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绚烂,点燃生命的火花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5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本探究
  
  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极精细的工笔,为我们绘写出紫藤萝独具特色的风韵,那色泽、那神采、那芳香,都鲜明可感。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于此,作者通过与花的心灵沟通,把对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把回想与展望交织起来,使紫藤萝的内在精神与外在情态并举,使读者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在倍加珍惜的心境下,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睹物释怀、借景抒情的散文,由藤萝引向对生命的思考,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酝酿阅读感受,启发学生初步领会文中精细的描写、含蓄的抒情。然后遵照由浅入深的规律,采用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思考品味、合作探究,探究反思、拓展迁移等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并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三、教学过程
  
  (一) 情境渲染,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在音乐声中,展示一组紫藤萝花的图片。)
  随机导入:在大自然中,令人惊艳的美丽随处可见。也许你会喜欢富丽堂皇的牡丹,也许你会欣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也许你会赞叹傲霜斗雪的蜡梅。然而,女作家宗璞却被那一片纯净的紫色,那一树如瀑布般流泻下来的紫藤萝深深折服。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味紫藤萝炫人的美丽和跃动的生命力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紫藤萝花有直观形象的了解,同时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释题
  “紫藤萝瀑布”是“瀑布”吗?
  明确:紫藤萝又叫“紫藤”“朱藤”,春季开花,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很多很多的紫藤萝花缀在一起,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来,所以作者称之为紫藤萝瀑布。
  2.美读
  在预习的基础上,指名配乐读。提出朗读要求:(1)节奏缓急适当。(2)读准字音,融入感情。
  (设计意图:课文像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即使是鉴赏专家,也未必能尽得其妙。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由品味此文的独特魅力及所包含的意蕴。)
  3.理脉
  面对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结构及行文线索有清晰的印象,从而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三) 思考品味,合作探究
  1.品读语言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在描写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赏析你最喜欢的句子。
  (2)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交流,进一步品味课文语言,引导学生从内容、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便于学生有意识地模仿运用。)
  2.解析背景
  课文还写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朵的繁盛作对比,突出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折射出人的不幸,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人生哲理。)
  教师介绍相关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而写作此文时她的小弟身患绝症。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磨难,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到一树如瀑的藤萝花,睹物释怀,写下了这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美文,并从紫藤萝的盛开与衰败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3.研读主旨
  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稀落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自然界的生命能这样战胜不幸,展示它的顽强和美好,人更应如此。也许你遭遇了不幸,但你的生命还得继续,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此句是全篇最富哲理、最有深意的句子,只有理解此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借此领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4.课外引申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吗?你是怎么面对的?如果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不幸,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面对不幸,要学会承受,而不应一味地抱怨!面对不幸,决不可以自暴自弃,不能被厄运压倒,不要把悲痛留在心头。要勇敢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
  (2)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战胜了不幸,成为生活的强者。请你举出一例。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归纳:任何不幸都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责任、消极悲观的借口。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思考由课内引向课外,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进而感悟生命的真谛。)
  (四) 探究反思,拓展迁移
  出示几组有特色的花草图片,引导学生写作。在此之前,由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师归纳:1.学会多感官、多角度地观察景物。2.注意描写顺序。3.采用多种修辞方法。4.融入感情,而且要有感悟。
  (设计意图:用本节课学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快速写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 总结深化,自然收束
  人的一生和花一样,花遇到不适合它的环境会凋谢,人遇到挫折难免失措徘徊,但这可能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景致,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会紧紧拥抱璀璨的生活,只有遭受过痛苦的人才会珍视生活中的浪花。
  
  四、教学感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因此,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融入美的情境中,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力求实现对话的多维存在,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合作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表现,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此后的课外引申,打开了“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加深。
  语文课不能只让学生做一个装知识的口袋,重要的是让他们悟出学习方法。因此,在迁移写作之前,让学生回顾、归纳课文的写作技法显然很重要。其后学生的写作热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只要引导得法,适时放手,学生的潜力和才能不容小觑。
其他文献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诗歌作为最常见的文学形式,是朗诵者的首选,也是朗读教学的切入点。我们在朗诵时要紧紧抓住诗的这些特点,去再现诗歌的意境,表达诗歌的情感,读出和谐优美的节奏韵律,从而给人以美感。我在朗诵教学中主要从“深入其中,忘却自我;真情流淌,引人入胜;挖掘内涵,全面展现;节奏分明,随韵而歌”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实践,从而感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茅盾的文章《天窗》。请看(大屏幕显示):  《天窗》是茅盾先生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抒情散文。这里有对天窗的介绍与赞美,有乡下孩子的生活与快乐,有想象的放飞与神奇。  文章者[额习了吧。我们共同回厕一下(出示大屏幕,生齐读):  师:读得很正确,这些生字词要默记。第一行是生字词。第二、三行的词语今后可能会用到,用上这些词,表达就不同了,会更生动,更有文采。  师:课文都读
一    调查显示,当代中学生普遍喜欢阅读有关探险的作品。这促使我们思考,何不在教材中选编一组有关探险的文章,使学生在感兴趣的阅读中既学习语言文字,又培养探险意识和探索精神?但在以文选型教材占绝对主流的汉语文教材编制中,找选文永远是最困难的事,关于探险的选文尤其难找。结果,找来找去,外国人写外国人的探险佳作并不少,缺的是关于中国人探险的好作品。在我国古代,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历尽艰险
在我们现行的词典里,“闲愁”的解释多半是这样:“无端无谓的忧愁”。  “无端”意思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无谓”意思是“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合起来,“无端无谓的忧愁”是说忧愁的生发没有来由,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然而,放眼尘世,观察周边,实际情形真的如此吗?在笔者看来,实在大谬不然。  “闲”,古文作“閒”。《说文》:“閒,隙也,从门月。”段玉裁注日:“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
【设计说明】  授课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指导阅读,包括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回顾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确定课文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尝试口头描绘。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六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达到既掌握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又学习写作方法之目的。第三部分的“写作实战”,属于课外作业,其讲评可利用每周一节的作文课完成。  第一课时  一、阅读准备
《语文建设》:2012年10月11日,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语文教学界也非常关注这件事情,请您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该如何认识诺贝尔文学奖、如何认识中国作家获奖?  李云雷:自198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梦想,在中国作家心中普遍存在着“诺贝尔情结”。莫言获奖或许有助于中国文学舒缓这一焦虑,也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审视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
面对中、高考一目十行的阅卷,我在这里闲谈“含蓄”,可能会给人迂腐、做作之感,甚至会被视为“误人子弟”。但是面对学生已经泛滥的直露而平庸、程式而僵化的习作,我觉得重提含蓄,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易经》第十三卦“同人”里说到事物的发展至第五卦“阳爻”时,就会走下坡路;反之,后退至第二卦“阴爻”时,就会开始逆转,呈上升的趋势。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也。含蓄和直白,亦然。  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郭
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曾经说过:“要想在课堂上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还是从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身体坐正,振作起来,做好听课准备……”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动机不强,上课时容易精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兴趣,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优“先”导入,情境引桥  万事开头难。课堂导入虽然简短,但却是
2009年各套高考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题目序号、数量及类型见下表:  通过对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语文高考试卷中有关语言文字应用类题目的考查,我们了解到,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关于语言文字知识及其运用的题目大同之中也有不小的差异,有的在题目数量上还有很大的不同。    一、语言文字知识及其运用类题目应该不应该有    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共12年的语文学习,无论是识字数量,还是语言文字知识
陈铁梅,修颀的身材,明亮的眼睛,齐腰的长发,常常是一身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打扮,业内人都叫她“铁梅”,孩子们都喊她“铁老师”“梅老师”。自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教美术,做课程,德艺双馨,又带着团队和同伴们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她的心中装满了学生,以一位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民教师的职业禀赋,向美而教,以美育人,出色地擔当着“引路人”。  名师都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陈铁梅自然也不例外。从站上讲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