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所教的实际内容来设计合适的情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情感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学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全身心投入此事。而情境教学法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了当代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荷花淀》这一课的教学时,由于当代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学生没有切身地生活在当时的社会,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导致学生对《荷花淀》这一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没有深刻的感触,更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自然比较低。在这个时候,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选择情境教学法,创新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让学生通读课文,随后安排学生进行人物扮演,让学生模拟文中水生嫂与水生告别的多个语段,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将文中水生嫂、水生以及其他人物的语气和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中的人物,切身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有效把握了文中各个人物的情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而然就能够大幅度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自然就得到了保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式教学法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获得质的飞跃,逐渐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竞相发展,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此时,各行各业都亟需大量的创新自主人才来帮助企业异军突起,进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诸多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显而易见的是,此类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中职语文教师在一整节语文课堂中唱独角戏,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火热起劲,而讲台下面的学生处于一種“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启发式教学法。
比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应该为学生做好铺路搭桥的引导工作。教师首先应该抓住《致橡树》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舒婷这篇《致橡树》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很明显,就是关于“意象”的讲解。在这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含有“意象”概念的事物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例如,在母亲节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购买“康乃馨”这一花种来送给自己的妈妈,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康乃馨”,而不是选择“玫瑰”、“百合”以及其他花种呢?这里的“康乃馨”所具备的意象意义是什么呢?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通常会把教师和蜡烛进行联系,并且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类的诗句,这里的蜡烛“意象”又是在指什么呢?人们常常会把红豆看作是相思的意象,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今有流行歌曲《红豆》,那么这里是把什么当作意象呢?随后,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意象”的概念,初步掌握“意象”的用法。学生仔细阅读《致橡树》,了解到《致橡树》中的意象,然后根据前面所讲意象的含义来分析《致橡树》中的意象,并将其表述出来。教师这样处理,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侃侃而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做好引导、总结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非常轻松,学生学得也十分容易,可谓是“双赢”。
三、讨论教学法
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因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讨论教学法,此类新型教学方式能够突出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思想,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选择一些“热词”,从而引起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加强学生参与热情,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分析”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掌握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铺路搭桥的引导工作,将一些分析技巧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分成合作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分析某个人物形象。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我们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将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充分揭示出来。比如,要求第一小组的学生从人物的语言来讨论分析;第二组的学生从神态表情来讨论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每个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共同概括出一个丰富、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影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船越大,风越大,阻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真谛,针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中等专业学校(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