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治理行政化形成机制、治理绩效及路径重构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dinfo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村级治理行政化成为当前乡村治理中明显的改革趋势。村干部的职业化、组织体系的科层化、村级事务的行政化与治理方式的规则化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村级治理行政化的主要表现。人口流动带来的内生性权威与地方性规范的解体,构成村级治理行政化产生的社会结构基础;国家自上而下的资源输入带来了村庄治理事务和行政任务的增加,由此外生性资源的引入成为推动村级治理行政化的经济基础。村级治理行政化使行政控制权力向乡村社会强化,一方面推动了村级治理的规范化运作,提升了国家政策在乡村社会的执行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从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东北近现代文学发展历史角度,梳理了新时期对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进展,在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借鉴与突破,以及研究沦陷区文学与文化的学术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殖民化语境,对东北沦陷时期的话剧创作与演出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论,指出东北沦陷区话剧既受到殖民化环境的限制,也在压迫中曲折生存和生产,一度出现大批话剧团体和较大的剧团,以及专门的话剧作家和新的话剧形式。沦陷区话剧具有
[摘 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对于民生建设、全面建設小康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采用差异系数和生均资源对比,对2009年到2018年东北三省义务教育资源的生均配置进行分析,试从三个维度评价东北三省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根据数据分析,东北三省十年来教育资源配置总量有显著发展,但是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导致的教育失衡问题亟待解决。此研究可以发现教育资源省际分布的差异及特征
[摘 要]清代帖学的书论,是建立在创作实践之上的,总结了中国传统帖学的基本原理。伴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勃兴,刻石书法也融入了帖学领域中,这是前代所不曾出现的。新的金石学发达后,渐而形成碑学一脉。清代书论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碑学理论的兴起,碑学理论在中国书论上是一个新的内容,影响了清代以来的书法创作。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家为代表的碑学思想在清代有着重要影响,一直影响到近代。另一
反腐倡廉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和“三不”体制机制耦合性研究角度出发,以提取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素维度和“三不”体制机制框架维度为基础,应用耦合性分析验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素与“三不”体制机制框架的契合性,并结合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地区一体化反腐倡廉经验,构建融合“三不”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耦合机制以及一体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研究发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与“三不”体制机制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性,且反腐败法制体系、专门反腐败机构、制度建设能力、惩戒震慑效果、思想教育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艺术行动者,开始以不同形式的身体实践积极介入各类公共空间,并以此重构关于空间的话语场域。艺术中的身体不再仅作为再现的符号被分析和阐释,而是拥有直接行动力量的主体,以现实中的出场转译艺术家对空间的思考与想象。在不同的身体实践中,身体所显现出的内在意涵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映射出身体与空间相互激活的关系,并显示了身体作为“观念的行动”所蕴含的积极力量。观察近年来身体介入空间的艺术实践,亦能反向映射出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及地方之间相互交织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