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堂走出的焊接大师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c198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食堂里一名普通的炊事员成长为焊接技能大师,许多人都说,马晓东是幸运的,因为他总能与机会“撞个正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焊接要三年才出师,但他学了一年多就接连被推荐去参加中压焊工和高压焊工的考试;他曾是传统用人体制中所谓的“农民合同工”,却有贵人出手,想尽办法从严丝合缝的电力系统中为他要到了一个正式名额;出国打工,即使没有焊接的活儿了,大老板也舍不得“放”他回国,主动提出要帮他申请新加坡永久居留卡……
  当然,人们会看到在这些幸运背后,是马晓东高超焊接技术的魅力使然。但当记者细心聆听马晓东讲述自己的故事,却发现要与机会“无缝对接”,还需要一份对自己、对职业的了然与智慧。
  马晓东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甘肃口音,透着大西北的质朴劲儿;他的讲述很细致,应该是和焊接工作要求的心细如发有关;他的故事很生动,抛开中华技能大奖等二三十个奖项的光环,他为我们还原了自己从门外汉到技能大师的真实过程。
  故事一:想拥有一技之长的炊事员
  1986年,马晓东以农民合同工的身份参加工作,进入甘肃火箭安装公司。他被分配到食堂,给掌勺大师傅打打下手、喂喂猪,一晃半年就过去了。
  那个时候,在食堂工作可是一份好差事,环境好、活不累,“口福”就更不必说了。安装现场与食堂一比,自然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没有人愿意去现场,风吹日晒,干的可都是又苦又累的活儿。但偏偏马晓东是个“异数”,一知道现场缺人需要调人,他就上赶儿地去申请了。申请很快通过,他被安排进了焊接队。
  别人都不能理解,放着好好的食堂不待,为啥非要去现场干苦哈哈的工作?马晓东憨憨一笑,但心里却跟明镜儿似的:“对于我们这种合同工来说,没有手艺的话以后在社会上就不好立足了嘛!”
  刚进队一个月,这点儿“小心思”就在马晓东见到高压焊工师傅后,开始膨胀起来。当时焊接队里只有八个高压焊工,这些师傅们一“出场”就让马晓东很是羡慕。每个高压焊工都配三四个徒弟,上现场的时候,有徒弟给背工具,有徒弟把准备工作做好,师傅开始焊,焊完后徒弟们再接着做好敲药皮等收尾工作。这在马晓东眼里,就是一种“境界”,他开始想:“我啥时候能有师傅这个水平?能达到师傅的那种水准,就应该算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得多有成就感啊!”
  从此,焊工这个工作在马晓东的眼里,开始生出别样的意义来。如果说刚开始接触焊接时,他只是觉得好奇和动心的话,那么此时,他已然动了“情”,一想到自己高压焊工的理想,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与责任感。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怎样才能达到师傅的水平呢?在那个年代,师傅们多多少少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态。师傅焊的时候,马晓东偷偷站旁边看,师傅从面罩反光镜里发现他带着面罩在偷瞧了,就立刻停手不焊了。这样“偷师”多次未果,马晓东不得不琢磨其他办法。
  他把焊工面罩上的滤光镜拆下来,随身带着。见着师傅开焊了,他再观察观察光线,如果当时环境正好是背光的,他就赶紧掏出滤光镜带上,也不敢太靠近,只能远远儿地偷瞄。这样师傅一般发现不了。瞄完后,他再赶紧依样画葫芦操作一番。如今回忆起来,马晓东仍然感叹:那会儿学得真不容易。
  除了想尽办法偷师,他还努力让自己在师傅心中留个好印象。不管什么活儿,他都抢着干,“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尊重老师,我就只能要求自己有眼色一点,手勤一点,腿勤一点,嘴勤一点,该问的问,该跑腿的多跑,这样师傅就可能多教一些。”
  一边跟师傅那儿学,一边自己吭哧吭哧地练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焊接队队长和师傅都记住了这个朴实勤奋又爱琢磨的小伙子。就在这时,一个机会来了。省里组织了一个中压焊工培训,比马晓东早两三年进焊接队的人没被选上,马晓东却被选上了。想着不能辜负队长和师傅的一片苦心,不能错过这难得的机会,马晓东卯着劲儿通过了考试,紧接着又一鼓作气通过了高压焊工的考试,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压焊工证。
  马晓东的这个“加速度”成了焊工队里的特例。因为按照通常的程序,焊工学徒需要学满三年才能出师,成为一名普通焊工,然后再是中压焊工、高压焊工一级级往上升,最快也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而马晓东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样的“加速度”,仅有好学和勤奋是不够的。技术学习中总会遇到很多难点疑点,不掌握方法,硬什么有时越焊越顺手,而有时候越焊越不好呢?这证明还是没搞懂,那就一定要搞明白。”这个时候,马晓东先请教师傅,但师傅总是讲一半或者一半多点,有些问题就像窗户纸一样,但就是捅不破,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马晓东就再偷偷问其他师傅,因为每个师傅有每个师傅的特点和优势,擅长解决不同的问题。问了一圈后,马晓东再把师傅们的解答综合起来,细细琢磨,就通过这样的方法他解决了技术学习中的很多难题。“博采众家之长”,看来这句文绉绉的话同样适用于焊接技术的锤炼。
  经验分享
  先学做人,再学技术。学习的内容很宽,不仅要学技能,还要学做人,还要学习如何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思想不能老停留在自己的老观点上。要先学做人,尊重他人。到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哪怕自己知道一点皮毛,也不能说自己啥都懂,要谦虚,多学一点是一点。如果你说这个知道那个知道,别人自然就不愿意教你了。先学会尊重,才能学到更多。
  干上一行就爱上一行。对个人来说,不是爱一行才干一行,我觉得应该是干上一行就爱上一行,把它往好里干。
  故事二:榜样也有犯错的时候
  成了高压焊工后,马晓东主要承接的都是要求更高的受检焊口的活儿,焊缝焊完以后要接受无损检验,就是用X射线或者是超声波进行检验,焊缝要跟母材质的成分基本上一样,没有夹渣、气孔、裂纹、粒融合等缺陷,能经受得住高温高压,否则在运行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爆管等安全问题。
  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由于设备安装而位于特殊位置的焊口,经常是焊工在这面焊,却看不见另外一面的情况。怎么能把特殊位置的焊口焊好,还要能通过无损检验?一想到会有人拿着X射线或超声波把焊缝从头透视到尾,如果没通过,还得返工,还有可能被扣工资,这样的挑战,这样的心理压力,有人开始“溜边儿”,也有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马晓东就属于后者,他的想法很简单:“反正自己年轻嘛,干好了就当提升了,没干好就当锻炼了。”当然,不能盲目地去干。在动手开焊之前,马晓东会找个地方,模拟一下环境和焊口的位置,比划大概的步骤,看看一步一步怎么能焊好。通过这个模拟演练,尽量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再上现场,心里和手下才能更沉稳。这个诀窍让马晓东处理这类高难度焊口的焊缝一次合格率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
  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是资本,也有可能在某些时候成为陷阱。那一年正赶上快过年了,马晓东承接了一个锅炉水冷壁焊接的活儿,工期很赶。那个时候,他的技术已经是队里数一数二的了,各种焊口基本都遇到过了,各种复杂情况也都处理得很漂亮,而自满与浮躁的情绪一旦冒泡,除非一直膨胀到自己爆掉,或被外力刺破,否则很难控制得住。就在马晓东认为不可能出什么大问题的时候,检测结果却让他想当场找个地缝儿钻进去:三十几个口焊口有一半不合格。这类焊口并非什么高难度的焊口,之前承接的类似焊口通常情况下合格率都是100%,最少也达到98%。而马晓东的这一焊一下子就把队里的纪录拉到50%,而且不合格的焊缝还要被割掉重焊,给其他方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当领导的批评、同事的不满像潮水一般涌来的时候,马晓东有点扛不住了——这次的打击真有点儿大!他花了很长时间反省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明白榜样的涵义和背后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付出的坚持。他把骄傲自满的情绪里里外外清除了个遍,再郑重地告诉自己:干啥都要认认真真地干,再也不能“马大哈”,要成为真正的榜样。
  也就是从那以后,这样的事没有再发生过,而百分之百的这个标准在马晓东心里扎了根儿。从98%到50%,和责任心、工作态度有关,而从98%到100%,则是从技术到技艺的距离。
  如何离百分之百的距离近一些,更近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马晓东从来没有把“创新”想得多么“高大全”。他只是认为,不能因为别人都这样干,自己也就按部就班地这样干,应该多动动脑筋,把其他的方法用到这里行不行?把几种办法弄到一块行不行?看看什么方法最好,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哪怕是比以前的方法保持更长的时间,也是一种创新。
  而随着技术革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对焊工工作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系统里,越来越多的大容量高参数的设备上马,跟随它们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越来越“国际范儿”,比如管子是美国造的,焊材却是日本产的,这些跟马晓东之前所用的技术、工艺和焊接材料完全不同。这是挑战,更是机遇。马晓东有些兴奋了,正好他被选中参加新材料的工艺评定、工艺制定和材料焊接性试验等工作,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进口材料和新的工艺难题,他仿佛又找回了初学焊接时的激情。
  一有工夫,他就想想自己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有针对性地看看相关的书。看不懂的地方,他就记下来到处找人请教。对方有时间,他就多问两条;对方时间紧,他就少问,一定要把问题都请教明白了。最终经过和同事的一起努力和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研究出的焊接工艺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很多参数都超过了欧美和日本的标准。
  回忆起自己工作二十多年来不断挑战难题的历程,让马晓东非常有成就感。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在自己的焊工生涯中,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一个个新的项目和试验中,能够有机会接受各种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熔炼自己。而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每次当机会来敲门的时候,自己都能从容地打开门,有所准备地欢迎机会的到来。
  经验分享
  信心是人才成长的助推器。我们不可能天天有辉煌,天天有成就,更多的时候是在为实现个人人生理想努力。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不管被分到啥岗位上,首先应该对自己和所在的这个职业、社会环境有信心。否则只会发牢骚,干啥都干不成。
  良好的心态是成长的根本。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怀有善念。就像我平时对待设备一样,精心维护好它,在使用中它就百分之百为我出力。只要你认真对待,就会给以相应的回报。还要会享受自己做每一件事的过程,不管它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要善于总结。我们应该不定时地想想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有没有做错。我每天睡觉前会把自己今天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在脑子里过一遍,发现有错就及时改正。如果不总结不改正,错误可能就会一直那样犯下去。要学会反思反省,做个换位思考,不要去抱怨社会或者他人。
  故事三:唾手可得的新加坡永久居留卡
  在国外打工四年,马晓东与许多外国同事共事,经历了很多趣事,眼界开阔了,技术纯熟了,对自己要走的路也越来越明白。
  他先是在被单位派到印度尼西亚20个月,参与安装单位出口到印尼的设备。快结束的时候,正好遇到新加坡政府招焊工。马晓东的父母养育了六个孩子,家里经济一直不宽裕,他寻思到新加坡打工,正好可以帮衬帮衬家里。他顺利通过了新加坡政府组织的焊工考试,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
  新加坡华人很多,是一个和中华文化颇有渊源的国家。但马晓东没想到一开始打工就碰了“钉子”。他的直接主管是个新加坡人,对中国人有偏见,老觉得中国工人干活不如外国工人,干不了什么出彩的活儿,只能做点普通的焊接。所以,虽然马晓东考取了新加坡焊工的相关等级,但这位外国主管就是不给马晓东安排相应等级的活,定工资的时候也不按照相应的等级标准来定。马晓东耐心和他沟通过,但局面没有任何改观。
  有时有氩弧焊这类难度活儿,主管也让马晓东去干。马晓东就开玩笑地问他:“你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干不了这个氩弧焊,只有你们新加坡人能干吗?”主管回答他说:“你去干,我放心。”面对主管的刁难,马晓东没有硬碰硬,他憨憨一笑:有活儿就要尽量干、好好干,让干啥就干啥。
  马晓东签的合同是两年,当时一起去新加坡打工的6名焊工干完活儿都陆续回国了。因为会氩弧焊,做事又勤快,所以虽然没有焊接的活儿了,但马晓东却被老板留了下来,想让他再到下一个工程接着干焊接。离两年合同期满还有几个月,老板问马晓东:“你还会干点什么?”马晓东说:“让我干啥我就干啥。”老板又问他:“钳工的活儿能干吗?”马晓东想了想,自己在国内做焊接就是和钳工一起配合的,图纸一般能看懂,自己也学了一些钳工的知识和技术,就回答说:“能干!”老板一听很高兴,就给了他一张图纸,配了十多个印度和孟加拉的工人,让马晓东领着他们做集装箱。   集装箱的活儿对马晓东来说,非常简单,因此活儿也干得很漂亮。老板更高兴了,起了惜才之心,他找到马晓东推心置腹了一番,问马晓东想不想留在新加坡,只要他愿意,就以公司名义给他出个证明,他自己去考取一个新加坡的技能证书,就能拿到永久居留卡了,再在新加坡好好干5年,那就可以获得新加坡的“绿卡”了。
  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但马晓东一等两年合同期满,就转身收拾行李回国了。回国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留在那里,马晓东的回答很硬气:“看到他们看不起中国人,我就觉得很憋屈。虽然钱挣得多,但我还是愿意回来发展。”现在回忆起自己当时的选择,马晓东依然有满满的成就感。
  现在,马晓东担任兰州西固热电责任有限公司焊接培训中心的教练已经五年了,主要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工作打交道,在现场遇到难题时,他也会下到现场帮助解题。看到自己的技能可以传授给更多的人,自己总结的经验能帮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他越发坚信自己所选择的前进方向。这一执念在成为甘肃省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第一人后,越发沉甸甸起来,谈及此,马晓东心里早已有了一张蓝图,“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要把提高技能、创新、创效作为第一要求;要培训出更多的技能人才,给社会多做些贡献……”
  在马晓东二十七年的焊接生涯里,每走一步,他都在思考与总结,不断认识自己,不断认识职业,也用心体验人生。但因为明了自己的方向,所以每一步都走得稳健又笃定,一步一个脚印,最终串联成一个焊接技能大师的成才之路。
  经验分享
  没有平台,就无法起舞。国家、地方政府还有我们所在的单位,为技能成才搭建了平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组织提供的各种平台。同时,自己也要利用好这些平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对人对事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没有感恩之心,人生、事业都是走不了多远的。
  出生不能选择,但人生可以选择。我们不能选择自己从哪里来,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去做,向哪个方向去发展。对待人生路的选择,说到底是人生态度的问题。正确的人生态度,获得的一定是积极向上的结果或者更好的结果;选择了错误的人生态度,人生肯定不会有价值。你怎样对待人生,人生就会怎样对待你。我觉得只要选对方向,认真对待每件事、每个人的话,大家都能成功。
  人物名片
  马晓东,男,出生于1968年9月,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工程师。2005年至2009年在兰州理工大学脱产学习焊接专业,大专。他是甘肃省第一个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拥有高超的焊接技艺。
  他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焊接精英表演优秀技术能手奖等荣誉,在甘肃省以及电力系统的技术比赛中屡屡夺魁,在企业里也屡受表彰,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大唐集团公司2012年专业技术类‘112人才’”、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特殊贡献奖等多项荣誉。他潜心钻研、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论文《A335P91钢焊接工艺与操作技法》荣获甘肃省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论文《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 创造焊接培训精品牌》荣获“改革开放30年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都随之受到影响。整个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更新换代之快,远远超过了上世纪的工业化进程,而促成其速度和能量爆发的核心就是创新的力量。互联网时代,网络使创意、创新、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  在此形势下,作为以市场为导向,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职业教育,无疑迎来了一次全新的发展机遇。而作为坐落于宁波商帮发源地之一——镇海区庄
根据《中国职协关于公布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职会字[2015]10号)文件,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在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中共获得各类奖项184项,其中一等奖54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51项,优秀奖32项以及优秀科研单位奖、科研工作组织奖。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所获一等奖覆盖了各类型教科研成果,其中论文24篇、教案8篇、讲义7篇、视频6个、调研报告4篇、教材4个、微课
摘 要:2009年初富阳学院引入企业7S管理模式,全校将其移植到班级教育管理中来。2013汽修五年一贯制班级运用这套模式进行管理之后,成效非常明显。本文阐述了企业7S管理模式在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的具体实践与成效。  关键词:五年一贯班 7S 班级管理  一、问题背景  1.学校背景  2009年初,富阳学院以省课题为引领,引入7S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率先推行了职校特色的3Q7S。现在全校上
“你留心看嵊州的传统民居,从梁架、梁托,到斗拱、雀替,到栏杆、栏板,再到隔扇、门窗,随处都可以看到工匠们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线刻这些我们如今在课堂上讲授的雕刻技法,以刀代笔,以木为纸,写意的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和历史故事,把一方简简单单的木头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执教于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的木雕工艺美术大师张瑜说。  虽然不如东阳木雕那般名声在外,但嵊州木雕,尤其是仿古木雕却因其独
在普通人眼中,餐厅服务员是一份整天端着盘子、非常不起眼的工作。但是,有人就把它做到了极致。  姣好的东方面容、高挑的个子、盘得一丝不乱的头发,身着旗袍、端着盘子、面带微笑,用英语优雅地为外宾服务,她就是被誉为“五星级餐厅服务员”的陈亦凡。她不但技能过硬,英语水平也过硬,初中时期就考过上海英语中级口译证书,大二时期考过了英语四六级,面对着一群来自国外的客人,她可以淡定自如地介绍每一道菜品和酒品。  
摘 要:当今社会,职业技术变化的速度已经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发展的速度,但职业院校存在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问题。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趋于传统,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对技能人才的预期目标。本文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阐述,运用云班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有位士兵名叫张文健。他是阅兵式中的第八方队联勤保障部队方队的一员,也是河源技师学院2014级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学生,于2016年9月入伍。  10月1日上午,在东源县黄村镇,张文健一家人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盛大的国庆阅兵式,更是在等待让他们骄傲的张文健的矫健身影。  当央视直播画面出现第八方队联勤保障部队方队时,张文健的爷爷手托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寻
摘 要:随着数控精密加工技术的日益普及,各技工院校结合企业需求,已从数控车床工的培养转向加工中心操作工的培养。本文以加工中心专业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对学生加工产品后出现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加工中心专业教学中的偏差,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与对策,进而促进学校加工中心专业年轻教师实训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关键词:实训教学 教学问题 加工中心  近年来,随着数控精密加工技术的日益普及,各技工院校结合企业
摘 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构建能使学习者循序渐进地、牢固系统地掌握知识。本文以电气控制电路的演变过程为例,论述了如何将技术的历史演变应用于专业课的教学中。  关键词:技术演变 专业教学 电路控制  每一次技术的演变,都是因为有新问题出现。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不得不采取更新的方法或措施,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跟学生讲清楚技术演变的过程,将会使知识的联系更加
摘 要: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是第一批国家中等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学校积极遴选建设专业,把电子商务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但是在建设期间遇到了教学团队建设的瓶颈。本文以江西某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为例,试从教学团队构建的角度,论述如何破解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示范校建设 教学团队 电子商务  笔者从编写示范校电子商务建设方案到参与该专业建设已有近两年时间,在这期间,比较困扰学校的是该专业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