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和谐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h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至今,我深切认为,应该让课堂张扬个性,展示生命的历程,体现人生的价值; 应该让课堂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所渴望的“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和谐课堂”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走进和谐课堂,关注孩子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一、“和谐课堂”——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课堂中的积极情感,更是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1、激情飞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确实,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并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构建“和谐课堂”,就要求教师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和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四十分钟”。
  2、爱意浓浓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在“和谐课堂”中,“赏识”、“尊重”是教师示爱的一种有效方式。上课时,教师的口袋中要多带些“高帽子”,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还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见解,“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这样,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充满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才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二、“和谐课堂”——互动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谐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1、动中求“悟”
  “閱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
  《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寓意似乎早已成为定论。但是,当我们分析完《父亲的难题》这篇阅读文章后,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有的说:“是呀,儿子说的对,乌龟取胜是侥幸,如果再来一场比赛,结局绝对不是这样。”有的说:“儿子说的是实话,他参加比赛总不能像乌龟一样把胜利寄托在对手睡觉上吧,所以,父亲和儿子他们考虑的角度不同,两人就不能有共同的答案了。”有的说:“父亲和儿子的观点都对,如果他们各自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他们两人就不会谁也说服不了谁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教师如果敏锐地抓住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在自我体味、自我表达中揣摩和感悟,课堂就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2、动中求“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三、“和谐课堂”——人文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受到预期的效果。”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在指导自读《海伦·凯勒》一文时,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学的主体地位,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搜集有关海伦·凯勒和莎利文老师身残志坚和献身教育事业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相互讨论释疑;在此基础上展开探讨:文中的“我”与普通学生有什么不同?学习知识有哪些困难?莎利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又是怎样逐步使“我”认识“爱”的?你从海伦·凯勒和莎利文老师身上分别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而后我让学生自我总结学习课文的收获体会,并设置迁移写作读后感,课外阅读《海伦·凯勒日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一生》等作品,将海伦·凯勒激人上进的名言警句摘抄在稿纸上,贴在教室里进行交流展览。这样,通过五个环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多边协作,摒弃了教师的“一言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教”“学生主学”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合作、和谐的人文气氛,师生完全处于平等、切磋、商讨的情境之中,有效地保护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质疑的针对性,思考的开放性,讨论的自由性,总结的独立性,运用的创造性。
  与其说老师在教课文,不如说老师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在反复的探讨中,孩子们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感悟,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更应该做些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和谐课堂”,它因为关爱而精彩,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憾的时候,当他们为蜻蜓的薄翼而感动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春草年年绿”,走进和谐课堂,关注孩子发展,和谐课堂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和谐课堂,在和谐课堂中徜徉,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其他文献
“看儿童是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应该顺应儿童探索和发现的天性,并努力营造一种儿童的自我、自主、自由为主线的学习情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告知”、机械训练、甚至是粗暴“填鸭”。更何况,阅读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
期刊
当代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曾说过:“音乐陶冶情操,吉他促进文明。大家都来关心我国吉他事业的发展,吉他弹奏出青少年抓起,最好民族化!重视吉他艺术民族化,提倡演奏中国风格吉他曲……愿吉他艺术丰富音乐教育!”  吉他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樂器,历史可以说比小提琴、钢琴还要悠久。二十世纪吉他已风靡全球,与钢琴、小提琴并称世界三大乐器,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乐器,也成为广大的青少年朋友特别喜欢的一件乐器。开设《吉
一、 找到风  1.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做一件神奇的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我捉住了风”。我们怎么去捉住风呢?不急,先让我们去找找风。  2. 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读《秋游》中的风。“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秋风像个魔术师一样,它一吹,天气就凉了,白云一会儿变成白兔,一会儿变成绵羊,稻子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乡土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追溯历史、体验民间艺术,感受乡土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乡土民俗文化 渗透  中国分类号:G633.2  “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  -------美国教育家杜威  教育家杜威的这句话,科学地指出学
摘要:体育活动大多为集体运动,开展体育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体育运动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起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体育运动对中职学生道德人格及身心优化的相关思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育运动;道德教育;身心优化;教育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96  一.
摘要: 音乐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艺术型学科,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从原来的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如今的复合型人才,既然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素质教育,这也是现代化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小学教育对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为以后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所以小学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