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教育是培养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检验中职教育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而学生就业能力依靠于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根据这一宗旨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融为一体。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电工学;理实一体化
《电工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备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对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电工教学中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提倡一体化教学
在过去大多数中职学校电工课程的教学一直将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分开进行,传统教学基本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过分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重书本知识,轻实作能力培养,容易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严重脱节。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主要通过整合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三个目标,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目标上融为一体;通过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使理论和实践在课程内容上融为一体;通过整合教学环节,使理论和实践在时间上融为一体;把教室和实训室合二为一,使理论和实践在空间上融为一体;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理论和实践在学习结果中融为一体。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立《电工学》一体化改革的课程内容
(一)维修电工的就业方向
维修电工可从事维修电工、电机维修工、电子装配工、发配电、继电保护、工厂用电、数控维修、家用电器维修等工作,就业范围十分广阔,电工(除工业电力系统)的工作范围包括:布局、组装、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及排除,以及维修电线、固定装置、控制装置以及楼房等建筑物内的相关设备等。
(二)《电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的开发就迷失了方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课程评价就失去了依据。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以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为试点,结合维修电工的就业方向。本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可确立为掌握电工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正确使用电工工具、仪表进行电路的安装和检查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作为胜任一般电工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的保证。
2. 课程内容的组织。本次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项目的形式呈现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对于这么课的要求。课程项目由与学生的生活和电工这一职业密切联系的情境与案例引出,再把项目分解为几个具体任务,任务的实施由知识探究、方法介绍、技能训练、巩固总结等环节,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获取知识,学到技能,养成态度。整个课程共分安全用电、认识电路、室内配线、认识交流电、认识电动机、控制电动机、安装和测试二极管直流稳压电路、安装和测试放大电路、设计和测试简单的触发器电九个项目,内容涵盖电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有安全用电、室内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等操作技能和电路基本物理量、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电与磁、交流电路、变压器等基础知识。
三、《电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
功能齐备的教室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基础。电工一体化专业教室建设要按照既能理论教学,又能实践教学,讲解与操作两不误的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和布局,将理论教室、实训教室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室。理论教学区主要用于教师理论教学和学生分组讨论等。主要配置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课桌椅等。实训操作区主要用于开展实验性训练和实训性训练,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要求配备实验操作台和通电装置。
四、《电工学》一体化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考核方式与传统教学的考试有所不同。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评定要把平时成绩作为重要组成,平常成绩占60%,期末成绩40%。每个学习项目的考评由安全文明生产、考勤情况、学习情况、团队协作情况、练习页完成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六个部分所组成。其中考勤、学习情况和练习页完成情况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期末考核包括了实训操作,笔试和口试三部分。最后以各部分的分配权重给出总评成绩。
这样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考核“一张试卷说了算”的模式,更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如何培养技能,而不是如何应付考试。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作训练,实验作品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大部分同学愿意上电工课,喜欢上电工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如何在理论教学、示范操作、反馈纠正、理实相互渗透等这些问题上准确讲解、精确引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需要我们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和改进问题,不断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靳颜. 技工院校《电工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2] 姜竹楠. 《电工学》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 商情,2014(37).
[3] 吴建强,吴辉. 教学设计在“电工学”课程建设中的作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电工学;理实一体化
《电工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备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对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电工教学中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提倡一体化教学
在过去大多数中职学校电工课程的教学一直将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分开进行,传统教学基本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过分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重书本知识,轻实作能力培养,容易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严重脱节。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主要通过整合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三个目标,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目标上融为一体;通过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使理论和实践在课程内容上融为一体;通过整合教学环节,使理论和实践在时间上融为一体;把教室和实训室合二为一,使理论和实践在空间上融为一体;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理论和实践在学习结果中融为一体。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立《电工学》一体化改革的课程内容
(一)维修电工的就业方向
维修电工可从事维修电工、电机维修工、电子装配工、发配电、继电保护、工厂用电、数控维修、家用电器维修等工作,就业范围十分广阔,电工(除工业电力系统)的工作范围包括:布局、组装、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及排除,以及维修电线、固定装置、控制装置以及楼房等建筑物内的相关设备等。
(二)《电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的开发就迷失了方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课程评价就失去了依据。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以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为试点,结合维修电工的就业方向。本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可确立为掌握电工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正确使用电工工具、仪表进行电路的安装和检查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作为胜任一般电工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的保证。
2. 课程内容的组织。本次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项目的形式呈现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对于这么课的要求。课程项目由与学生的生活和电工这一职业密切联系的情境与案例引出,再把项目分解为几个具体任务,任务的实施由知识探究、方法介绍、技能训练、巩固总结等环节,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获取知识,学到技能,养成态度。整个课程共分安全用电、认识电路、室内配线、认识交流电、认识电动机、控制电动机、安装和测试二极管直流稳压电路、安装和测试放大电路、设计和测试简单的触发器电九个项目,内容涵盖电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有安全用电、室内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等操作技能和电路基本物理量、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电与磁、交流电路、变压器等基础知识。
三、《电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
功能齐备的教室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基础。电工一体化专业教室建设要按照既能理论教学,又能实践教学,讲解与操作两不误的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和布局,将理论教室、实训教室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室。理论教学区主要用于教师理论教学和学生分组讨论等。主要配置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课桌椅等。实训操作区主要用于开展实验性训练和实训性训练,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要求配备实验操作台和通电装置。
四、《电工学》一体化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考核方式与传统教学的考试有所不同。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评定要把平时成绩作为重要组成,平常成绩占60%,期末成绩40%。每个学习项目的考评由安全文明生产、考勤情况、学习情况、团队协作情况、练习页完成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六个部分所组成。其中考勤、学习情况和练习页完成情况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期末考核包括了实训操作,笔试和口试三部分。最后以各部分的分配权重给出总评成绩。
这样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考核“一张试卷说了算”的模式,更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如何培养技能,而不是如何应付考试。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作训练,实验作品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大部分同学愿意上电工课,喜欢上电工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如何在理论教学、示范操作、反馈纠正、理实相互渗透等这些问题上准确讲解、精确引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需要我们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和改进问题,不断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靳颜. 技工院校《电工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2] 姜竹楠. 《电工学》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 商情,2014(37).
[3] 吴建强,吴辉. 教学设计在“电工学”课程建设中的作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