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沉默”的技巧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沉默的局面,甚至咨询活动暂时无法进行。因此,作为心理咨询师要善于分辨沉默的真正原因,很好地理解和有效地把握这种现象,这样才会在咨询会谈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
  
  一、思考型沉默
  
  思考型沉默是来访者在会谈过程中,对他自己刚才所说的话、所体验的感觉的一种反应。来访者此时的沉默是由于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
  对待这种沉默,咨询人员最好是耐心等待,同时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此时,咨询人员不应打断来访者的思考。若沉默时间过长,咨询人员可关切地询问,协助对方思考。
  
  二、茫然型沉默
  
  这种沉默是指来访者不知道该对咨询人员说什么,或搞不清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从而无从表达或表达不清;还有的来访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却不知从何说起,从而陷入沉默。
  对待这种沉默,咨询人员要保持镇静,避免急躁不安的情绪对来访者或咨询关系的影响。要善于通过各种询问技巧,启发来访者沿着问题的主线叙述。
  
  三、害怕型沉默
  
  害怕型沉默是由于会谈过程中,来访者对所谈的内容感到紧张、害怕时的一种情绪反应。他们的非言语行为可能表现出神情不安,想离开会谈场所,或用疑虑、探索的目光审视咨询人员。
  对于这种沉默,咨询人员应提一些一般性的不涉及某些事情要害的问题以及作些必要的保证以减少这种害怕的心理。如让其放心,承诺他所讲述的内容不会有第三者知道等。
  
  四、气愤型沉默
  
  气愤型沉默是由于来访者对咨询者的话产生不满造成的,他们常表现出瞪眼、气呼呼地看着周围等。这时,咨询人员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采取主动和鼓励宣泄的方针。若是由于自己的不当引起,应主动道歉;若是因误会引起,应予以解释、消除。
  还有的来访者的沉默是由于其本身不愿意咨询,是别人强迫他来的,他们用沉默表明自己的态度,常表现出怀疑、无所谓、随心所欲、不耐烦、敌意等。咨询人员应对这种情况加以甄别,如果来访者对咨询本身无偏见,只是对别人的强制行为不满,咨询人员可以用诚恳和耐心打破僵局,但如果来访者对咨询本身充满偏见,对抗严重,则不应继续咨询。
  沉默现象有可能是咨询过程中的一种危机,但也可能是一种契机。咨询人员如果予以重视,善于抓住机会,对于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有所突破。
其他文献
很多小学生的家长很迷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陪吧,孩子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再说家长也太牵扯精力;不陪吧,孩子做作业总是丢三落四、错漏百出,甚至干脆不做作业。家长何去何从?  陪是为了不陪  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催孩子写作业是常有的事,但莹莹家正好相反。每天晚饭接近尾声的时候,莹莹总是催促妈妈:“赶快刷碗,别耽误做作业。”妈妈点头答应,慌忙收拾碗筷。妈妈在厨房忙活完,一边擦手上的水一
几乎每本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小册子都提到了表扬,一些励志类书籍还建议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通过经常的表扬来帮他们建立自信——总是告诉孩子他们有多棒,孩子当然就会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和快乐的人。但是,已经有研究表明,表扬孩子聪明有天赋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20年纪9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迪亚·穆勒和卡罗尔·德维克对表扬心理学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她们在实验中请来了400多名10~12岁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