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方式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做到大爱无声,形成“大音希声,大盈若冲”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关键词:品德;情感;学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一、和谐的师生氛围,奏响学科教学的前奏曲
思想品德学科不是主科胜似主科,是其他学科能不能学好的灵魂。“爱生”是良好师德的精髓。笔者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等理念力图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给学生足够的爱去感动他们,用爱心创造奇迹,让学生逐渐也怀着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事物。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笔者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天才”来教,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不因学习成绩的差别而感到有所不同,让他们知道“只要你努力,有足够的自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要在教学中做到“三统一”:即强调毅力和注意力的统一,心灵美和外表美的统一,个人美和整体美的统一。
1.牢记每个学生的名字,激发和谐内因
孩子们渴望老师重视他们,即使有一些孩子默默地听讲、不愿意参与讨论,但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关注他们,所以努力记住每位学生能够激发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因。牢记每个学生的名字旨在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彰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发情感的向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时,人的思维会非常敏捷,做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面对教师给予的肯定,情感上会从“让我学”到“我要学”转变。所以,在意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记住所有孩子的名字,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动力。
2.构建和谐驿站,打通心灵隧道
陶行知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情绪的唤醒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候,效率最高。为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至关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地讲,就是教师遵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隋、教师情三者合一,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憾。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触及学生的情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
3.创建和谐方式,把握教学艺术
首先,用目光组织教学。教师的目光可以是赞赏的、批评的、关切的、鼓励的,能起到以静制动、组织教学的作用。由于思想品德课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多、讨论相对减少,这样一来,空闲下来的学生就会“开小差”、搞小动作,此时教师用目光注视他们,对不同表现的学生传递不同的信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从而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其次,用耐心等待组织教学。情感教学的精妙之处在于以“情”激“情”。古人有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等待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果对于教师的问题学生无法得出结果,教师要再给予更多的时间,从而达到“大音若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思维的火花需要等待时机去点亮。
再次,设疑提问组织教学。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疑问、用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设问是教师进行教学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个恰当的问题能架起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启迪思维的钥匙,更是活跃气氛的手段。一个好的提问往往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问得多,缺乏方向性;二是问得碎,缺乏创造性;三是问得杂,缺乏联系性;四是问得死,缺乏灵活性;五是问得空,缺乏启发性;六是问得浅,缺乏思考性。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个个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学习和思考。正所谓“疑是思之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以学生为主体,奏响学科教学的进行曲
如何把课上好,上得让学生有收获,学到心里,用到实践,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要“吃透”教材,体现“注重主体”的办学思想,开展“讲究实效、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把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索、追求、创新的过程,学生主体地位和素质教育目标就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1.明确目标意识
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因此教学中要强调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所以上课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有目标意识。
2.树立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首先是小组解答,然后提问给其他同学,教师补充。尤其是做材料大题的时候,学生会跳跃性地跨越很多章节发现问题。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较深刻。
3.调动参与意识
新课改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准备学生不同方面的疑问。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的人很懒惰,不参加小组的问题,不回答小组其他同学的提问,调动这些人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尤为重要。针对这样的情况,采取“捆绑式”量化考核小组为主和情感交流为辅的方式,上课时加强巡视,尤其顽劣的学生可以采用电话家访、作业当中留言、QQ留言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量减少干坐生。利用学生渴望得到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表扬,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培养习惯意识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与道德观念形成关系密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显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面对中考的压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
三、实现小课堂到大社会的延伸,奏响学科教学的协奏曲
1.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日常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课要不定期给学生留研究性作业,开阔学生视野,尤其要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动态、热点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自学能力。
2.综合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
开展学科综合知识竞赛,采用视频题、音像题等方式融合进大量思想品德试题,激发学生了解时事的热情,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
同时利用局域网答题系统,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答题网络平台,回答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累计个人(班级)得分评比、每一学期个人(班级)月冠军评比、个人(班级)学期冠军评比这三个手段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这样无形中就做到了随时随地教育,体现了“生活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精神。
四、总结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定要树立道德的榜样,用丰富的知识底蕴折服他们,温柔、宽容地与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正如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书是永远教不完的,教书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当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时他就会努力学习这门课,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千锤百炼打磨一扇扇心灵之窗,用无穷的探索融合新课改理念于教学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成为有效课堂的“营养液”。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驾驭思想品德课程前进的脚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统领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笔者会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在新的课程改革道路上奋力探索。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品德;情感;学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一、和谐的师生氛围,奏响学科教学的前奏曲
思想品德学科不是主科胜似主科,是其他学科能不能学好的灵魂。“爱生”是良好师德的精髓。笔者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等理念力图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给学生足够的爱去感动他们,用爱心创造奇迹,让学生逐渐也怀着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事物。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笔者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天才”来教,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不因学习成绩的差别而感到有所不同,让他们知道“只要你努力,有足够的自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要在教学中做到“三统一”:即强调毅力和注意力的统一,心灵美和外表美的统一,个人美和整体美的统一。
1.牢记每个学生的名字,激发和谐内因
孩子们渴望老师重视他们,即使有一些孩子默默地听讲、不愿意参与讨论,但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关注他们,所以努力记住每位学生能够激发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因。牢记每个学生的名字旨在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彰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发情感的向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时,人的思维会非常敏捷,做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面对教师给予的肯定,情感上会从“让我学”到“我要学”转变。所以,在意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记住所有孩子的名字,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动力。
2.构建和谐驿站,打通心灵隧道
陶行知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情绪的唤醒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候,效率最高。为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至关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地讲,就是教师遵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隋、教师情三者合一,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憾。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触及学生的情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
3.创建和谐方式,把握教学艺术
首先,用目光组织教学。教师的目光可以是赞赏的、批评的、关切的、鼓励的,能起到以静制动、组织教学的作用。由于思想品德课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多、讨论相对减少,这样一来,空闲下来的学生就会“开小差”、搞小动作,此时教师用目光注视他们,对不同表现的学生传递不同的信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从而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其次,用耐心等待组织教学。情感教学的精妙之处在于以“情”激“情”。古人有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等待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果对于教师的问题学生无法得出结果,教师要再给予更多的时间,从而达到“大音若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思维的火花需要等待时机去点亮。
再次,设疑提问组织教学。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疑问、用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设问是教师进行教学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个恰当的问题能架起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启迪思维的钥匙,更是活跃气氛的手段。一个好的提问往往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问得多,缺乏方向性;二是问得碎,缺乏创造性;三是问得杂,缺乏联系性;四是问得死,缺乏灵活性;五是问得空,缺乏启发性;六是问得浅,缺乏思考性。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个个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学习和思考。正所谓“疑是思之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以学生为主体,奏响学科教学的进行曲
如何把课上好,上得让学生有收获,学到心里,用到实践,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要“吃透”教材,体现“注重主体”的办学思想,开展“讲究实效、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把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索、追求、创新的过程,学生主体地位和素质教育目标就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1.明确目标意识
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因此教学中要强调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所以上课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有目标意识。
2.树立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首先是小组解答,然后提问给其他同学,教师补充。尤其是做材料大题的时候,学生会跳跃性地跨越很多章节发现问题。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较深刻。
3.调动参与意识
新课改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准备学生不同方面的疑问。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的人很懒惰,不参加小组的问题,不回答小组其他同学的提问,调动这些人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尤为重要。针对这样的情况,采取“捆绑式”量化考核小组为主和情感交流为辅的方式,上课时加强巡视,尤其顽劣的学生可以采用电话家访、作业当中留言、QQ留言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量减少干坐生。利用学生渴望得到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表扬,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培养习惯意识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与道德观念形成关系密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显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面对中考的压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
三、实现小课堂到大社会的延伸,奏响学科教学的协奏曲
1.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日常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课要不定期给学生留研究性作业,开阔学生视野,尤其要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动态、热点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自学能力。
2.综合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
开展学科综合知识竞赛,采用视频题、音像题等方式融合进大量思想品德试题,激发学生了解时事的热情,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
同时利用局域网答题系统,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答题网络平台,回答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累计个人(班级)得分评比、每一学期个人(班级)月冠军评比、个人(班级)学期冠军评比这三个手段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这样无形中就做到了随时随地教育,体现了“生活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精神。
四、总结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定要树立道德的榜样,用丰富的知识底蕴折服他们,温柔、宽容地与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正如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书是永远教不完的,教书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当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时他就会努力学习这门课,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千锤百炼打磨一扇扇心灵之窗,用无穷的探索融合新课改理念于教学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成为有效课堂的“营养液”。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驾驭思想品德课程前进的脚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统领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笔者会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在新的课程改革道路上奋力探索。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