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舰海军”一词源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马伦上将有关美国未来海军发展的构想。所谓“千舰海军”,其实并非是由1000艘挂着同一旗帜战舰所组成的庞大舰队,也非美国海军一家单独装备1000艘战舰,而是指要联合所有能联合的他国海军,组成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海军”。当然,为实现这一切,美国高举的还是“反恐”这面大旗。
对于“山姆大叔”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少人心如明镜:此番美国广为联合世界各国海军,建立“全球舰队基地”,决非为保护世界各国的海上利益,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全球战略利益,希望借此尽速掌握海上军事力量的主导权,力争建设一个统一协调的海上反恐联盟体系。
时至今日,美国仍为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头号的国家,但近些年来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降温,造成它企图独霸世界的底气日显不足,势头开始减缓;加之全球各地接连不断的恐怖事件,与美纠缠不休的冲突与纷争,美国是“摁下葫芦起了瓢”。每当此时,“痛定思痛”的美国人总会想起越南战场上的悲怆结局,还时不时地追溯起里根担任总统后美国海上力量的壮大与辉煌。
1981-1988年,里根在其任内“大展宏图”,全面提升了美国军力。他的“前沿部署”海上战略、“重振海军”计划、600艘舰船的建造目标等,的的确确牵引和拉动当时美国海军着实朝前迈进了一大步。美国海军的舰艇数量由1980年的479艘急增至1988年的570艘;航空母舰数量由13艘增至14艘,并换装了F-14战斗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同时配备了E-2C预警机和EA-6B电子战飞机;4艘战列舰经过“洗心革面”,再次登场亮相;建造并部署了13艘“海上预置舰”;与此同时,实施了海上武器系统的三大革命;即“宙斯盾”系统、“战斧”巡航导弹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人数由71,5万人攀升至79万人;海军军费也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400亿美元猛增至1988年的1002亿美元。
可惜好景不长。眼看离600艘舰艇的宏图不远了,却瞬间成为泡影,此后便连连走下坡路。尽管美国的军费节节攀升,海军军费也水涨船高,但鉴于各种作战平台的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以及武器装备的购置和维修费用逐年增长,导致美国海军主要作战舰艇的数量不升反降。如今的美国海军舰艇总数大约仅为280艘,远远比不上当年的570艘,更谈不上实现1000艘的计划。进入21世纪后,美国海军的传统和现实任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随着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的扩张,对外动武或以武力相威胁的频度加大,反恐任务的急剧增加,从而变得越来越“手忙脚乱”,更加难以招架。
面对着众多的“烫手山芋”,布什政府只得不断地走马换将,到处寻找能够医治的“良方妙策”。迈克尔·马伦上将的构想可谓正中下怀,其中最令布什倾心的是:地球70%以上的面积为海洋,海洋方向一旦搞定,全球问题也就解决大半:如果能从海上打击或封堵住恐怖分子,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不能达成上述全部目的,也能利用海军的“由海向陆”战略再次进行兵力投送,在近岸或浅近纵深将他们铲除和消灭,最终实现全面配合陆地反恐的目的。
从眼下大张旗鼓地兜售“千舰海军”计划来看,美国海军的直接目的已昭示于众。然而,在这公开秘密的背后,还蕴涵着其诸多不可告人的战略考量:一是借助他国的海上军事力量,来分担自己日益捉襟见肘的军费不足;二是利用各国熟悉周边海域海况及相关地形的优势,协助美国海军在不同的海区更好地对付恐怖分子;三是借机更深入细致地探测与了解他国或地区相关海域的水文、气象等资料信息,以便为美今后平时和战时服务;四是增加信息沟通,建立联合指挥体系,以保证美国随时能可靠地介入地区事务,实现快速反应。从更深层次上看,美国还有通过这项计划,进一步完成“两翼夹击,收缩包围圈”的战略目的。当然,也不排除美国海军想通过此举,为本军种的今后利益,大造舆论氛围,以便为其在国会争得更多的经费,捞取更多的好处。
[编辑/严晓峰]
对于“山姆大叔”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少人心如明镜:此番美国广为联合世界各国海军,建立“全球舰队基地”,决非为保护世界各国的海上利益,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全球战略利益,希望借此尽速掌握海上军事力量的主导权,力争建设一个统一协调的海上反恐联盟体系。
时至今日,美国仍为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头号的国家,但近些年来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降温,造成它企图独霸世界的底气日显不足,势头开始减缓;加之全球各地接连不断的恐怖事件,与美纠缠不休的冲突与纷争,美国是“摁下葫芦起了瓢”。每当此时,“痛定思痛”的美国人总会想起越南战场上的悲怆结局,还时不时地追溯起里根担任总统后美国海上力量的壮大与辉煌。
1981-1988年,里根在其任内“大展宏图”,全面提升了美国军力。他的“前沿部署”海上战略、“重振海军”计划、600艘舰船的建造目标等,的的确确牵引和拉动当时美国海军着实朝前迈进了一大步。美国海军的舰艇数量由1980年的479艘急增至1988年的570艘;航空母舰数量由13艘增至14艘,并换装了F-14战斗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同时配备了E-2C预警机和EA-6B电子战飞机;4艘战列舰经过“洗心革面”,再次登场亮相;建造并部署了13艘“海上预置舰”;与此同时,实施了海上武器系统的三大革命;即“宙斯盾”系统、“战斧”巡航导弹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人数由71,5万人攀升至79万人;海军军费也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400亿美元猛增至1988年的1002亿美元。
可惜好景不长。眼看离600艘舰艇的宏图不远了,却瞬间成为泡影,此后便连连走下坡路。尽管美国的军费节节攀升,海军军费也水涨船高,但鉴于各种作战平台的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以及武器装备的购置和维修费用逐年增长,导致美国海军主要作战舰艇的数量不升反降。如今的美国海军舰艇总数大约仅为280艘,远远比不上当年的570艘,更谈不上实现1000艘的计划。进入21世纪后,美国海军的传统和现实任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随着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的扩张,对外动武或以武力相威胁的频度加大,反恐任务的急剧增加,从而变得越来越“手忙脚乱”,更加难以招架。
面对着众多的“烫手山芋”,布什政府只得不断地走马换将,到处寻找能够医治的“良方妙策”。迈克尔·马伦上将的构想可谓正中下怀,其中最令布什倾心的是:地球70%以上的面积为海洋,海洋方向一旦搞定,全球问题也就解决大半:如果能从海上打击或封堵住恐怖分子,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不能达成上述全部目的,也能利用海军的“由海向陆”战略再次进行兵力投送,在近岸或浅近纵深将他们铲除和消灭,最终实现全面配合陆地反恐的目的。
从眼下大张旗鼓地兜售“千舰海军”计划来看,美国海军的直接目的已昭示于众。然而,在这公开秘密的背后,还蕴涵着其诸多不可告人的战略考量:一是借助他国的海上军事力量,来分担自己日益捉襟见肘的军费不足;二是利用各国熟悉周边海域海况及相关地形的优势,协助美国海军在不同的海区更好地对付恐怖分子;三是借机更深入细致地探测与了解他国或地区相关海域的水文、气象等资料信息,以便为美今后平时和战时服务;四是增加信息沟通,建立联合指挥体系,以保证美国随时能可靠地介入地区事务,实现快速反应。从更深层次上看,美国还有通过这项计划,进一步完成“两翼夹击,收缩包围圈”的战略目的。当然,也不排除美国海军想通过此举,为本军种的今后利益,大造舆论氛围,以便为其在国会争得更多的经费,捞取更多的好处。
[编辑/严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