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维A酸涂膜剂对兔耳早期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探讨其防治瘢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白兔24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对照组,B组:涂膜剂组,C组:0.05%维A酸涂膜剂组,D组:0.1%维A酸涂膜剂组,连续用药6周,期间观察记录瘢痕大小、厚度、颜色、硬度,6周后分别切取兔耳瘢痕组织,HE染色,胶原染色(VG法),行病理学观察、检测及分析.结果 A组瘢痕颜色
【机 构】
:
541001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541001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541001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维A酸涂膜剂对兔耳早期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探讨其防治瘢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白兔24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对照组,B组:涂膜剂组,C组:0.05%维A酸涂膜剂组,D组:0.1%维A酸涂膜剂组,连续用药6周,期间观察记录瘢痕大小、厚度、颜色、硬度,6周后分别切取兔耳瘢痕组织,HE染色,胶原染色(VG法),行病理学观察、检测及分析.结果 A组瘢痕颜色深、厚而硬,并明显高于皮肤,表面凹凸不平;B组、C组、D组瘢痕颜色浅,质地软,厚度薄,皮下结节小,其中C、D组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D组瘢痕表面有脱皮现象.HE、VG染色中,A组胶原排列紊乱,有旋涡状结构;C组和D组单位面积内成纤维细胞、微血管数量、胶原沉积量较A组和B组少,且胶原排列整齐,与瘢痕长轴平行.瘢痕增生指数(HI):A组3.17±0.26,B组2.46±0.19,C组1.91±0.21,D组1.90±0.23;成纤维细胞密度(NA):A组5836.70±527.03,B组4128.73±387.66,C组3207.59±439.17,D组3200.28±421.48;胶原纤维的面密度(AA):A组45.38±5.83,B组36.57±6.84,C组28.09±3.82,D组28.07±3.47.A组与B、C、D组比较,HI、NA、A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D组比较,HI、NA、A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D组比较,HI、NA、A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A酸涂膜剂可以抑制兔耳早期瘢痕增生,可为防治瘢痕提供一种新的外用方法。
其他文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定于2014年10月12—16日在北京举办第七届全国儿童皮肤病诊疗进展学习班暨2014年第七届亚洲儿科感染性疾病会议。本次学习班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项目编号为2014—04—12—010(国)],学习结业后授予国家Ⅰ类学分10分。学习班现场授课,将对儿童皮肤病基础理论、
目的 了解南京市2~6岁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情况.方法 以问卷的方式对南京市7个主城区2~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人口总数13 061人.符合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768例,其中男410例,女358例,男性患病率为6.16%(95% CI:5.59%-6.74%),女性患病率为5.59%(95% CI:5.02%-6.15%),总患病率为5.88%(95% CI:5.48%-6.28%).特应性皮
目的 观察全淋巴区电子线照射治疗MRL/lpr狼疮小鼠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方法 将18只4月龄的MRL/lpr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放射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阴性对照组予生理氯化钠溶液0.5 ml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2周;放射治疗组全身淋巴结予电子线照射,2 Gy/d,每周5次,连续2周;地塞米松治疗组予地塞米松1 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2周,
Q-开关红宝石激光在Q-开关模式下脉冲宽度为20~40 ns,基于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该波长作用目标为黑素,来自氧合血红蛋白的竞争性吸收很小,选择性破坏黑素,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损伤.目前,Q-开关红宝石激光已经被广泛且有效地用于治疗雀斑、太田痣、咖啡斑及纹身等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但是不建议用于治疗黄褐斑,因为这样会加重黄褐斑[1-2].点阵模式Q-开关红宝石激光是近期出现的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新
2014年3月11-12日,第三届世界皮肤科学术会议在东京日本新大谷酒店举行。该会议由国际著名医学护肤专业品牌.被列为法国三大医学护肤品牌之一的BIODERMA法国贝德玛公司与法国贝德玛基金会共同举办。自1977年BIODERMA法国贝德玛面世就与著名的皮肤生物学专家们一同潜心研究,获得50多项国际专利,并将更多精力投身于皮肤科学的发展。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 (PPARβ/δ)在银屑病患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中的表达和调节因素.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PARβ/δ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表皮中的表达.分离、培养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区和皮损区的KC,以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KC中PPARβ/δ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利用PPARβ/δ外源性激动剂GW501516
我们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运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多西环素胶囊、0.025%维A酸乳膏治疗中重度痤疮,取得满意疗效.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8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均为信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符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分类法Ⅱ~Ⅳ度[1],中度:粉刺、炎性丘疹、脓疱;重度: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
目的 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期间吸毒者梅毒血清阳转的具体情况、特征,探讨与阳转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马鞍山美沙酮门诊成立以来,治疗前梅毒血清阴性,保持治疗且随访梅毒血清2年以上的全部吸毒者,回顾梅毒血清阳转情况、特征,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61例研究对象中,2年美沙酮维持治疗期间15例梅毒血清阳转,平均阳转率为4.66/100人年;梅毒血清阳转率呈前期高,后期低的特征;单因素x2分析和多
目的 检测腋臭患者腋区顶泌汗腺在深度、广度的分布,探讨其范围内的分布差异性.方法 2010年9-12月间的15例腋臭患者,行直视下顶泌汗腺剪除术,切取切口处宽约2 mm的全层皮肤,深度达腋浅筋膜浅层,用于判明顶泌汗腺分布的深度.留取腋中心(点1)、距腋中心1 cm(点2)、距腋毛边缘内1cm(点3)、腋毛边缘(点4)、距腋毛边缘外1 cm(点5)共5个标记点对应的皮下暗红色粗大的颗粒状组织,用于判
患者男,47岁,因头顶部皮下结节伴多发皮疹1周于2012年6月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出现头顶部多发皮下结节,其表面皮色暗红,伴胸壁、上肢等处广泛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斑丘疹,无疼痛、瘙痒.皮疹逐渐增多,感胸闷,有夜间盗汗症状.患者入院前3个月曾出现过颜面浮肿伴头顶部皮下结节,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后症状缓解,结节消失,未进一步检查.患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