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自称“白羊座,特别冲动”的80后
他是电视上穿西装打领带的“电视明星”
他以自己的努力正在改变中国脱口秀的形态。
他就是王自健。
他是自称“白羊座,特别冲动”的80后
他是电视上穿西装打领带的“电视明星”
他以自己的努力正在改变中国脱口秀的形态。
他就是王自健。一开始,他还是一名传统的相声演员,如今,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的主持人。从相声转做脱口秀,王自健说自己还在不断摸索,试着在段子的逻辑、讲述的方法和语言的结构上找到更加适当的方式,但一贯不变的,是他独特的“王氏”幽默风格。
“敢说真话”的相声
王自健,1984年生人,白领出身,北京民间相声团体“相声第二班”班主。年纪轻轻的他,已是京城相声界响当当的“小王爷”,来到申城上海后,很快又成为人气飙升的脱口秀明星。
提到王自健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呆萌呆萌的”。“‘呆萌’就是钻石(Diamond),不是很值钱吗?”
他说,自己这颗“钻石”能被推上电视屏幕,是因为制作人叶烽在网上看了他的段子,“笑得差点中风”。《今晚80后脱口秀》破1的收视率让他成了电视台风头正劲的“深夜档一哥”。如今,已有人冒充工作人员在广电大厦门口售票了;此前他在兰心戏剧院演出,进后台途中甚至遭遇黄牛夹道欢迎——他们已把票价炒高了3倍。
说相声,“圆”得住“黏儿”(拢得住人),“馈”得下“杵”来(敛得到钱),就是本事。这个说相声的80后,没啥江湖气,站台上颇显清新脱俗,却不乏针砭时事的大胆尖锐。媒体封他为“相声时评人”,因为他不仅会说“好笑”的相声,更喜欢说“敢说真话”的相声。“我只是想在相声里,尽量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011年4月“相声第二班”的一场常规演出中,王自健拿出相声原创作品《歪唱太平歌词》。98分钟的演出里,高涨的油价、房价和卡扎菲都成了他揶揄的对象。“歪唱”视频在网络飞速传播,让更多人记住了这张“呆萌”的脸有张厉害的嘴。此后,他的《舞动人生》、《白领人生》、《悲催人生》等“人生”系列作品,因主题贴近“80后”,深受年轻人追捧。
从房奴的焦虑到光棍的苦恼,奢侈品的步步紧逼和山寨货的重重包围,都是王自健演出中的素材。在他看来,自己所代表的80后,是最“苦逼”的一代人,“我们这代人遇到了这世界上最不可想象的重大变革:突然有一天我爸跟他爸关系不一样了,一个变得很有钱,一个就是普通工人;突然有一天,他的球鞋不是普通球鞋,是耐克了;突然有一天有了汽车;突然有一天有人买房了;突然有一天他爸不叫厂长叫经理了。70后那代人也开始听流行音乐了,但我们这代人开始听本土流行音乐了。我们就是变革婴儿,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适应者,我们的三观是在变革中建立的。这种建立特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西方式世界观第一次在中国建立起来,在80后城市人中建立起来。”王自健还说,尤为“苦逼”的是像他一样、1984年出生的这批人,“正好赶上大学扩招,应届毕业生再也不是天之骄子了。”他用吐槽的方式,把时代的荒诞消解成了台下80后观众的笑声,“我的辛苦就是非常普遍的大家的辛苦,那我们就让它变得可爱、好玩儿起来。”
西装革履说相声
自从当上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王自健每周都在京沪间往返。一边穿着大褂摇着折扇在北京小剧场说相声,一边挺着西装戴着耳麦在上海电视台录节目。他曾在脱口秀中调侃,最忙时“里面穿大褂,外面套西服,在这儿说脱口秀,说完后立刻上飞机,到北京西服一撕就开始说相声,超人一样”。
这位自称“白羊座,特别冲动”,梦想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再造一座青海湖”的青年相声演员正在为改变中国脱口秀的形态而不断努力调適自我。“脱口秀和相声看上去差不多,其实完全不同。电视脱口秀几句话就必须有包袱出来,这就需要改变说话方式,改变我身为相声演员的说话方法,但这个习惯是多年养成的,这个挺难,很痛苦。”
王自健自幼在北京蒲公英艺术团学习相声,相声师从侯耀华,评书师从评书名家马增祥(马岐)。在多年舞台磨练中,王自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其相声多以点评时事为亮点,广受相声听众的喜欢,相声迷都尊称其为“小王爷”。
虽说上海和北京都是国际气质的大都市,但一个北京的相声演员,要打动上海观众,依旧有不小的难度。王自健坦言,自己来上海前,其实心里很忐忑,因为当时自己对上海有很多误解。王自健说,自己到了上海以后,发现上海其实是一个很大气的城市,“上海人只是不习惯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有时候容易闹误会。”他还举了个搞笑的例子:“我到上海做了阵子节目后,发现很多人会认出我来,竟然比北京还多。有次我去吴江路吃饭,很远有两个阿姨指着我,好像在喊‘王自健’,我很高兴,就走过去想和她们合影。谁知道我刚要走到他们那,就听到一个阿姨说:‘我说那人就是王自健吧。’然后他们就走了,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风中凌乱。”
在电视圈打开名气后,王自健的海内外商演活动也在陆续进行中,巡演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成都,甚至有可能去美国。在外人眼中,王自健俨然已是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了,但他却说无欲无求、无欲则刚才是“真人”。“我们只需要进行理所应当的劳动,获得理所应当的回报,把大多数时间给自己。挣多少就花多少,不要成为名利的奴隶,一旦这样我们就不再是人了。”
只要你笑了就好
有人问王自健,幽默在他眼里是什么。他回答说:“首先是谋生手段,另外是种活下去的动力。现在微博上造谣的人很多,成天搞苦情,让大家坚定地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非常痛苦的时代。全中国怎么有那么多人水深火热?所以一定要有我们这些人教大家苦中作乐,不然还活得下去吗?”
他说的“我们”,还包括节目背后的写手团队,目前已发展到十几人。效仿美国脱口秀的编剧制度,以高额稿酬吸引写手加入,保证节目持久的资源。“每个段子都付钱,不敢言好,但干净。说出来腰杆直。”
在王自健的脱口秀中,王建国、赖宝、蛋蛋3个名字,是一抖就响的包袱。“死胖子王建国”是个吃货,赖宝是个吝啬酒鬼,蛋蛋眼睛小,总受欺负。在台上,每次王自健把眼挤成两颗绿豆,那就是蛋蛋要说话了。在后台,“原型”李蛋带着几分无奈打趣:“所有埋汰我们自己的段子都是我们自己写的。脱口秀啥都不能说,说别人不行,都特脆弱,只能埋汰自己了。”赖宝在现实中也是颇有名气的写手。“刚开始写段子有种当小三儿的感觉,我总在背后,段子给别人用了。但王自健不会隐瞒‘我有小三儿’的事实,反而会把我爱的这个人推到台前来,说这孩子就是我们生的,这是老大的、这是老二的、这是老三的。他的想法是,不要一个人在台前风光,我要把你们都带上。”
写手团队写出段子后,王自健还要亲自一个一个改,“修改表述方法、人物关系,修改的东西事无巨细,非常多。一集三五个段子是纯我原创的,但每个都是我改的。有些完全不好笑,我帮他想个笑点。”
尽管风头正盛,王自健却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儿。“最大限制是人生经历不足,20多岁的我很难把世间百态、嬉笑怒骂展现出来。个人的阅历是我目前最大的困境。”但主持人曹可凡很看好这位新秀:“这碗煲仔饭料都已经放足了,但还需要时间去焖。”相信时间的沉淀会给王自健的相声和脱口秀带来更加丰富的灵感和创想,至于外界对他是什么样的评价,王自健显得不甚在意,他说,其他什么我都不管,只要你笑了就好。
他是电视上穿西装打领带的“电视明星”
他以自己的努力正在改变中国脱口秀的形态。
他就是王自健。
他是自称“白羊座,特别冲动”的80后
他是电视上穿西装打领带的“电视明星”
他以自己的努力正在改变中国脱口秀的形态。
他就是王自健。一开始,他还是一名传统的相声演员,如今,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的主持人。从相声转做脱口秀,王自健说自己还在不断摸索,试着在段子的逻辑、讲述的方法和语言的结构上找到更加适当的方式,但一贯不变的,是他独特的“王氏”幽默风格。
“敢说真话”的相声
王自健,1984年生人,白领出身,北京民间相声团体“相声第二班”班主。年纪轻轻的他,已是京城相声界响当当的“小王爷”,来到申城上海后,很快又成为人气飙升的脱口秀明星。
提到王自健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呆萌呆萌的”。“‘呆萌’就是钻石(Diamond),不是很值钱吗?”
他说,自己这颗“钻石”能被推上电视屏幕,是因为制作人叶烽在网上看了他的段子,“笑得差点中风”。《今晚80后脱口秀》破1的收视率让他成了电视台风头正劲的“深夜档一哥”。如今,已有人冒充工作人员在广电大厦门口售票了;此前他在兰心戏剧院演出,进后台途中甚至遭遇黄牛夹道欢迎——他们已把票价炒高了3倍。
说相声,“圆”得住“黏儿”(拢得住人),“馈”得下“杵”来(敛得到钱),就是本事。这个说相声的80后,没啥江湖气,站台上颇显清新脱俗,却不乏针砭时事的大胆尖锐。媒体封他为“相声时评人”,因为他不仅会说“好笑”的相声,更喜欢说“敢说真话”的相声。“我只是想在相声里,尽量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011年4月“相声第二班”的一场常规演出中,王自健拿出相声原创作品《歪唱太平歌词》。98分钟的演出里,高涨的油价、房价和卡扎菲都成了他揶揄的对象。“歪唱”视频在网络飞速传播,让更多人记住了这张“呆萌”的脸有张厉害的嘴。此后,他的《舞动人生》、《白领人生》、《悲催人生》等“人生”系列作品,因主题贴近“80后”,深受年轻人追捧。
从房奴的焦虑到光棍的苦恼,奢侈品的步步紧逼和山寨货的重重包围,都是王自健演出中的素材。在他看来,自己所代表的80后,是最“苦逼”的一代人,“我们这代人遇到了这世界上最不可想象的重大变革:突然有一天我爸跟他爸关系不一样了,一个变得很有钱,一个就是普通工人;突然有一天,他的球鞋不是普通球鞋,是耐克了;突然有一天有了汽车;突然有一天有人买房了;突然有一天他爸不叫厂长叫经理了。70后那代人也开始听流行音乐了,但我们这代人开始听本土流行音乐了。我们就是变革婴儿,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适应者,我们的三观是在变革中建立的。这种建立特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西方式世界观第一次在中国建立起来,在80后城市人中建立起来。”王自健还说,尤为“苦逼”的是像他一样、1984年出生的这批人,“正好赶上大学扩招,应届毕业生再也不是天之骄子了。”他用吐槽的方式,把时代的荒诞消解成了台下80后观众的笑声,“我的辛苦就是非常普遍的大家的辛苦,那我们就让它变得可爱、好玩儿起来。”
西装革履说相声
自从当上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王自健每周都在京沪间往返。一边穿着大褂摇着折扇在北京小剧场说相声,一边挺着西装戴着耳麦在上海电视台录节目。他曾在脱口秀中调侃,最忙时“里面穿大褂,外面套西服,在这儿说脱口秀,说完后立刻上飞机,到北京西服一撕就开始说相声,超人一样”。
这位自称“白羊座,特别冲动”,梦想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再造一座青海湖”的青年相声演员正在为改变中国脱口秀的形态而不断努力调適自我。“脱口秀和相声看上去差不多,其实完全不同。电视脱口秀几句话就必须有包袱出来,这就需要改变说话方式,改变我身为相声演员的说话方法,但这个习惯是多年养成的,这个挺难,很痛苦。”
王自健自幼在北京蒲公英艺术团学习相声,相声师从侯耀华,评书师从评书名家马增祥(马岐)。在多年舞台磨练中,王自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其相声多以点评时事为亮点,广受相声听众的喜欢,相声迷都尊称其为“小王爷”。
虽说上海和北京都是国际气质的大都市,但一个北京的相声演员,要打动上海观众,依旧有不小的难度。王自健坦言,自己来上海前,其实心里很忐忑,因为当时自己对上海有很多误解。王自健说,自己到了上海以后,发现上海其实是一个很大气的城市,“上海人只是不习惯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有时候容易闹误会。”他还举了个搞笑的例子:“我到上海做了阵子节目后,发现很多人会认出我来,竟然比北京还多。有次我去吴江路吃饭,很远有两个阿姨指着我,好像在喊‘王自健’,我很高兴,就走过去想和她们合影。谁知道我刚要走到他们那,就听到一个阿姨说:‘我说那人就是王自健吧。’然后他们就走了,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风中凌乱。”
在电视圈打开名气后,王自健的海内外商演活动也在陆续进行中,巡演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成都,甚至有可能去美国。在外人眼中,王自健俨然已是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了,但他却说无欲无求、无欲则刚才是“真人”。“我们只需要进行理所应当的劳动,获得理所应当的回报,把大多数时间给自己。挣多少就花多少,不要成为名利的奴隶,一旦这样我们就不再是人了。”
只要你笑了就好
有人问王自健,幽默在他眼里是什么。他回答说:“首先是谋生手段,另外是种活下去的动力。现在微博上造谣的人很多,成天搞苦情,让大家坚定地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非常痛苦的时代。全中国怎么有那么多人水深火热?所以一定要有我们这些人教大家苦中作乐,不然还活得下去吗?”
他说的“我们”,还包括节目背后的写手团队,目前已发展到十几人。效仿美国脱口秀的编剧制度,以高额稿酬吸引写手加入,保证节目持久的资源。“每个段子都付钱,不敢言好,但干净。说出来腰杆直。”
在王自健的脱口秀中,王建国、赖宝、蛋蛋3个名字,是一抖就响的包袱。“死胖子王建国”是个吃货,赖宝是个吝啬酒鬼,蛋蛋眼睛小,总受欺负。在台上,每次王自健把眼挤成两颗绿豆,那就是蛋蛋要说话了。在后台,“原型”李蛋带着几分无奈打趣:“所有埋汰我们自己的段子都是我们自己写的。脱口秀啥都不能说,说别人不行,都特脆弱,只能埋汰自己了。”赖宝在现实中也是颇有名气的写手。“刚开始写段子有种当小三儿的感觉,我总在背后,段子给别人用了。但王自健不会隐瞒‘我有小三儿’的事实,反而会把我爱的这个人推到台前来,说这孩子就是我们生的,这是老大的、这是老二的、这是老三的。他的想法是,不要一个人在台前风光,我要把你们都带上。”
写手团队写出段子后,王自健还要亲自一个一个改,“修改表述方法、人物关系,修改的东西事无巨细,非常多。一集三五个段子是纯我原创的,但每个都是我改的。有些完全不好笑,我帮他想个笑点。”
尽管风头正盛,王自健却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儿。“最大限制是人生经历不足,20多岁的我很难把世间百态、嬉笑怒骂展现出来。个人的阅历是我目前最大的困境。”但主持人曹可凡很看好这位新秀:“这碗煲仔饭料都已经放足了,但还需要时间去焖。”相信时间的沉淀会给王自健的相声和脱口秀带来更加丰富的灵感和创想,至于外界对他是什么样的评价,王自健显得不甚在意,他说,其他什么我都不管,只要你笑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