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推理领域中的形式逻辑及其不可取代性

来源 :环球法律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zhushu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律推理领域,形式逻辑能够阐明、评估法律推理的有效性,增进人们对法律推理的性质与结构的理解,指导法律推理活动。形式逻辑的限度主要表现在:在人们做出法律推理的过程中,它只能提供推论规则,不能提供推理的前提;在人们评估法律论证的过程中,它只能用来评估论证的形式,而不能用来评估论证的内容。形式逻辑不能完成的这两个任务分别由法律方法论与非形式逻辑来承担。但是,不论是法律方法论,还是非形式逻辑,都不能像一些学者设想的那样取代形式逻辑。这在根本上是因为:对于法律推理来说至关重要的推论规则只有在区分推理的形式与内容的前提下才能构造出来,并且只有在一个形式逻辑系统内才能得到检验。只有充分意识到形式逻辑的不可取代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它与相关学科在法律推理领域中的协作,从而有效地推动法律推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进步。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2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联合用药组51例和单一用药组51例。单一用药组予以巴曲酶治疗,在单一用药组基础上联合用药组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脑神经缺损状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结果 联合用药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一用药组
非遗博物馆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展陈、宣传和研究于一体的全新空间,馆内无论是非遗实物的展列以及相关文字的描述,还是部分情节化内容的设计,均体现着叙事特征,其叙事效果的展现直接影响到非遗的保护成效。因此,以叙事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剖析非遗博物馆中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逻辑、叙事情境和叙事功能等五个元素的特征,发现叙事过程中存在对非遗内涵阐释不足、传承人参与程度不深、经济功能体现不佳等问题,并有针对
无论古今汉语"第一"的基本义都是表示等第次序。然而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因为句法位置和句法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主观情态义用法,但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保留下来。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第一"主观情态义的来源、发展和消失。
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任务与打击贪污腐败犯罪的刑罚目的双重背景之下。监察体制改革将原本对于公职人员违反党纪、职务犯罪的分散职能统一集中由监察委员会行使,这解决了之前因权力交叉、分散行权带来的制度隐患,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鉴于职务犯罪案件的追诉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权转变为调查权,而监察委员会并非刑事诉讼主体,那么其行使调查权收集的监察证据怎样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被予以认可,又如何
当前,目标检测技术趋于成熟,但小目标检测仍是研究的难点所在。针对目标检测过程中小目标像素少、覆盖面积小、信息少更容易出现漏检情况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7目标检测模型。首先,结合特征分立合并思想对YOLOv7网络模型中的MPConv模块进行改进,以减少网络特征处理过程造成的特征损失,并通过实验找到了网络放置改进MPConv模块的最佳位置;其次,由于小目标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检的现象,算法
<正>2020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0周年,也是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在过去70年中,两国关系历经波折:从建交初期所谓的"北京—雅加达轴心"1到1967年的全面断交,再到2005年的战略伙伴、2013年的全面战略伙伴、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伙伴和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2印尼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期刊
随着“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的推进,国内开始应用抗原快速检测试剂。本研究就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及中国内地自我检测和专业使用抗原检测的应用现状和灵敏度、特异度等性能进行分析,旨在为国内抗原检测推广使用提供参考。
元宇宙是近两年来互联网产业最热词汇与前瞻概念,相关方围绕元宇宙的目标、路径、影响等展开了热烈研讨。通过对比分析关于元宇宙的研究和产业实践现状,可以发现元宇宙理念与实践存在较大区别,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理解元宇宙。狭义的元宇宙是一类以3D具现为代表的新业态,广义的元宇宙是关于虚实融合发展的理念,代表人们对于数字化高阶发展的想象与思考,从业态到理念落地,元宇宙汇聚了多元技术和生态。展望未来,元宇宙正
美术是落实美育的重要课程,能够强化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现阶段的美术课程中,教师也要做好课堂的前期准备工作、学习活动的优化工作,以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夯实美术基础,掌握审美鉴赏的方法,锻炼美术创造的能力。文章就美术课堂中如何以美育人进行积极的探索,旨在更好地发挥美术的育人功效,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术综合素养,建构更加精彩的小学美术课堂。
20世纪以来,美育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文章指出,在政策语境视域下,美育从清末的涵养性情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培养人格之作用、在国统区和革命根据地作为具有不同目的的政治工具,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次的回归、消亡与觉醒,美育在百年岁月更迭和时代变迁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