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满生活真味的散文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he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帅瑜的这本散文集《生活的回望》(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拉近了我和这位陌生的文友、战友的距离。读他,我总会不由自主地从他的生活回望里联想到我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之路。七里沟,多么像我生活了18年的渭河北塬那个贫瘠而凝聚着苦难厚土的小村庄。他在新闻、文学曲折小路上的接力跋涉,也让我想起自己在青藏山水间奔驰时渴望文学梦尘埃落定的日日夜夜。帅瑜的生活道路之艰难、之挫折、之遥远和为之所付出的忍耐与代价,是许多与他同龄的人少有的。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了达到他设定的目标,他一直坚守着前行的每一步,無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总有一股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倔劲。虽然有时也会恍恍悠悠却从未举棋不定。正如他在《人生在世要有拼搏和敬业精神》一文所说:“不付出多倍于他人的付出,是搞不赢别人的,也是得不到人们承认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卑微不卑贱,低下不低头。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奋力拼搏,持之以恒,卑微的人也能做出崇高的事业,低微的人也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只要种子不死,不怕花果调零。
  《生活的回望》记录了帅瑜从1981年到2013年间的人生求索轨迹和学习写作的历程。字里行间蕴含着向真求道和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他有丰厚的生活经历和记忆,他这几十年实在太丰盈了。他的充满生活真味气息的作品,再次验证了一个永远无法扑灭的真理: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每个作家都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他可以走遍天下,但是最终他只属于那一块土地。帅瑜永远是鄂西北流淌着一条小河的七里沟的孩子。“我老家有个风俗,婴儿三天要洗个澡,俗称‘洗三’。因此,是七里沟的水洗去了我的奶气,洗去了我的稚嫩,洗去了我的无知,洗去了我的愚昧。”七里沟是帅瑜人生的源头,文学的源头。他要回报七里沟。
  作家只有在和人与社会的互相关系中,才可以获得彼此的接纳和认同。过去的生活深深地影响着帅瑜的现在,还有将来。
  在说到创作小说《无约之爱》体会时,他说:文学的路是一条充满希望又是非常艰难的路。通常看起来很艰难,走着走着也就平坦了。从帅瑜的作品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的那种热爱之心,他的身子和心都沉在生活中了,爱他所爱,痛他所痛。正是这种原发于对生活的爱与痛,给了他最震动人的力量,给他的创作注入了灵魂。他笔下那些经过他提炼的生活细节,带着早春的水珠,生命的光亮,人文的纯美,只要读了,你就不会忘记。在《七里沟,我家乡的河》里,他写到为了挣钱读书他在放学后把衣服脱掉甩在沟边上,穿着裤头子在沟里逮鱼的场景,那真是字字见景句句有情,写活了:“鱼一看到我来了,就纷纷朝石头缝里钻。我跳到水中,用两只手从石头两面伸进一挤,鱼就被我逮个正着。有的石头露在水外面,我就抱起一块大石头使劲一砸,掀起被砸的石头,里面的鱼就翻着白肚子漂了出来,我就直接抓住串在细细的树枝上。有的地方没有石头,鱼看到我来了就在水里乱窜,我就用棍子使劲地猛捶,把水捶得人把高。经过一通捶之后,鱼捶得迷迷糊糊像死了一样。”没有经过逮鱼的人,或者虽有这样的经历,却不能用心体悟的人,能把景与情、苦与乐、现实与理想,写得如此真实、真挚、真诚吗?生活的烛光照亮了这个乡间孩子劳动的双手,我们看到的是他所渴望的智慧和浪漫。这使我想到一句话:奋斗和理想总是这样的不分离。真正的汗水换来劳动芳香,不管何时何地都能醉人。在《穿衣服的悲哀》里,作者对六嫲嫲坐在织布机上一梭一梭织布的描写,谁能说不是一首最美的劳动赞歌呢?“她脚下放着烤火的烘笼缸,双手把织布的梭子从经线中间一甩过去,又一甩过来,脚踏两个踏板上下交替踩踏,使经线交错,梭子带着纬线过去,然后‘咔嚓’一声挤紧纬线,这就是织布。那具有节奏而毫不紊乱的织布声,也是不紧不急地响着,仿佛是一位妇人在这大雪天里哼唱着纺织娘古老的织布歌谣。”作者从生活的琐碎中挖掘出了独特的美的劳动光芒,在这个飘着雪花的冬夜里点亮了春天的温馨神经,把春摇晃起来,给我们带来了视角上的明亮色彩,散发出一种东方韵味的动态之美。我们读着读着心儿也随着穿动的梭子飞翔起来,试欲与这位六嫲嫲对话;在《老家腊肉香》里,那个“腰里系着脏兮兮的围裙,嘴里咬着亮闪闪的的杀猪刀的杀猪佬”,宰猪的场景,被作者描绘得活灵活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领着读者到了一回鄂西北乡村的杀猪现场。“父亲和邻居帅启龙等三四个小伙子,一人揪着猪尾巴,两人各扯一只猪耳朵,把大肥猪连拉带拖地架到了腰盆上面的门板上,杀猪佬一手捏紧猪嘴并用胳膊箍牢猪下巴,扯长猪脖子,顿时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任凭肥猪拼死命地挣扎也无济于事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肥猪的挣扎,杀猪人的强势,跃然纸上,让人联想,深思。不长的文字全是白描手法,却充满着作者细微观察生活的智慧和善于凝练生活的思考,那是他的感情和心血的付出。可以推知,他只是写了一次杀猪,写了一个杀猪佬,那一定是耗去了他多少年来反反复复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还可以推知,为了把人和事更真实更生动地在读者面前复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清晰更艺术,他还读了大量的书。一个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就这样被他用简洁、洗练的语言勾勒出来,闪烁出了生活的火花,赋于瞬刻即失事物永恒的意义。
  我读帅瑜的散文,总会想到“乡土作家”这个称谓。“乡土作家”是和他写作的地域性联系在一起的,以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为写作源泉,记录延展他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和个人经历。故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与当地的物质条件、地理环境相关联。帅瑜散文中记录的他的故乡那些农人的生活活动,质朴、逼真、感人,传递了那个地方特有的故事和地域文化。发生在那个地方的那些事情,让我们明白,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的评价,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很多时候是有人性的慈悲在里面。那个干着“囚徒般的农活”的保叔,喊着打油号子,“50斤或百斤重的铁锤已被他举过了头顶,那古铜色的胸脯上,一根根胸肋骨都被五脏六腑中鼓的劲或迸发出来的力鼓凸着”,他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生力气耗尽在油坊里。他可以让“我”在他家“又是吃又是住,都没嫌弃”,可是当“我”吃了油坊的几口芝麻香油时,他发了脾气,不能容忍(《油匠保叔》);那个六嫲嫲得知儿子偷吃了两个苞谷种,就用绳子套住儿子的脖子,吊在门楣上。这是发生在大饥饿年代的事(《小时候没饭吃》);“我”是用红薯养大的,吃了二十年,每年从冬天吃到春。红薯分红薯糊涂、红薯坨,还有红薯条。“我”不爱吃前两种红薯,却爱吃红薯条,因为那是妈妈给来拜年的小娃子们吃的。“我”嘴馋,便顺手抓了几个红薯条吃了,母亲看见我“偷”吃,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而不吵我”(《恩粮》)。散文是滴水见海、杯水风波的文体。从帅瑜的这些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写故乡的人物时,剔去那些被污染的种种诱惑碎片,让父老乡亲宁静的灵魂永远留存着洁净的回忆。他承认人的力量也承认人的弱点,在克服、克制弱点中前行。写的是别人,折射的是作者不断超越、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人生。
  从帅瑜的散文以及他的写作历程,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乡土作家当然不只是简单地写农民写农村,而是要在写农民、农村题材上,要开掘一种深厚阔大的我们社会需要的精神力量,用这种力量去撞击那些与时代不合拍的杂音,这就是作家应该具有的担当和思想责任。
  (作者介绍:王宗仁,军旅作家,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其他文献
Willy Schweizer出生于瑞士历史悠久的制表中心拉桑迪坊(La Chaux-de-fonds).大学时主修艺术和历史,最大的爱好是飞行和赛车。1984年投身芝柏表厂,曾从事过市场行销、商品开发、品牌资产保护等工作。现担任瑞士芝柏表博物馆馆长。  9月14日至9月15日,芝柏表在沈阳举行首次展览,Willy先生亲自赴沈进行讲解,记者借此机会对他进行了专访。  《人力资源》:尊敬的馆长先生,
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等组织中的激励,人们已不陌生,可您了解“第三部门”中的激励问题吗?您也许会问,这“第三部门”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对“第三部门”的激励有什么特殊性?让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第三部门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控制政府“越位”。二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弥补政府“漏洞”,对改革中由于政府缺位、市场失灵等造成的“真空”地带有着积
每年都有大批本专科毕业生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工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工作实践后,经考核合格被转正为正式员工。毕业生在见习工作期间正确的角色定位与心理调控,各级领导主动的思想教育与组织调配,对其坚定事业信心、激发工作热情具有重要的心理激励作用。    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换与心理变化    1.现实环境与心理波动。大学毕业生上岗后首先面临的是现实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在读
在《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的前夜,2007年的岁尾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多事之秋,从华为的集体辞职事件,再到沃尔玛中国区的大批裁员,2007年变得不再平静。  沃尔玛全球超过200名员工将被“无原则解雇”,其中中国员工占总数一半左右,涉及深圳、上海、莆田、东莞的四个分部,主要涉及工厂认证、质量检验等职位。华为集体辞职事件涉及7000余人,公司要求其工作满八年的员工在明年1月1日前办理“自动辞职”手续,
似乎一夜之间,“胜任素质模型”成了HR圈内的流行语。然而,目前还只是少数几家知名的技术型、创新型企业,像海尔、联想、华为等,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放在这项工作上——很多企业还处于观望中。毕竟,“知道”和“做到”,还是两回事。    胜任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要想根据胜任素质来衡量员工的绩效水平,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个保证员工能够取得高绩效的标准体系,我们称之为胜
培训计划年年做,但年年都是老一套。如何使新的年度培训出现亮点,全面提升培训效果,如何更好地实现培训的年度“接力”,培训经理需要承前启后、开拓思路,积极设计新的年度培训计划。  年度培训计划一直是许多公司高层管理者非常重视的内容,很多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开始搭建自己的培训体系,将培训视为提升员工胜任能力、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新的年度里,如何将培训做得更加出色?企业的培训经理们面临着挑战与考验。   
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当下旅游热的勃兴,看看长假拥堵如停车场般的高速公路,瞧瞧万头攒动与大型集会无二的景区景点,更遑论漂洋过海,把中国人的笑声播撒到地球每一个角落的风景,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当一个旅游旺季过后,地方政府忙于盘点旅游收入时,可能不会想到它衍生的一个文化产品,那便是游记散文的丰收,面对线上线下海量的文章,让人清楚地触摸到中国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永恒的心结。  可是
捷克大诗人杨·斯卡采尔有一首著名的诗:“诗人不能创作诗/诗在某地背后/它千秋万岁等待在那里/诗人不过发现了它而已。”这是一首典型的以诗论诗的诗,其意义远远超出诗之本身。它极其明白极其精准地告诉我们,诗自然天成,山清水秀,完整无损,它就隐藏在不为常人所知的地方,诗人的任务,则是发现它,提炼它,表现它。  一.从经历中发现诗  人的经历无外乎有三个主要元素构成: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被赋予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而以HR经理为代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协同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自然地成为企业内实现这一功能的倡导者、设计者与实施者。但是,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与定位还存在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力资源管理上述功能的实现。    HR经理角色转型    何谓组织能力?它与HR管理及HR经理角色的关系何在?组织能力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超越竞争对手,并且难以
政治家主张“峰会”,企业家热衷“对话”,学术界时兴“论坛”,传媒界流行“改版”,演艺圈忙着“选秀”……倾情介入“制造声音”的人士大都是拥有话语权的“社会动力层”,压根就没有务工者们啥事。  务工者都是些啥人?有人把他们“扒堆儿”为弱势群体。那么,何为弱势群体呢?又有人讲,弱势群体泛指那些有强烈维权要求而又难以维权的草根们。持此说者还有例可证。说,将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