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红色歌曲创作背景与艺术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爱老山兰》歌曲的创作背景,以《我爱老山兰》为例,分析了老山红色歌曲体现的精神价值,分别从老山红色歌曲体现的精神和老山歌曲体现的意义两个部分展开论述,以《我爱老山兰》为例,介绍了老山红色歌曲的艺术形式,从演唱技巧主题意蕴的体现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关键词】老山精神;艺术价值;现实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老山红歌反映的历史时期离我们并不遥远,对年轻人来说,包括《我爱老山兰》在内的老山红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能够让青年人倍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本文从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两个角度,对包括《我爱老山兰》在内的老山红色歌曲展开分析,以便于更好地弘扬老山精神,传承老山红色歌曲文化。
  一、创作背景分析
  (一)老山战斗
  1984年4月20日成都军区奉命进入老山反击战的前沿阵地,同年4月27日昆明军区从越军占领区穿插到老山背后,攻占1072高地,傍晚七百多名官兵向老山丛林进发,越军发现后集中火力进行猛烈攻击,后来双方炮火进行轮番轰击,战场变为光与火的世界,在排山倒海的呼啸声中敌我双方士兵一片片倒下去,顿时,残酷、血腥、恐怖笼罩着战场。
  (二)猫耳洞创作《我爱老山兰》
  《我爱老山兰》有两名词作者,第一词作者为老山战斗中的一名重庆合川籍战士邹荣禄。第二词作者为蔡朝东,1968年参军,曾任昆明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副处长,在他22年的军旅生涯中,2次到麻栗坡参加自卫还击作战,在前线挥指部从事战地宣传文化工作。邹荣禄和他的战友尽管条件非常险恶、艰难,依旧在猫耳洞坚守了四个月。怀着对战友们无比的敬意,蔡朝东与当时坚守在老山主峰的部队宣传股长邹荣禄一起,写下了《我爱老山兰》歌词,经师宣传干事雷鸣谱曲后,这首由老山作战的军人谱写、诞生于猫耳洞的英雄赞歌,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创作期间,兰草给了他创作灵感,老山上的兰草被称作墨兰草,邹荣禄便决定以墨兰为创作题材,为边防军人创作一首战地颂歌。野生墨兰草生长于老山崇山峻岭中,枝叶翠绿(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就像老山保卫战中展示钢铁般的躯体,就像战斗中战士们扎根于老山上的伟岸身躯,战士们称其为“老山兰”,在战火硝烟里经受风吹雨打,备受摧残。具有韧不拔的生命力,即使在战火中被摧残得支离破碎,但是只要有湿润的泥土,它便可以坚强地生长。《我爱老山兰》的歌词就在这种环境中在猫耳洞中一气呵成,初稿完成后,由雷鸣谱曲。
  二、老山红色歌曲体现的精神价值——以《我爱老山兰》为例
  (一)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精神
  老山保卫战以艰苦卓越、堅定的信念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在老山保卫战中,广大官兵充分体现出视死如归、保卫家园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节。因此,坚定的信念是老山保卫战的核心和灵魂。为了守卫疆土,老山地区军民用鲜血甚至生命与敌人拼杀,用铮铮铁骨体现出反侵略的决心。《我爱老山兰》歌曲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坚韧不拔的信念。
  (二)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精神
  《我爱老山兰》,旋律高昂,音响雄浑,情感真挚,带来直抵人心的震撼。激励着广大参战官兵的决心。旋律响彻了二十余年,现在听来,依然催人奋进,带给听众独特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我爱老山兰》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越了音乐美、艺术美,在岁月的积淀中,赋予了《我爱老山兰》时代意义,充分体现了和平时期广大民众对红色歌曲的审美认识。《我爱老山兰》悠扬的旋律依旧回荡,无形中传递了正能量。
  (三)思想教育、无私奉献精神
  老山红歌反映的历史时期离我们并不遥远,对年轻人来说,包括《我爱老山兰》在内的老山红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能够让青年人倍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特别是对于当代的学生,处在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外界的诱惑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消极风气的影响。包括《我爱老山兰》在内的老山红歌,歌词充满正能量,曲调激昂,催人奋进。在歌曲演唱或者聆听过程中,了解特定的历史事件和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端正人生态度,树立伟大的理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维护和平、传承革命精神
  红歌对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老山红歌在战斗岁月中加强了战斗力,在和平年代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如《我爱老山兰》等,歌曲现如今听来依旧动听,显然,这些歌曲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使各民族同胞更加团结一心,共创美好家园。 另外,老山红歌歌词真情质朴,朗朗上口,加之旋律优美,突出的思想性、鲜明的艺术性给听众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群众在演唱或者欣赏老山红歌时,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老山红歌创作的艺术形式——以《我爱老山兰》为例
  (一)演唱技巧
  老山红歌的创作者大多为“战友派”创作群,他们多在不对中接受考验和锻炼,深刻理解军人特质与军人肩负的责任,长期的军营生活给了他们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战士作战过程中的思想内容、情感需要都有精准的把握。如《我爱老山兰》这首老山红歌,为4/4节拍,展现了在越南战争时期战士们参加老山保卫战的情境,《我爱老山兰》节奏平稳、旋律昂扬,全曲音程变化不复杂,通过级进的旋律来反映战士们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我爱老山兰》简洁、明快,字字铿锵,词作者邹荣禄通过生长在老山深处的兰草来比拟参战战士,歌颂在艰苦卓绝的作战环境下顽强生长的兰草和顽强作战的官兵。作者在对歌曲意境进行考察的同时,刻画出生命在备受摧残,但在有土壤和阳光的情况下,依旧生机盎然。
  《我爱老山兰》第一部分带有散板特点,结合三连音、滑音和密集节奏符,歌曲力度和强弱的变化使得《我爱老山兰》旋律高亢、嘹亮,大气中不失细腻和亲切。接下来的快板部分是单二部曲式结构(AB),其中A部结构方整、节奏明快。A部结构拉开通过长呼吸乐句,跨小节连线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流畅,增强了其歌唱性。《我爱老山兰》歌曲中间部分获得“完全终止”,第一部分如果说是歌曲具有引子性质的结构段落,第二部分则具有尾声性质,歌曲在这部分音区有所提高,但节奏又慢下来,再次体现出浓烈的抒情性。“沁入我心田,扎根在老山”一句高亢、嘹亮,具有抒情曲中“纵情唱法”的特征,接着“我爱你呀,老山”一句回到之前的节奏速度,表现出老山保卫战坚守一线的参战官兵的战斗意志,最后一句是全曲高潮,拖腔、最高音、长呼吸等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该曲的技巧性,显露出高音的炫技特点。   在《我爱老山兰》演唱过程中,对演唱者的音区有较高要求,中音区要做到行云流水,吐音过程中要求字音清晰准确,母音饱满连贯,声音和气息的运用要合二为一,高音要求明亮通透,不能带有换声现象,这些都是演唱《我爱老山兰》的声乐基本技巧。在该歌曲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如下技巧困难,真声和假声的转换问题,高音演唱能力问题,咬字和行腔的的转换矛盾问题、气息控制能力等问题。殷秀梅和李双江演唱的《我爱老山兰》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在演唱过程中旋律线条拉得较宽,开头旋律较为舒缓,到达A段的高潮,旋律下转,线条拉长,特别是“兰”字的停顿,之后旋律翻转八度,演唱者应当注意“田”“土”要想确保韵母发音的结实和饱满,在发音过程中声带要闭合。
  (二)老山红色歌曲主题意蕴的体现
  歌曲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因素和文学因素的艺术形式,歌词的创作对时代特征也有明显的折射作用。歌词作为一种 “话语”,也可被理解为是一种沟通活动。从《我爱老山兰》歌曲的文本来看,话语活动的生成语境越南战争老山保卫战时期,且看《我爱老山兰》(邹荣禄词,雷鸣曲)歌词以墨兰草为比拟,象征老山保卫战中战士的革命豪情,契合了在胶着不下的戰斗状态对于歌曲的心理审美。
  四、结语
  老山红色歌曲都饱含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了顽强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一部老山红色歌曲均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时期真实的历史写照,也时刻激励我们、提醒我们在祖国面对危险之时要团结一心。比如,歌曲《我爱老山兰》,旋律高昂,音响雄浑,情感真挚,带来直抵人心的震撼,不仅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时期激励着广大参战官兵的决心,旋律响彻了二十余年,现在听来依然催人奋进,带给听众独特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我爱老山兰》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越了音乐美、艺术美,在岁月的积淀中,赋予了《我爱老山兰》时代意义,充分体现了和平时期广大民众对红色歌曲的审美认识。《我爱老山兰》悠扬的旋律依旧回荡,无形中传递了正能量。因此,老山经典红歌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学习蕴含于其中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参考文献:
  [1]赵琳.论红色歌曲的艺术审美及代表意义——对革命时代的奉献精神与崇高品质呼唤[J].北方音乐,2016(3):143.
  [2]饶勇.红色资源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3]杜建华.“红色记忆”的嬗变:对“红歌”媒体呈现的考察(1979-2011)[D].上海:复旦大学,2012.
  [4]王雅君.山西红色歌曲创作与传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5]刘秀秀.苏区革命歌曲与赣南民歌的关联性及现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所以,提高學校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水平,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教材分析和学校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安排,对学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思考,并对增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教育研究;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近几年来,京歌逐渐成为了流行歌曲中的一支新秀。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对于京歌这种新型的歌唱方式,一度成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及声乐爱好者的热门歌曲。本人曾经多次在晚会上演唱过这首歌曲,还在硕士毕业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唱了此歌曲。现把这首歌的演唱心得分享一下。本文对京歌的代表作品《梨花颂》进行了作品分析,主要对李胜素、霍尊两种不同风格的版本进行对比,并找出了不同之处,希望能为未来的音乐专业的朋友们更
【摘要】1999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作家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影片获得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励,自公映之日起就获得海内外好评,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的唯美主义爱情电影,同时小说和电影还被台湾师范大学选作国文课阅读教材。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大学生来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博物馆发展的契机。在人力上,来馆实践的大学生缓解了寒暑假期间博物馆的接待压力;另外,大学生能以自身的专业角度对博物馆工作进行检视,并提出宝贵建议。在博物馆与学生的互动中,馆方为学生提供各种层次的实践活动。实践空间从博物馆开放空间走进了内部,实践内容不仅涵盖展览、教育和研究,同时也涉及藏品、文创、服务等其他职能部门。  【关键词】社
【摘要】本文结合B/S架构及ASP.NET技术平台分析虚拟博物馆系统的设计策略,为虚拟博物馆系统建构及应用提供相应参考资料。  【关键词】B/S架构;ASP.NET技术;虚拟博物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打破传统博物馆的诸多限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快速地浏览现实博物馆中的信息。客观上虚拟博物
【摘要】相比于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早期的几部著作来说,其1995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阴影与启蒙》一书便显得不那么引人关注,部分原因可能是这部著作在历史文化分析上不像《乔托与演说家》《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与经验》以及《意图的模式》那样丰富和广泛,并且它更像是一部认知科学的著作,与我们传统上对艺术史的理解有所差异。然而笔者认为,对于《阴影与启蒙》的探讨不应局限
【摘要】王潮歌导演的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以平遥古城为创作背景,以赵易硕仗义救人为故事主线。其中,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创新型的表演风格和观影方式,更是伟大的传统文化。本文以《又见平遥》为例,剖析三晋大地的千年文化。  【关键词】又见平遥;“面”文化  【中图分类号】J833 【文献标识码】A  一、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的演出方式  《又见平遥》自2013年2月18日正式上演后,取得了很好的票房,
开天辟地,逐水而居……  这既是动物们聪明的本能,也是人类共通的生存法则。  漫长的社会进化过程中,  为了争夺水源大打出手,甚至“人相食”的历史,古今中外、触目惊心……  太行,地质地貌的沧海桑田巨变史,更是堪称过山车:  28亿年前,海水滔天、一望无边!  18亿年前,五台吕梁运动,此起彼伏、拉锯往复。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一锤定音:太行山脉强烈隆升、君临天下、独尊一方!  “复式单斜褶皱
【摘要】交响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深刻地音乐思想内涵,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当我们去聆听交响曲时,感受作品中沉淀着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本文通过分析交响曲这一体裁在音乐中的特殊地位,对交响曲前世今生进行匆匆巡礼,来探究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  【关键词】交响曲的前世;交响曲的今生;音乐文化精粹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交响曲”这一“高大上”的音乐体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有力见证,它以活态传承为特征,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事项。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三弦舞与大三弦被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弦亦是代表彝族撒尼人阿黑哥的一种标志性乐器。为了以影像来呈现彝族文化,笔者试图拍摄撒尼人三弦的起源、制作、传承、创新等内容。影像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得以延续与保存人类社会中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以影像记录与保存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