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练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454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自主与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使之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措施,从而有效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练习教学 自主合作
  
   自主合作学习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对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主战场。本人将就在语文课堂练习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这一话题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要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过去老师把练习从头到尾一题题的讲,学生只能坐在下面被动地听,长此以往,效果并不佳。因此要改变这种模式,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在必要的时候才站出来讲,要改变过去老师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二、老师备课要改变思考的角度
  自主合作学习,在课堂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老师参与的似乎并不多。但实际上,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是离不开老师的“幕后操纵”的。而老师要操纵好课堂,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备课,想问题要更加的充分,更加的深入。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还要设想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什么的问题。学生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考虑不到的或易错的题目,要做好充分的设想和考虑,以便能更好的掌控课堂,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为课堂上的合作互动作好充分的准备
  (1)在上课之前要求每一位学生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2)制定了检查细则。为了保证在讲练习之前所有的同学都要做完作业,要求小组长按细则对组员作业认真检查,并认真、及时反馈做题情况。老师根据反馈的情况要及时跟进,一定要保证做题的质量。(3)学生要把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做好标记。要求学生对练习进行积极深入地思考,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落实清楚,以便在合作学习环节拿来讨论。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增进交流,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思路。
  四、合作互动,进一步优化练习课堂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留足够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探讨交流,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下面我就以讲一份高考卷(或综合卷)的1—10题(选择题)和语言运用题(3小题)的教学内容为例,一课时(40分钟)。事先交代学生把试卷当练习做好。
  具体环节操作如下:
  (一)小组讨论(10分钟,可根据内容多少难易等情况调整时间)
  1.小组长组织组员核对答案,小组长做好主持工作。
  2.组员提出疑难,全组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力求解决问题。
  3.明确本组在探讨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此环节,老师要全程监控督促。一开始有些同学不适应,并不积极参与,老师要及时的做好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明白,在讨论环节里,要讨论得起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就促使学生在老师上课之前认真做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老师在监控的过程中,可以深入课堂,了解讨论的动向,在讨论较快的小组里抽一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自己写的语言运用题的答案。讨论结束,可先就学生板书的语言运用题来讲。讲评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请学生上黑板修改;可比较分析;可以给学生讲清评分细则,由学生来评分等等,注重对方法技巧及审题意识的穿插分析。
  (二)学生互问互答(主要是针对1—10题的选择题,花时15—20分钟)
  1.学生提出本组在讨论后仍未能解决的难题。
  2.懂得的同学帮助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教师解答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
  此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强,刚开始能参与进来的同学不是很多,在一些能力较强的同学的带动影响下,很多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在这一环节我要特别提出:(1)要强调课堂的秩序。学生不能乱哄哄的“群答”,有问要举手示意,有答同样要举手。(2)特别强调不能笼统提问。问的问题尽量清楚具体。学生更不能一站起来提问就说:这题我不会做或这几题我都不会。要求学生对题目深入思考后,就某一题的什么地方理解不了,做好标记,设计好自己的问题后,才发问。一则可以避免有些同学懒动脑筋;二则可以促使学生在上课之前认真地思考练习。而老师就可以从学生的问题当中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老师或同学解决问题才能作到有的放矢。(3)在探讨某一题时,尽量探讨清楚再过,才讨论下一题。如果学生在提问某一题的时候,没有提到点子上,或是还有被忽略的问题,作为老师,这时候就应该站出来,提示引导学生,把问题想清楚。(4)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毫无价值,但明显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要予以鼓励,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但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5)如果学生提到的某一题确实较难,学生基本上回答不上来,确实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的,可以由老师来讲。
  总的原则是学生能够相互帮助解决的,给学生来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来引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三)教师检测性提问(时间8—10分钟)
  1.学生无问,如有必要,老师可以设计问题有针对的提问。
  2.学生思考不周,老师要适时提醒,适当拓展延伸。
  3.典型题型,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方法技巧。
  此环节,是为了更好的完善课堂。在这一环节里,作为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助功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有些题目难度不大,但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或在提问环节里,学生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老师就可以提问。如字音题,很多学生只拘泥于字音的对错。而字音的考点,名为字音,实际上涉及到字形和字义,甚至涉及到一些文化常识和典故。单纯的讲字音是讲不清楚的。譬如“劲敌”“干劲”两个“劲”的韵母不同,是因为它代表的意思不同,我们就可以根据字义词义来记字音。我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基本上没有问。学生不问,我就通过问题来检测他们。如:讲到这一题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摇 ?摇)
  (1)妾风尘数年,私有所积,本为?摇 ?摇?摇?摇之计。
  (2)急剧的时代?摇 ?摇?摇?摇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是当今每个中国人都体验到的生存现实。
  (3)赵云、邓芝二人?摇?摇?摇 ?摇而去。
  A.终身?摇变迁?摇受命?摇?摇?摇?摇?摇?摇 B.终生?摇变革?摇受命
  C.终身?摇变革?摇授命 D.终生?摇变迁?摇授命
  学生对这一题没有提出任何问题。“终身”和“终生”的区别在前两课刚讲过,“变迁”和“变革”的区别结合语境一眼能看出,而我不放心学生对“授命”和“受命”的掌握,我就设计语境来让学生判断选择。举例为①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军人临危(授命),视死如归。②在败军之际,刘备白帝托孤,诸葛孔明临危(受命)。学生选择正确,说明掌握得较好;选择不对,就可以提醒学生,引起重视。完善课堂的方法可以根据课堂的情况灵活多变,总的原则就是,老师应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重点和难点上。
  在探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练习课往往被忽略,很多老师不知如何展开,所以一到练习课又恢复到之前的由老师“一堂言”,没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上谈到的练习课堂教学体会,或许能给一些老师一点启示。
  作者单位:广西鹿寨中学。
其他文献
理清思路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前提,分析语言,赏析画面是充分把握文章的基础,概括主题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散文的美。
一、借文导入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这是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在《三峡》一文中的对话。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余秋雨先生来说,走过的山水访过的名胜何其多,三峡何以能在众多山川名胜中脱颖而出,其魅力究竟在于何处?我相信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
阐述了分体式箱变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特点,对该种新型设备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词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本文从具体的文本解读入手,深入分析了李煜词作中表现出来的情真、境真、意真、语真,从而揭示了李煜词的艺术本质。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在重视课堂预设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视课堂生成,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一些老师对新课标理解不够,盲目追求课堂生成,因而产生了很多误区。本人将其总结为语文课堂生成教学四忌,希望能够引起语文老师的注意而少走一点弯路。  【关键词】课堂生成 目标 预设 文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
【摘 要】《外国小说欣赏》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门新课程,对指导学生进行小说乃至现代文阅读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在对《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定位与实践的研究中,寻找到一条解决学生长期以来为之困惑的现代文阅读难题的途径。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 教学定位 教学实践    一、《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定位: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新课程
教学目标1.学习苏轼《念奴娇》《江城子》,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2.了解同一作家的风格不是单一的,有其多样性。3.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