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探讨不同缺血后处理(IPost-C)时间模式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2)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S组,n=6)只暴露肺门;IPost-C组根据缺血30分钟后处理时间周期不同分为Ⅰ、Ⅱ、Ⅲ、Ⅳ组:15s灌注/15s再缺血(IPost-CⅠ组)、30s灌注/30s再缺血(IPost-C Ⅱ组)、45s灌注/45s再缺血(IPost-C Ⅲ组)、60s灌注/60s再缺血(IPost-C Ⅳ组),即开胸分离出左肺门,放置阻断带,阻断30分钟后,分别给予3个时间周期的后处理,然后完全恢复血液再灌注2小时;观察不同方式下肺组织湿/干(W/D)比,WB方法测定IL-6、IL-10的含量,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百分比。(3)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组织W/D、IL-6、IL-10的含量和肺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百分比在(IPost-C)各组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IPost-C Ⅱ和IPost-C Ⅲ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肺组织病理改变亦较轻。(4)结论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处理模式中,30s灌注/30s再缺血和45s灌注/45s再缺血组均有较好的肺组织保护作用,但前者肺组织病理变化更轻,故临床上选取30s灌注/30s再缺血的缺血后处理模式最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