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前的换,面色苍黄,眼睛也有些浮肿。两小时前,他刚刚做完又一次透析治疗。
他笑了一下,憨憨的,很无奈的样子。他不愿躺在病床上和记者交谈,我们一起坐在了走廊的凳子上。午后的秋阳荡起涟漪,浮动在他的脸上。
这个只有29岁的年轻人,在走过生活的坎坷,备尝追求的艰辛,体验爱情的甜蜜之后,又在经受着生命旅途上又一次重大的考验。
“换”意味着简单
“为什么叫换?”
“换,意味着改变、丢失、颠覆。或者说,换就是简单。我喜欢简单,一种简单的变化,人生就是变换。”
换的真名叫马立,1981年出生在陕西丹凤县一户清贫的普通人家,父亲是县城的一个中医大夫,母亲是位小学教师。马立说,他小时候性格很内向,常常一个人对着窗外的月亮,在本子上写心思,安静的很。
在长期的孤独中,马立迷上了摇滚乐。当时流行的“唐朝乐队”和“黑豹乐队”的歌,他听了一遍又一遍。他有一位同学,父母离异了,留着长发,举手投足间都显得另类而又叛逆。这位同学的母亲是歌唱演员,家中有很多歌碟和音乐带。他们一块听音乐,一块抽烟,成了知己。他回到家,再把这种“忧伤”写下来。“全是这兒不舒服、那儿不对劲的小调调。”
谁知,这样的情绪,伴随着马立一直延续到了高中、大学。他大学就读的是西安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大专班,三年在校期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小本本上写“心思”,心烦了,不想听课了,见到社会上看不惯的事儿,他就用文字“发泄”一下。“那不是什么诗,说是感慨,也不纯粹。”
大学毕业了,马立没有服从父母的愿望,回去开个诊所,既为他人治病,又能自己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也不喜欢学医,“见到刀子割来割去的就害怕、反感,不安心。”他想起了弃医学文的鲁迅,但现实又告诉他,得先有一份糊口的工作。
马立在西安的城中村租下了一间房子,每月房租100元。接着,在南门外的一家药店,找到一份销售隆力奇的工作,一个月工资600元。解决了温饱,马立再次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 听摇滚。郑钧、“枪炮与玫瑰”的歌他都听,嘴里还常常哼着左小诅咒的”乌兰巴托的夜”。他还买很多的书,最喜欢余杰,因为他很“犀利”。还有卫慧、棉棉、王朔、王小波……这期间,他很少写东西,即使写了,文字也很短,但却更有味道。
然而,刚刚走向社会的迷茫、孤独,还有血气方刚,让他失去了第一份工作。那是2005年的2月,他与公司一位送货的小伙子发生了冲突,一气之下辞了工。他没有了收入,躲在自己的出租屋里,望着城市昏黄的路灯,写着忧伤的句子。房东家的院子很深,他觉得房东阿姨养的一条狗也比他有尊严,于是写下这样的诗句:“阿姨,您的狗狗大便了/在我的门前。阿姨/您还好吧?阿姨/房租迟些再交,行么/狗狗,好可爱的狗狗/草地上好软……”
可是,喝西北风是填不饱肚子的,忧伤的诗歌也不能充饥解渴,马立在一个饿得心慌的早上走出房东的院子,看到锤子、方央、张大林等一帮“文化哥们”,正从西安南郊一条臭气与灰土齐飞的土路上走来,这条土路通往一个叫瓦胡同的城中村。
“这个瓦胡同值得铭记,不仅因为它即将被拆迁,还因为在这里,曾经留下了80后男男女女无数的梦想和失意。”这些人中有诗人、音乐人、油画家、广告策划人。当然,他们都很穷。
就在大家山穷水尽的时候,张大林的一个朋友来问大家,愿不愿意帮他去卖油。于是,在新城区的好几个街道和村子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几个人从小面包车上卸下几箱子花生油,并打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某某活动,特价促销,优惠老年人和低保户等等。横幅下面站着的蹲着的,就是马立和他的朋友。那些天,他们被城管掀过摊子,跟操着河南口音的老太太讨论过油和水的区别,还有过一天卖出去40箱花生油的小成就。
虽然日子过得困窘,但马立从来也没停止过写诗。有一次,在杨家村他租住的小房间里,他拿出一本新出版的诗歌选集,里面收录了他的几首作品。大家很高兴,不停地抽烟,谈诗。对于他们这些把艺术当回事的人来说,虽然都混得不怎么样,可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
因爱而满足的诗人
站在曙光中的马立,迎着早春二月尖利的西北风,在春运期间熙熙攘攘的城南客运站,等来了娇小恬美的女孩子王婕。
第一眼看到王婕,马立就觉得很亲。而王婕说,她想象中的他,应该是鲁迅那样风格的,谁知他是方脸大脑门,不过,“人看起来憨厚”。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约,两人一起观看了一场所钟爱的乐队的演出,姑娘的脸上写满了兴奋。
那时,王婕还是西安美院的在校学生,而马立还是依然很穷地混着日子。一起过了几天春节,他们早已囊中羞涩,却感到很快乐。
马立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地产文案。那些格式化、商业化的东西,充斥着他的大脑,他觉得很痛苦,也很担忧,怕自己再也写不出诗来。可当他走回自己租住的小屋,看到王婕细心地照料一只只流浪的小狗,那朴素而平静的样子,就像水一样,自己的心情就立即又变得清明、纯净起来。于是,他的文思随着变幻的心情不断流淌,《生活慢慢变得严肃而温和》、《换》等诗作一一问世。
马立的许多诗作,都被收录于《延安文学》、《诗选刊》、《红色玩具》、《长安大歌》、《第三条道路》、《草原绿色文学》等多种80后作品选本中。在《梦你》中,他说: “等了好久,你还没有来/原谅我吧,那些没讲完的誓言/我得走了,去梦里/探寻你清晰的脸庞,荡漾在/梦的秋千上,期待/一滴泪水,从另一个时空/以加速度的形式,将我唤醒。”想起《拖地》,他这样写道:“足迹和污点,被抹去之后/灰色的地面,抽象成一面/明亮的镜子……舍不得踩,步步后退/关上门,只等风干。”
《诗选刊》主编周公度评价马立的诗: “他灵性、敏感、锐利、决意的作品是很节制的口语,有现代性。他写出了生活中朴素的感觉,这种朴素应该是来自于一个诗人的心灵。”
马立的住处,很快成了朋友们的沙龙,除了周公度,诗人秦唐、张大林,搞音乐的王鹏飞,画油画的冬子,还有孟小明,都是马立家的常容。当他们侃诗歌、聊艺术,信马由缰地争辩时,王婕就把一盘盘饭菜送上桌子。空气中的烟雾呛得王婕又咳嗽又流泪,可她从不抱怨。
对这样的生活,马立似乎很满足,“有自己的理想,还有自己喜欢的女人,平平淡淡的不好吗?”他一天天变得成熟了,沉稳了,诗意也趋于深刻和内敛。在《花和他的那个外地男人》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 “她已厌倦了所谓的爱情/所谓的生活/她没有自杀,也没有离开/她眼睁睁地等/多活一天人/多一份迈进幸福的信心。”而在较为先锋的那首《06年3月26日》中,他写道: “该回头了,冒尖的诗人/总是提前死于非命/你不得不向生活 低头/或者,你不得不刻意压弯/原本坚硬的脊柱/以穿过一扇门。”
3月26日,这是一个被艺术圈看作魔咒一样的日子。这一天,诗人海子自杀,惠特曼病逝……然而,让马立没有想到的是,一个魔鬼也正在悄悄向他逼近。“救活我,我还要写诗!”
转眼间,马立和女友携手走过了6年的岁月。他们准备结婚了,日子就选在2010年的金秋十月。
要做新娘的王婕,按奈不住心中的欢喜,她情真意切地对马立说,“咱们不富裕,不需要多大的排场。朋友们都是贫穷的精神贵族,也不需要送多么贵重的礼物,我们就简简单单地吃个饭,让朋友们为我们做些简简单单的祝福吧。”王婕最大的心愿,是和馬立拍几张婚纱照,“就算我在晒幸福吧”。
于是,大家决定,让他们跑步迈进婚姻殿堂。他们的新房选在了围墙巷,虽然还是城中村的民房,但条件却比先前租的稍好一些:亲戚朋友都收到了喜帖,他们喜滋滋地享受一个又一个祝福:他们还手牵着手,挨家找寻价格比较便宜的婚纱店……
9月15日,婚纱店刚刚敲定:9月16日,马立病了!
早上6时,马立感觉眼睛出现模糊状态,接着开始呕吐。但马立并没有在意,只是到小诊所拿了一些扩张脑血管的药,因为诊所的大夫说,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脊椎压迫视神经造成的。谁知,呕吐不断加重,并伴随耳鸣眼花,四肢乏力。在朋友一再劝说下,马立到医院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朋友们像是听到一声霹雳:马立患的病症包括贫血、高血压、脊椎压迫神经、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马立对记者说,那一天,他不知是怎么度过的。“谢天谢地,幸亏发现得早,万一等结婚后再检查出来,那对她太不公平了。”说这话时,马立的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
可是,见到诗友大林,马立悄悄地对他说: “救活我,我还要写诗!”
马立的母亲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父亲来西安看过他后,立即决定回家卖掉房子为儿子筹钱。马立说:他不能忍受的是母亲每晚的电话,只是哭泣,那是一种叫人撕心裂肺的心痛。
得知马立的病情后,西安诗界发起了一场救援马立的行动。10月23日下午两点,长安诗会暨援助马立呼吁会召开。参会人员中出现阎安、伊沙、沈奇、秦巴子、周公度、度风、苏菲舒、石头等诗界名人的身影。200多人的会场,大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挽救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诗人做着自己的努力。
秦巴子说,马立的诗歌,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按照这个方式写下去,就是生活哲理诗。现在很多人认为“哲理”不应该用诗来表达,但也不是那么绝对,关键是要在“生活”和“哲理”之间把握一个度,要有生活的原生态,我认为马立的作品里有这个东西。
王有尾说,我读了马立的诗歌,第一感觉是他的诗不装腔作势,很真切,路子很正。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对于这样的诗人,怎能眼看着他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于是,大家开始探讨,一个诗人(包括很多弱势者)遭遇到绝境,应该怎么办?有人提议,全国每个诗人捐出自己一首诗歌的稿费,成立一个“救救诗人”基金,由专门的基金会来运作,在一些诗人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甚至拯救他们的生命。
面对如此重大的变故,王婕当然伤心不已,但她看上去却很平静。她对记者说: “我从未想过退缩,此时此刻,我依然感到幸福。在快乐的时候,我能够和他在一起,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我仍然能和他在一起,我以后会一直和他在一起。”
但是,看到王婕背着马立去做肾匹配检验时那瘦小的身影,怎能不叫人动容呢!
他笑了一下,憨憨的,很无奈的样子。他不愿躺在病床上和记者交谈,我们一起坐在了走廊的凳子上。午后的秋阳荡起涟漪,浮动在他的脸上。
这个只有29岁的年轻人,在走过生活的坎坷,备尝追求的艰辛,体验爱情的甜蜜之后,又在经受着生命旅途上又一次重大的考验。
“换”意味着简单
“为什么叫换?”
“换,意味着改变、丢失、颠覆。或者说,换就是简单。我喜欢简单,一种简单的变化,人生就是变换。”
换的真名叫马立,1981年出生在陕西丹凤县一户清贫的普通人家,父亲是县城的一个中医大夫,母亲是位小学教师。马立说,他小时候性格很内向,常常一个人对着窗外的月亮,在本子上写心思,安静的很。
在长期的孤独中,马立迷上了摇滚乐。当时流行的“唐朝乐队”和“黑豹乐队”的歌,他听了一遍又一遍。他有一位同学,父母离异了,留着长发,举手投足间都显得另类而又叛逆。这位同学的母亲是歌唱演员,家中有很多歌碟和音乐带。他们一块听音乐,一块抽烟,成了知己。他回到家,再把这种“忧伤”写下来。“全是这兒不舒服、那儿不对劲的小调调。”
谁知,这样的情绪,伴随着马立一直延续到了高中、大学。他大学就读的是西安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大专班,三年在校期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小本本上写“心思”,心烦了,不想听课了,见到社会上看不惯的事儿,他就用文字“发泄”一下。“那不是什么诗,说是感慨,也不纯粹。”
大学毕业了,马立没有服从父母的愿望,回去开个诊所,既为他人治病,又能自己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也不喜欢学医,“见到刀子割来割去的就害怕、反感,不安心。”他想起了弃医学文的鲁迅,但现实又告诉他,得先有一份糊口的工作。
马立在西安的城中村租下了一间房子,每月房租100元。接着,在南门外的一家药店,找到一份销售隆力奇的工作,一个月工资600元。解决了温饱,马立再次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 听摇滚。郑钧、“枪炮与玫瑰”的歌他都听,嘴里还常常哼着左小诅咒的”乌兰巴托的夜”。他还买很多的书,最喜欢余杰,因为他很“犀利”。还有卫慧、棉棉、王朔、王小波……这期间,他很少写东西,即使写了,文字也很短,但却更有味道。
然而,刚刚走向社会的迷茫、孤独,还有血气方刚,让他失去了第一份工作。那是2005年的2月,他与公司一位送货的小伙子发生了冲突,一气之下辞了工。他没有了收入,躲在自己的出租屋里,望着城市昏黄的路灯,写着忧伤的句子。房东家的院子很深,他觉得房东阿姨养的一条狗也比他有尊严,于是写下这样的诗句:“阿姨,您的狗狗大便了/在我的门前。阿姨/您还好吧?阿姨/房租迟些再交,行么/狗狗,好可爱的狗狗/草地上好软……”
可是,喝西北风是填不饱肚子的,忧伤的诗歌也不能充饥解渴,马立在一个饿得心慌的早上走出房东的院子,看到锤子、方央、张大林等一帮“文化哥们”,正从西安南郊一条臭气与灰土齐飞的土路上走来,这条土路通往一个叫瓦胡同的城中村。
“这个瓦胡同值得铭记,不仅因为它即将被拆迁,还因为在这里,曾经留下了80后男男女女无数的梦想和失意。”这些人中有诗人、音乐人、油画家、广告策划人。当然,他们都很穷。
就在大家山穷水尽的时候,张大林的一个朋友来问大家,愿不愿意帮他去卖油。于是,在新城区的好几个街道和村子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几个人从小面包车上卸下几箱子花生油,并打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某某活动,特价促销,优惠老年人和低保户等等。横幅下面站着的蹲着的,就是马立和他的朋友。那些天,他们被城管掀过摊子,跟操着河南口音的老太太讨论过油和水的区别,还有过一天卖出去40箱花生油的小成就。
虽然日子过得困窘,但马立从来也没停止过写诗。有一次,在杨家村他租住的小房间里,他拿出一本新出版的诗歌选集,里面收录了他的几首作品。大家很高兴,不停地抽烟,谈诗。对于他们这些把艺术当回事的人来说,虽然都混得不怎么样,可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
因爱而满足的诗人
站在曙光中的马立,迎着早春二月尖利的西北风,在春运期间熙熙攘攘的城南客运站,等来了娇小恬美的女孩子王婕。
第一眼看到王婕,马立就觉得很亲。而王婕说,她想象中的他,应该是鲁迅那样风格的,谁知他是方脸大脑门,不过,“人看起来憨厚”。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约,两人一起观看了一场所钟爱的乐队的演出,姑娘的脸上写满了兴奋。
那时,王婕还是西安美院的在校学生,而马立还是依然很穷地混着日子。一起过了几天春节,他们早已囊中羞涩,却感到很快乐。
马立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地产文案。那些格式化、商业化的东西,充斥着他的大脑,他觉得很痛苦,也很担忧,怕自己再也写不出诗来。可当他走回自己租住的小屋,看到王婕细心地照料一只只流浪的小狗,那朴素而平静的样子,就像水一样,自己的心情就立即又变得清明、纯净起来。于是,他的文思随着变幻的心情不断流淌,《生活慢慢变得严肃而温和》、《换》等诗作一一问世。
马立的许多诗作,都被收录于《延安文学》、《诗选刊》、《红色玩具》、《长安大歌》、《第三条道路》、《草原绿色文学》等多种80后作品选本中。在《梦你》中,他说: “等了好久,你还没有来/原谅我吧,那些没讲完的誓言/我得走了,去梦里/探寻你清晰的脸庞,荡漾在/梦的秋千上,期待/一滴泪水,从另一个时空/以加速度的形式,将我唤醒。”想起《拖地》,他这样写道:“足迹和污点,被抹去之后/灰色的地面,抽象成一面/明亮的镜子……舍不得踩,步步后退/关上门,只等风干。”
《诗选刊》主编周公度评价马立的诗: “他灵性、敏感、锐利、决意的作品是很节制的口语,有现代性。他写出了生活中朴素的感觉,这种朴素应该是来自于一个诗人的心灵。”
马立的住处,很快成了朋友们的沙龙,除了周公度,诗人秦唐、张大林,搞音乐的王鹏飞,画油画的冬子,还有孟小明,都是马立家的常容。当他们侃诗歌、聊艺术,信马由缰地争辩时,王婕就把一盘盘饭菜送上桌子。空气中的烟雾呛得王婕又咳嗽又流泪,可她从不抱怨。
对这样的生活,马立似乎很满足,“有自己的理想,还有自己喜欢的女人,平平淡淡的不好吗?”他一天天变得成熟了,沉稳了,诗意也趋于深刻和内敛。在《花和他的那个外地男人》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 “她已厌倦了所谓的爱情/所谓的生活/她没有自杀,也没有离开/她眼睁睁地等/多活一天人/多一份迈进幸福的信心。”而在较为先锋的那首《06年3月26日》中,他写道: “该回头了,冒尖的诗人/总是提前死于非命/你不得不向生活 低头/或者,你不得不刻意压弯/原本坚硬的脊柱/以穿过一扇门。”
3月26日,这是一个被艺术圈看作魔咒一样的日子。这一天,诗人海子自杀,惠特曼病逝……然而,让马立没有想到的是,一个魔鬼也正在悄悄向他逼近。“救活我,我还要写诗!”
转眼间,马立和女友携手走过了6年的岁月。他们准备结婚了,日子就选在2010年的金秋十月。
要做新娘的王婕,按奈不住心中的欢喜,她情真意切地对马立说,“咱们不富裕,不需要多大的排场。朋友们都是贫穷的精神贵族,也不需要送多么贵重的礼物,我们就简简单单地吃个饭,让朋友们为我们做些简简单单的祝福吧。”王婕最大的心愿,是和馬立拍几张婚纱照,“就算我在晒幸福吧”。
于是,大家决定,让他们跑步迈进婚姻殿堂。他们的新房选在了围墙巷,虽然还是城中村的民房,但条件却比先前租的稍好一些:亲戚朋友都收到了喜帖,他们喜滋滋地享受一个又一个祝福:他们还手牵着手,挨家找寻价格比较便宜的婚纱店……
9月15日,婚纱店刚刚敲定:9月16日,马立病了!
早上6时,马立感觉眼睛出现模糊状态,接着开始呕吐。但马立并没有在意,只是到小诊所拿了一些扩张脑血管的药,因为诊所的大夫说,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脊椎压迫视神经造成的。谁知,呕吐不断加重,并伴随耳鸣眼花,四肢乏力。在朋友一再劝说下,马立到医院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朋友们像是听到一声霹雳:马立患的病症包括贫血、高血压、脊椎压迫神经、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马立对记者说,那一天,他不知是怎么度过的。“谢天谢地,幸亏发现得早,万一等结婚后再检查出来,那对她太不公平了。”说这话时,马立的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
可是,见到诗友大林,马立悄悄地对他说: “救活我,我还要写诗!”
马立的母亲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父亲来西安看过他后,立即决定回家卖掉房子为儿子筹钱。马立说:他不能忍受的是母亲每晚的电话,只是哭泣,那是一种叫人撕心裂肺的心痛。
得知马立的病情后,西安诗界发起了一场救援马立的行动。10月23日下午两点,长安诗会暨援助马立呼吁会召开。参会人员中出现阎安、伊沙、沈奇、秦巴子、周公度、度风、苏菲舒、石头等诗界名人的身影。200多人的会场,大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挽救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诗人做着自己的努力。
秦巴子说,马立的诗歌,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按照这个方式写下去,就是生活哲理诗。现在很多人认为“哲理”不应该用诗来表达,但也不是那么绝对,关键是要在“生活”和“哲理”之间把握一个度,要有生活的原生态,我认为马立的作品里有这个东西。
王有尾说,我读了马立的诗歌,第一感觉是他的诗不装腔作势,很真切,路子很正。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对于这样的诗人,怎能眼看着他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于是,大家开始探讨,一个诗人(包括很多弱势者)遭遇到绝境,应该怎么办?有人提议,全国每个诗人捐出自己一首诗歌的稿费,成立一个“救救诗人”基金,由专门的基金会来运作,在一些诗人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甚至拯救他们的生命。
面对如此重大的变故,王婕当然伤心不已,但她看上去却很平静。她对记者说: “我从未想过退缩,此时此刻,我依然感到幸福。在快乐的时候,我能够和他在一起,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我仍然能和他在一起,我以后会一直和他在一起。”
但是,看到王婕背着马立去做肾匹配检验时那瘦小的身影,怎能不叫人动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