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的问题及优化途径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我国当前小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展示交流”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优化“展示交流”环节。鉴于目前农村小学数学“展示交流”环节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有效改善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数学 展示交流 问题 优化途径
  合作学习是当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方法。无论是“导学案”学习,还是EEPO有效教学模式,都提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而“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一、“展示交流”环节存在的问题
  “展示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我县教体局大力推广孟氏有效教育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合作学习中的“展示交流”环节,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但是,“展示交流”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展示交流”环节的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1.展示形式单一
  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使用同一种方式,不仅答案单一,且多数答案都是由优等生说出来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较少,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都没有得到较大提升,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没有给“新颖”小组展示的机会
  教师总是挑选比较优秀的小组进行展示,而忽略了其他小组展示的“亮点”,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是多样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思维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在挑选小组展示时,应没有目的性、重点性和区分性。
  3.教师缺乏指导
  新课程改革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问题时经常缺少目的,具有随意性,还会出现“你一言我一语”的混乱现象,从而影响讨论效率,也使得课堂讨论成为学生的“说话时机”或者是优等生“炫耀”的机会,使课堂氛围从“活跃”变为“混乱”。
  二、“展示交流”环节的优化途径
  对于上述这些现状,教师应注重“展示交流”环节的实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1.选择恰当的时机
  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展示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一个恰当的时机和问题,有助于实现课堂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一堂课中,教师应抓住一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能每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否则就会使课堂陷入混乱,且教师难以掌握教学时间。要想成就一节好课,教师就要注意在合适的时机,学生讨论合适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节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2.“展示交流”形式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题目,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展示交流”方式。在“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具对教学的重要作用,运用实物、模型和语言,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黑板展示、小卡展示、大卡展示和模型展示等;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圆形,认识黑板上展示的圆形实物;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圆柱模型,再进行展示,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关于圆柱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团队意识
  展示,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小组的观点,还要求学生尊重别人的意见、倾听他人的观点,注重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团队精神是合作学习的重点,而团队精神是体现“展示交流”环节的关键,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尊重他人,能使“展示交流”环节变得更加井然有序,也便于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
  4.注重转变教师角色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另外,在“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点滴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会更加重视合作学习中的“展示交流”环节,边教学边总结,一发现问题,就及时改变方式与方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煌固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