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系列之三
爱美是人的天性,更是女人敏感的本能。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风起云涌,往往通过色彩、款式在敏感而善变的女性身上微妙体现出来。女性服装历来是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女装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近60年里,中国女性的服饰发展也历尽风雨沧桑。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改革开放前的服装,因为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总体来讲是比较朴素单调的。那时候,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但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女性单调的服饰,如同春天的花朵,五颜六色竞相开放。中国人几十年穿着的保守,因为改革春风的吹拂,观念上发生了巨大转变。
“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改革开放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革命”色彩主宰了服装的基调。作为最应风姿蹁跹的女装也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背景中被中性化、革命化。
但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中国人的服装,尤其是女装开始跳出窠臼,变得丰富多彩。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关于女装的每一个变动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片中由张瑜饰演的女华侨每换一个场景就换一身服装,新颖的造型加之久违的爱情题材,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1981年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4倍。3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了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3年底,中国彻底取消了已经延续几十年的布票,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响遍全国。以此为由头,中国人的服装更加开放起来。这一时期,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电影在当时大受追捧,尤其是片中的“红裙子”备受广大女性青睐,曾风靡一时。某种意义上,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1986年,一位健美运动员在比赛中穿着一种上下分离的两件式泳衣亮相,这种泳衣极为暴露,仅仅遮盖了女性最隐秘的三个部位,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在今天已经极为平常的比基尼首次在国内亮相。
回望整个八十年代,这是一个“苏醒”的年代,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而女性服装往往充当着潮流的风向标。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的觉醒是一个社会的幸事,无论是哪个时代都存在着这样一条真理:女人漂亮了,世界才美好——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更加相信这一点。
时尚觉醒,中国模特出炉
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这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一群北京女孩托一位在广州上大学同学捎带当时很时髦的健美裤,没想到同学暑假回北京时带的好几条健美裤大家都不愿意要,原因是健美裤已经过时了。
1991年中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模特大赛,浙江女孩陈娟红获得了这项赛事的第二届冠军,她又在1992年7月获第十二届世界模特大赛前八强“世界超模”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时装模特,模特开始成为中国人眼中最为时尚和荣耀的职业。
这一时期,大城市的女人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而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一时门可罗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几乎无人问津——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地摊,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中间地带几乎不存在。
中国女性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她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女人品位、档次的主要标志——中国女性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普遍女白领的共识。
随着环保话题的日渐兴起,质地天然,色调、款式贴近自然的服饰越来越受青睐,各种各样的生态服装也悄然面市。在款式上,中性化服饰可谓大行其道,这并非回到“衣着不分男女老少”,而是性别对衣着的决定性影响遭遇了新的挑战。
上世纪90 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不知什么时候,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时尚就是不流行
对于21世纪的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叫“撞衫”,这是现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如果说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女性对于服装的追求,要通过品牌穿出品位和档次,那么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端女性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
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是现代女性服装需求中最重要的元素。对于一个真正时尚的女性来说,如果有可能的话,她可以从北京专门飞到广州或香港,而目的仅仅为了买一双跟自己的服装匹配并且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袜子。
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服装元素使女性的个体意识在服装上得到充分体现。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其中被誉为亚洲地区“女强人”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和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分别身穿酒红色和蓝色唐装,凸显女性妩媚风采。
2000年,王家卫拍摄的《花样年华》上映,这部旧上海风格的爱情影片之所以被人们当作这个年代服装的关键词,是因为女主角张曼玉在片中展示了数十款旗袍,它们不仅成为导演表现上个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的符号,还将旗袍这种典型的中国化服装集中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历史再次让旗袍热卷土重来。
总之,21世纪的女性在穿衣上已不再是单纯的追逐某个品牌,某种品质,更多的则是穿戴一种概念。
比如,为了防止“撞衫”的尴尬,如果遇上一件号称“绝版”的名牌服饰,经济条件优越的富婆或女明星往往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也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袅袅婷婷掠过你的视线,“要想俏冻得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私人汽车的普遍、办公条件的优越足以使更多的女性把夏天的轻衫薄裙一直穿到雪花纷飞,这叫做穿着“无季节”;21 世纪,如果你的衣服将身体包裹得严丝合缝,那么不管它多少钱不管它是什么质地,它一定是落伍了。这个年代讲究的是会不会“露点”。诱人的小蛮腰、曲线迷人的香肩、性感魅惑再加上肚脐的点缀……你总得露出点什么才是这个年代的新女性;如果汉语的词性也像有些外语那样有阴性和阳性之分,那么“败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专用词汇。意思很简单,就是逛街、疯狂购物。年轻女性对服装的热爱早已超出了生活必需的范畴,多数女性的衣服永远不会穿旧,而只会在衣柜里放旧……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爱美是人的天性,更是女人敏感的本能。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风起云涌,往往通过色彩、款式在敏感而善变的女性身上微妙体现出来。女性服装历来是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女装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近60年里,中国女性的服饰发展也历尽风雨沧桑。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改革开放前的服装,因为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总体来讲是比较朴素单调的。那时候,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但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女性单调的服饰,如同春天的花朵,五颜六色竞相开放。中国人几十年穿着的保守,因为改革春风的吹拂,观念上发生了巨大转变。
“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改革开放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革命”色彩主宰了服装的基调。作为最应风姿蹁跹的女装也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背景中被中性化、革命化。
但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中国人的服装,尤其是女装开始跳出窠臼,变得丰富多彩。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关于女装的每一个变动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片中由张瑜饰演的女华侨每换一个场景就换一身服装,新颖的造型加之久违的爱情题材,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1981年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4倍。3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了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3年底,中国彻底取消了已经延续几十年的布票,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响遍全国。以此为由头,中国人的服装更加开放起来。这一时期,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电影在当时大受追捧,尤其是片中的“红裙子”备受广大女性青睐,曾风靡一时。某种意义上,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1986年,一位健美运动员在比赛中穿着一种上下分离的两件式泳衣亮相,这种泳衣极为暴露,仅仅遮盖了女性最隐秘的三个部位,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在今天已经极为平常的比基尼首次在国内亮相。
回望整个八十年代,这是一个“苏醒”的年代,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而女性服装往往充当着潮流的风向标。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的觉醒是一个社会的幸事,无论是哪个时代都存在着这样一条真理:女人漂亮了,世界才美好——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更加相信这一点。
时尚觉醒,中国模特出炉
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这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一群北京女孩托一位在广州上大学同学捎带当时很时髦的健美裤,没想到同学暑假回北京时带的好几条健美裤大家都不愿意要,原因是健美裤已经过时了。
1991年中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模特大赛,浙江女孩陈娟红获得了这项赛事的第二届冠军,她又在1992年7月获第十二届世界模特大赛前八强“世界超模”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时装模特,模特开始成为中国人眼中最为时尚和荣耀的职业。
这一时期,大城市的女人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而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一时门可罗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几乎无人问津——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地摊,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中间地带几乎不存在。
中国女性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她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女人品位、档次的主要标志——中国女性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普遍女白领的共识。
随着环保话题的日渐兴起,质地天然,色调、款式贴近自然的服饰越来越受青睐,各种各样的生态服装也悄然面市。在款式上,中性化服饰可谓大行其道,这并非回到“衣着不分男女老少”,而是性别对衣着的决定性影响遭遇了新的挑战。
上世纪90 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不知什么时候,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时尚就是不流行
对于21世纪的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叫“撞衫”,这是现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如果说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女性对于服装的追求,要通过品牌穿出品位和档次,那么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端女性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
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是现代女性服装需求中最重要的元素。对于一个真正时尚的女性来说,如果有可能的话,她可以从北京专门飞到广州或香港,而目的仅仅为了买一双跟自己的服装匹配并且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袜子。
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服装元素使女性的个体意识在服装上得到充分体现。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其中被誉为亚洲地区“女强人”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和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分别身穿酒红色和蓝色唐装,凸显女性妩媚风采。
2000年,王家卫拍摄的《花样年华》上映,这部旧上海风格的爱情影片之所以被人们当作这个年代服装的关键词,是因为女主角张曼玉在片中展示了数十款旗袍,它们不仅成为导演表现上个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的符号,还将旗袍这种典型的中国化服装集中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历史再次让旗袍热卷土重来。
总之,21世纪的女性在穿衣上已不再是单纯的追逐某个品牌,某种品质,更多的则是穿戴一种概念。
比如,为了防止“撞衫”的尴尬,如果遇上一件号称“绝版”的名牌服饰,经济条件优越的富婆或女明星往往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也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袅袅婷婷掠过你的视线,“要想俏冻得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私人汽车的普遍、办公条件的优越足以使更多的女性把夏天的轻衫薄裙一直穿到雪花纷飞,这叫做穿着“无季节”;21 世纪,如果你的衣服将身体包裹得严丝合缝,那么不管它多少钱不管它是什么质地,它一定是落伍了。这个年代讲究的是会不会“露点”。诱人的小蛮腰、曲线迷人的香肩、性感魅惑再加上肚脐的点缀……你总得露出点什么才是这个年代的新女性;如果汉语的词性也像有些外语那样有阴性和阳性之分,那么“败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专用词汇。意思很简单,就是逛街、疯狂购物。年轻女性对服装的热爱早已超出了生活必需的范畴,多数女性的衣服永远不会穿旧,而只会在衣柜里放旧……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