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和东海中南部小黄鱼种群形态分化

来源 :中国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不同地理种群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形态分化,本研究以南黄海和东海中南部生殖与非生殖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差异系数判定等分析方法,对小黄鱼种群31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表明,南黄海种群和东海中南部种群的表型性状存在广泛的变异,生殖期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77%和6.48%,非生殖期变异系数为8.65%和7.62%,南黄海种群变异强度高于东海中南部种群,变异系数差异主要为横轴测量性状.生殖期和非生殖期分别有15个和16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7个性状在两个时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这些性状差异又能在种群内部保持相对稳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殖期4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48%,PC2和PC3得分在检测种群差别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子负荷较高的性状主要是头部、背鳍、臀鳍和腹部;非生殖期4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46.61%,PC1和PC2得分在检测种群差别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子负荷较高的性状主要是头部、体高、背鳍/腹鳍与臀鳍长度.两个地理种群在头部和躯干部位的性状产生了分化,与南黄海群相比,东海中南部群头部较高,背鳍和臀鳍较长,而头部上缘和腹部较短.这种形态变异可能与洄游生活史策略诱导的表型性状特化有关,研究结果支持迁移行为和复杂生境提高了环境适应性这一结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和进化趋势.
其他文献
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与微生物区系的演变都呈现一定规律,而且胃肠道发育与微生物定植的关系表现为相辅相成;然而,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不完善,随着日龄增长和外界因素的刺激,逐渐由非反刍阶段向反刍阶段转变;本文概述了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规律与微生物区系演变过程,从饲粮形态及营养水平、添加剂、饲养管理以及微生物移植等方面综述了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及微生物区系的调控进展,旨在为深入开展幼龄反刍动物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是渤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1765)]重点增殖放流区.本研究于2020年4-12月采用定点设站结合生产调研对此海域内小岛河河口中国明对虾放流迁移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在放流早期迁移和入海后的分布特点及放流效果,为优化放流技术策略、提高增殖放流效率提供实践参考.结果 显示,小岛河河口放流虾苗开闸后进入河道,沿河道向外迁徙,3~7 d进入海域,未发现对虾个体溯河上游;不同大小的幼虾出闸、滞留放流通道时长不同,小个体虾出池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瓜果飘香.走进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的麻地梁煤矿管理区域,绿草青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 在通往行政办公楼的道路旁,高高血立的“共建美好家同共享美好生活”宣传牌,表达了煤矿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办公区的景观设施和办公楼等,都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员工餐厅楼顶上“建设数字矿山塑造皖煤品牌共创智慧准旗”的红色大字体现了公司的奋斗目标和社会责任,办公楼顶上“智慧矿山创品牌绿色矿山树形象”的醒目大字揭示了实现公司目标的总体战略; “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的宣传标语,生态边坡下长长的党建文化墙等所彰显
期刊
为探索建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理雄鱼诱导技术,以出膜后15d体长(15.1±0.09) mm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含有17α-甲基睾酮(MT)的日粮饲喂60 d.饲料MT添加量分别为0 mg/kg (MT0)、50 mg/kg (MT50)和100 mg/kg (MT100),分析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别分化、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及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表明,MT50和MT100组大口黑鲈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低于MT0组(P<0.05),MT50和MT1
为研究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利用8个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位点,对100尾放流大黄鱼亲鱼以及官井洋海域回捕的295尾大黄鱼样本进行亲子鉴定,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大黄鱼回捕效果评估方法.8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78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为0.511~0.939(平均值0.764),期望杂合度为0.643~0.897(平均值0.781),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587~0.883(平均值为0.751);通过Cervus 3.0.7
学习记忆在动物获得新的觅食技巧和食物偏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评估学习记忆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摄食调控的影响,构建翘嘴鳜学习记忆相关基因c-fos及zif268荧光过表达载体,并以pcDNA3.1-EGFP载体质粒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道基因进行电转实验,优化电压、脉冲时间、质粒浓度和电击次数等电转条件,确立最佳条件.利用电击的方式转染翘嘴鳜脑细胞,检测食欲基因mch、agrp、pomc、npy表达变化.结果 显示,成功构建了学习记忆过表达载体pcDNA3.1-c-fos-E
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ceptor,CaSR)在Ca2+刺激下可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在机体适应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吉富罗非鱼(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GIFT)CaSR基因的特点及其在缺氧胁迫下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吉富罗非鱼CaSR cDNA全长序列,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进一步检测了缺氧胁迫下(0.55 mg/L)肝脏中该基因和细胞凋亡相
为了评估不同品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雌虾繁殖性能和后代幼体发育情况,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选取野生群体雌虾90尾,P品系雌虾166尾,S品系雌虾115尾,构建了103个家系.其中,野生群体家系56个,P家系28个,S家系19个.本研究共进行30d,记录了整个生产周期内每尾雌虾的繁殖参数及后代幼体的发育数据.结果 显示,与P品系和S品系相比,野生群体雌虾在交配率和孵化率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在雌虾产卵性能方面,P品系雌虾产卵量极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品系(P<0.01),产卵周期极显著
为掌握凤鲚(Coilia mystus)早期资源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9年5-10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10个调查站点,对凤鲚的仔、稚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统计分析了凤鲚的体长、发育期及丰度等数据,研究了凤鲚在长江口的主要繁殖时间及早期个体分布情况,并利用GAM模型分析了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5-10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其中5-8月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激-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凤
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浙江沿岸海域常见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本研究根据2019年4-6月科学观察员对日本鳀幼鱼专项特许捕捞活动记录的渔获数据与采集的环境数据,分析了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资源密度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广义相加模型(GAM)研究了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 表明,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的资源密度具有较明显的月份变化,5月最高,4月最低;影响其资源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纬度、0.5m水深的盐度、0.5 m水深的叶绿素、溶解氧;纬度、0.5 m水深盐度、0.5 m水深溶解氧与日本鳀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