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至今,我深切认为,应该让课堂张扬个性,展示生命的历程,体现人生的价值; 应该让课堂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所渴望的“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和谐课堂”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走进和谐课堂,关注孩子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一、“和谐课堂”——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课堂中的积极情感,更是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1、激情飞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确实,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并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构建“和谐课堂”,就要求教师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和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四十分钟”。
2、爱意浓浓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在“和谐课堂”中,“赏识”、“尊重”是教师示爱的一种有效方式。上课时,教师的口袋中要多带些“高帽子”,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还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见解,“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这样,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充满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才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二、“和谐课堂”——互动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谐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1、动中求“悟”
“閱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
《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寓意似乎早已成为定论。但是,当我们分析完《父亲的难题》这篇阅读文章后,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有的说:“是呀,儿子说的对,乌龟取胜是侥幸,如果再来一场比赛,结局绝对不是这样。”有的说:“儿子说的是实话,他参加比赛总不能像乌龟一样把胜利寄托在对手睡觉上吧,所以,父亲和儿子他们考虑的角度不同,两人就不能有共同的答案了。”有的说:“父亲和儿子的观点都对,如果他们各自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他们两人就不会谁也说服不了谁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教师如果敏锐地抓住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在自我体味、自我表达中揣摩和感悟,课堂就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2、动中求“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三、“和谐课堂”——人文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受到预期的效果。”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在指导自读《海伦·凯勒》一文时,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学的主体地位,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搜集有关海伦·凯勒和莎利文老师身残志坚和献身教育事业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相互讨论释疑;在此基础上展开探讨:文中的“我”与普通学生有什么不同?学习知识有哪些困难?莎利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又是怎样逐步使“我”认识“爱”的?你从海伦·凯勒和莎利文老师身上分别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而后我让学生自我总结学习课文的收获体会,并设置迁移写作读后感,课外阅读《海伦·凯勒日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一生》等作品,将海伦·凯勒激人上进的名言警句摘抄在稿纸上,贴在教室里进行交流展览。这样,通过五个环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多边协作,摒弃了教师的“一言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教”“学生主学”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合作、和谐的人文气氛,师生完全处于平等、切磋、商讨的情境之中,有效地保护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质疑的针对性,思考的开放性,讨论的自由性,总结的独立性,运用的创造性。
与其说老师在教课文,不如说老师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在反复的探讨中,孩子们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感悟,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更应该做些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和谐课堂”,它因为关爱而精彩,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憾的时候,当他们为蜻蜓的薄翼而感动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春草年年绿”,走进和谐课堂,关注孩子发展,和谐课堂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和谐课堂,在和谐课堂中徜徉,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和谐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和谐课堂”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走进和谐课堂,关注孩子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一、“和谐课堂”——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课堂中的积极情感,更是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1、激情飞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确实,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并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构建“和谐课堂”,就要求教师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和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四十分钟”。
2、爱意浓浓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在“和谐课堂”中,“赏识”、“尊重”是教师示爱的一种有效方式。上课时,教师的口袋中要多带些“高帽子”,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还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见解,“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这样,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充满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才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二、“和谐课堂”——互动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谐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1、动中求“悟”
“閱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
《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寓意似乎早已成为定论。但是,当我们分析完《父亲的难题》这篇阅读文章后,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有的说:“是呀,儿子说的对,乌龟取胜是侥幸,如果再来一场比赛,结局绝对不是这样。”有的说:“儿子说的是实话,他参加比赛总不能像乌龟一样把胜利寄托在对手睡觉上吧,所以,父亲和儿子他们考虑的角度不同,两人就不能有共同的答案了。”有的说:“父亲和儿子的观点都对,如果他们各自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他们两人就不会谁也说服不了谁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教师如果敏锐地抓住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在自我体味、自我表达中揣摩和感悟,课堂就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2、动中求“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三、“和谐课堂”——人文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受到预期的效果。”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在指导自读《海伦·凯勒》一文时,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学的主体地位,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搜集有关海伦·凯勒和莎利文老师身残志坚和献身教育事业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相互讨论释疑;在此基础上展开探讨:文中的“我”与普通学生有什么不同?学习知识有哪些困难?莎利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又是怎样逐步使“我”认识“爱”的?你从海伦·凯勒和莎利文老师身上分别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而后我让学生自我总结学习课文的收获体会,并设置迁移写作读后感,课外阅读《海伦·凯勒日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一生》等作品,将海伦·凯勒激人上进的名言警句摘抄在稿纸上,贴在教室里进行交流展览。这样,通过五个环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多边协作,摒弃了教师的“一言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教”“学生主学”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合作、和谐的人文气氛,师生完全处于平等、切磋、商讨的情境之中,有效地保护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质疑的针对性,思考的开放性,讨论的自由性,总结的独立性,运用的创造性。
与其说老师在教课文,不如说老师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在反复的探讨中,孩子们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感悟,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更应该做些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和谐课堂”,它因为关爱而精彩,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憾的时候,当他们为蜻蜓的薄翼而感动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春草年年绿”,走进和谐课堂,关注孩子发展,和谐课堂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和谐课堂,在和谐课堂中徜徉,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