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和领导商量,决定单独招实习生,不再走我负责的全社统一招实习的窗口。
可能这样更能招到他们需要的实习生吧。于是,我要看的简历量只剩下以前的四分之一,工作负担减轻了些。
我在杂志社负责招实习已经有三四年了,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三四年间,我至少看过一千份实习申请,接待过三四十名实习生,也被同学们千奇百怪的申请手法、神鬼莫测的语言表达及各种提问、回答中的神逻辑逗笑过无数次,有时候我真的忍不住要跟全体同事分享,那时编辑部的QQ群上就会陷入一片沸腾。招实习生和带实习生这项工作非常锻炼人,既能让人了解最新鲜的东西,也能锻炼人的管理能力,但很多人碍于麻烦,或者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带好实习生,并不爱做。
习惯单干的媒体人们,压根就不希望有个声音时不时地在呼唤自己,写稿的思路会像接触不良的wifi信号一样一断一断的。其实,实习生小朋友们心里也有一把尺,在不停地量着各位编辑、记者老师们,吐起嘈来别提多狠了。你瞧不上人家小朋友,小朋友还瞧不上你呢。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招到有节操的实习生,让实习生跟随有节操的老师。
长期做招实习生和带实习生的工作,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疑惑,在一个专门讨论媒体实习工作方法和交换实习信息的QQ群里面,我也和其他人交流了很多。特别是对实习生来实习的基本节操问题,大家聊得最多,既是因为这个问题最重要,也因为这个问题最模糊。基本节操看似一线之隔,可差一点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不称职,不仅实习生自己会觉得学不到东西,编辑们也会觉得“这人白招啦”,最终还会导致工作一塌糊涂。和新闻实习生QQ群的朋友们讨论,作为老师的媒体工作者们都觉得好实习生肯定具备底线以上的资质,必须有一些基础的能力和意识等等。但同学们都觉得,还没有得到实习的机会去了解媒体真正的工作方式,怎么知道什么程度才是达到了基本要求呢?
不可避免地,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很主观,在不同的机构也会显得差异很大。但有一些共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这些都是学新闻或有志于做媒体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比如,思维有逻辑,谈吐有条理,有抓住新事物特征的敏感性,有探究新问题内涵的好奇心。在技能方面,要有在纸面上“说人话”的能力,交出去的文字是作者的脸面,如果一个人面目可憎,谁会愿意和你面对面呢。我们一度拥有很多高学历、专业知识丰富的新人,但是他们在写作上都很缺乏经验,写稿子要么严重不通顺,要么不恰当地掉书袋,要么改不了学术范儿、翻译腔,更有甚者还对文稿中比比皆是的低级错误不以为然,觉得“这不就是编辑要替我改的嘛”,这样非常不可取。说到底,有一条最基本的节操可供大家测试自己,那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读者去看自己写的文章,把自己当作编辑去看待自己作为实习生的工作,如果能对自己满意,那结果一定不坏。如果自己都看不过去,就不要让别人受折磨了。
在过滤实习申请信和简历时,我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节操,可说是具有“一票否决”的强大效力,那就是到底对我们这本杂志有没有了解。有一次,一位名校学生发来热情洋溢的申请信,我掠过她信中的错别字、错误标点和格式不统一之处,看到了她眉飞色舞地说话的姿态。她声称自己做过校园媒体主编,各方面经验丰富,特别强调了有很大的热情来我们杂志贡献力量,多次重复表忠、卖萌。我回信问她:你看过我们杂志吗?她大大方方地回答说,没读过,但是我会以多么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你们真的不应该错过我。在获取信息成本非常低的当代,她却没有先了解要申请实习的单位,只凭所谓的一腔热情就敢说自己有多么不可替代,毫无疑问,她一头栽倒在了“愚蠢线”上。机会并不能靠态度和语气求来,而要靠真知灼见和真才实学。
责任编辑:张婷
可能这样更能招到他们需要的实习生吧。于是,我要看的简历量只剩下以前的四分之一,工作负担减轻了些。
我在杂志社负责招实习已经有三四年了,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三四年间,我至少看过一千份实习申请,接待过三四十名实习生,也被同学们千奇百怪的申请手法、神鬼莫测的语言表达及各种提问、回答中的神逻辑逗笑过无数次,有时候我真的忍不住要跟全体同事分享,那时编辑部的QQ群上就会陷入一片沸腾。招实习生和带实习生这项工作非常锻炼人,既能让人了解最新鲜的东西,也能锻炼人的管理能力,但很多人碍于麻烦,或者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带好实习生,并不爱做。
习惯单干的媒体人们,压根就不希望有个声音时不时地在呼唤自己,写稿的思路会像接触不良的wifi信号一样一断一断的。其实,实习生小朋友们心里也有一把尺,在不停地量着各位编辑、记者老师们,吐起嘈来别提多狠了。你瞧不上人家小朋友,小朋友还瞧不上你呢。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招到有节操的实习生,让实习生跟随有节操的老师。
长期做招实习生和带实习生的工作,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疑惑,在一个专门讨论媒体实习工作方法和交换实习信息的QQ群里面,我也和其他人交流了很多。特别是对实习生来实习的基本节操问题,大家聊得最多,既是因为这个问题最重要,也因为这个问题最模糊。基本节操看似一线之隔,可差一点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不称职,不仅实习生自己会觉得学不到东西,编辑们也会觉得“这人白招啦”,最终还会导致工作一塌糊涂。和新闻实习生QQ群的朋友们讨论,作为老师的媒体工作者们都觉得好实习生肯定具备底线以上的资质,必须有一些基础的能力和意识等等。但同学们都觉得,还没有得到实习的机会去了解媒体真正的工作方式,怎么知道什么程度才是达到了基本要求呢?
不可避免地,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很主观,在不同的机构也会显得差异很大。但有一些共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这些都是学新闻或有志于做媒体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比如,思维有逻辑,谈吐有条理,有抓住新事物特征的敏感性,有探究新问题内涵的好奇心。在技能方面,要有在纸面上“说人话”的能力,交出去的文字是作者的脸面,如果一个人面目可憎,谁会愿意和你面对面呢。我们一度拥有很多高学历、专业知识丰富的新人,但是他们在写作上都很缺乏经验,写稿子要么严重不通顺,要么不恰当地掉书袋,要么改不了学术范儿、翻译腔,更有甚者还对文稿中比比皆是的低级错误不以为然,觉得“这不就是编辑要替我改的嘛”,这样非常不可取。说到底,有一条最基本的节操可供大家测试自己,那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读者去看自己写的文章,把自己当作编辑去看待自己作为实习生的工作,如果能对自己满意,那结果一定不坏。如果自己都看不过去,就不要让别人受折磨了。
在过滤实习申请信和简历时,我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节操,可说是具有“一票否决”的强大效力,那就是到底对我们这本杂志有没有了解。有一次,一位名校学生发来热情洋溢的申请信,我掠过她信中的错别字、错误标点和格式不统一之处,看到了她眉飞色舞地说话的姿态。她声称自己做过校园媒体主编,各方面经验丰富,特别强调了有很大的热情来我们杂志贡献力量,多次重复表忠、卖萌。我回信问她:你看过我们杂志吗?她大大方方地回答说,没读过,但是我会以多么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你们真的不应该错过我。在获取信息成本非常低的当代,她却没有先了解要申请实习的单位,只凭所谓的一腔热情就敢说自己有多么不可替代,毫无疑问,她一头栽倒在了“愚蠢线”上。机会并不能靠态度和语气求来,而要靠真知灼见和真才实学。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