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何时起,学生习作刮起了“普通话”之风:一出口便是套路,充斥着看来的好词佳句,少了童真,缺了真情,没了童趣。细究下去,不难发现,在平日生活中父母师长的导引,也多以报刊上的优秀作文为例,灌输所谓“优作”的理念,学生心理上不免产生自卑、畏难的情绪,写作时,迷失在这样那样的“优作标准”里,随波逐流,形成自我言语的“荒漠”。
那么如何打开他们自己的话匣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呢?这就得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轻松的状态下,学生头脑兴奋,思路开阔,有利于他们表达真实的内心。而轻松的关键就在于:任务要“轻”,氛围要“松”。
一、为任务“减肥”:在铁的程度不提钢的要求
比照新旧版课标关于习作的要求,不难发现新课标对学生习作的要求,并没有把习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写出一篇好文章或是掌握某种表达技法,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习作心理。提倡自由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如此种种,目的只为一个,降低习作门槛,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把这样的愿望落实到教学实际中来,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激发写作热情。换句话说,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喜欢上作文,或是不视作文为难事,便已经开了个好头。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人为地加上许多框框,而要让学生按照他自由的想法,说他自己的语言。
1.找准习作教学起点
教师的习作理念应随势而变。优美的表达是建立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之上的,华美的修辞是建立在熟练表达的基础之上的。当学生才刚刚学会用文字来记录或者交流的时候,老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次习作,就是写一件自己经历的事,“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要求简洁,起点并不高,例文也平易近人,完全是学生的视角和口吻,一篇是日常小事的记录,一篇是儿童的天真想象,并无具体细致的细节描写,这是对三年级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最适切的示范:文从字顺,语意连贯,没有错别字,标点使用正确。因此目标设定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原有水平:(1)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初步感知习作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2)学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3)通过同学交换读、品评等方式进行二次修改,让语句通顺。
取材于生活或直接的想象,无须过深的加工或挖掘意义,让学生的起步自然顺畅,而不是一开始就对过高的要求“望而却步”。这样学生才能在习作起步的第一级台阶上,轻松自在地缓步而上。
在学习例文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习作就是把生活中的事记录下来,无论事大事小,只要觉得有话可说就能写。选材的低门槛,让学生不为“无米成炊”而烦恼。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所见所闻所想所为皆可入文。这是孩子纯天然的言语,如同平常说话一样无拘无束,打破他们写文必用他人话的惯性思维,从而达到“自我语系”的发展。
不仅是起步作文阶段需要找准起点,对于更高年段中的学生空话假话作文的根治也应从找准起点入手。
2.容许拥有个性的标准
孩子的语言发展良莠不齐,有的能言善辩,有的木讷寡言。表现在习作中也是如此,有的妙语连珠,有的言辞乏味,有的语意混沌……但是,不要急。习作本身就是个性的表达、自我的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渡,有人自然顺畅,也有人后知后觉。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教育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家。那么不妨让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拥有各自的节律,在不同的时节开出色彩缤纷的花。
发现每一个不同个体的个性,理解为他们各自的标准,学会等待,能够包容,才能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他们才会“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二、让条律“瘦身”:戒律不仅影响学生的表达,也阻碍了他们的思维
习作教学忌讳“这不行,那也不行”的禁锢。尤其是习作起步阶段,无论是选材,还是表述语言,学生的辨别能力、选择能力、组织能力还都有限,写的内容未必有意义,语言形式也未必都能有意思,甚至还有很多原生态的散漫型表达,此时,教师要善于“导”而不是“禁”。
1.习作内容不设禁区
习作内容,需要广开视野,固然需要提倡学生多写正面积极的文章,但学生对某种不良现象或灰色人物有了直观的感受,难道就不允许他们在文章中一吐为快吗?习作作为对生活对社会体察感悟的表达之一,不应该有禁区。
有一个著名案例——“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学生习作这样写道:“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
老师的评语是:“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然后,打了一个大“×”。
或许在老师的眼里,“变成一条狗”的理想太渺小,思想境界太低。“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的批语简单地否定了孩子的理想,粗暴地否定了孩子的情感,也泯灭了孩子用习作表达心声的热情。习作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习作是学生心灵的真实再现,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就会有什么样的习作。尽管我们谈起作文教学时都会讲“要引导自由表达,鼓励孩子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但过于强调习作的思想性、技术性,这些在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扎了根,常常在不经意之间把它作为衡量学生习作的标准,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独特性和习作的个性。
案例中的老师并不是刻意要打击学生的习作信心,而是被自己既定的习作“禁区”泯灭了童心的美好与天真,也关闭了儿童表达的真诚通道。
2.习作表达“童言无忌”
儿童语言天真烂漫,甚至幼稚可笑,在习作教学中也经常会看到学生的一些违反逻辑或者所谓的不通顺的句子,如果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句子背后的美妙童心。斯霞老师就曾列举过两个句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天地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
斯霞老师这样说,例句(1)中,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对“阿姨”等词的意义还不完全理解,只要他们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我觉得就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例句(2),斯霞老师这样说:孩子有长度的观念,可是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在生活中他知道老师比同学高,就把高的向日葵与老师比,矮的向日葵与同学比,成人绝不会这样比。但出于孩子的思维,是可以保留的。
斯霞老师从儿童本位的视角,与儿童平视,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语言,发现儿童的真,走进了儿童的内心。习作教学,不能以成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习作修改,要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获得言语成就感。如此,习作自信就能油然而生。
童年的斑斓,是因为儿童生命的各自灿烂。儿童的习作就应该拥有稚气的天真,少一些故作老成,多一些浑然天成;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洋洋洒洒。这样,儿童习作才会成为斑斓童年里最真最美的回忆。
那么如何打开他们自己的话匣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呢?这就得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轻松的状态下,学生头脑兴奋,思路开阔,有利于他们表达真实的内心。而轻松的关键就在于:任务要“轻”,氛围要“松”。
一、为任务“减肥”:在铁的程度不提钢的要求
比照新旧版课标关于习作的要求,不难发现新课标对学生习作的要求,并没有把习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写出一篇好文章或是掌握某种表达技法,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习作心理。提倡自由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如此种种,目的只为一个,降低习作门槛,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把这样的愿望落实到教学实际中来,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激发写作热情。换句话说,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喜欢上作文,或是不视作文为难事,便已经开了个好头。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人为地加上许多框框,而要让学生按照他自由的想法,说他自己的语言。
1.找准习作教学起点
教师的习作理念应随势而变。优美的表达是建立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之上的,华美的修辞是建立在熟练表达的基础之上的。当学生才刚刚学会用文字来记录或者交流的时候,老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次习作,就是写一件自己经历的事,“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要求简洁,起点并不高,例文也平易近人,完全是学生的视角和口吻,一篇是日常小事的记录,一篇是儿童的天真想象,并无具体细致的细节描写,这是对三年级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最适切的示范:文从字顺,语意连贯,没有错别字,标点使用正确。因此目标设定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原有水平:(1)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初步感知习作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2)学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3)通过同学交换读、品评等方式进行二次修改,让语句通顺。
取材于生活或直接的想象,无须过深的加工或挖掘意义,让学生的起步自然顺畅,而不是一开始就对过高的要求“望而却步”。这样学生才能在习作起步的第一级台阶上,轻松自在地缓步而上。
在学习例文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习作就是把生活中的事记录下来,无论事大事小,只要觉得有话可说就能写。选材的低门槛,让学生不为“无米成炊”而烦恼。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所见所闻所想所为皆可入文。这是孩子纯天然的言语,如同平常说话一样无拘无束,打破他们写文必用他人话的惯性思维,从而达到“自我语系”的发展。
不仅是起步作文阶段需要找准起点,对于更高年段中的学生空话假话作文的根治也应从找准起点入手。
2.容许拥有个性的标准
孩子的语言发展良莠不齐,有的能言善辩,有的木讷寡言。表现在习作中也是如此,有的妙语连珠,有的言辞乏味,有的语意混沌……但是,不要急。习作本身就是个性的表达、自我的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渡,有人自然顺畅,也有人后知后觉。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教育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家。那么不妨让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拥有各自的节律,在不同的时节开出色彩缤纷的花。
发现每一个不同个体的个性,理解为他们各自的标准,学会等待,能够包容,才能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他们才会“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二、让条律“瘦身”:戒律不仅影响学生的表达,也阻碍了他们的思维
习作教学忌讳“这不行,那也不行”的禁锢。尤其是习作起步阶段,无论是选材,还是表述语言,学生的辨别能力、选择能力、组织能力还都有限,写的内容未必有意义,语言形式也未必都能有意思,甚至还有很多原生态的散漫型表达,此时,教师要善于“导”而不是“禁”。
1.习作内容不设禁区
习作内容,需要广开视野,固然需要提倡学生多写正面积极的文章,但学生对某种不良现象或灰色人物有了直观的感受,难道就不允许他们在文章中一吐为快吗?习作作为对生活对社会体察感悟的表达之一,不应该有禁区。
有一个著名案例——“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学生习作这样写道:“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
老师的评语是:“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然后,打了一个大“×”。
或许在老师的眼里,“变成一条狗”的理想太渺小,思想境界太低。“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的批语简单地否定了孩子的理想,粗暴地否定了孩子的情感,也泯灭了孩子用习作表达心声的热情。习作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习作是学生心灵的真实再现,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就会有什么样的习作。尽管我们谈起作文教学时都会讲“要引导自由表达,鼓励孩子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但过于强调习作的思想性、技术性,这些在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扎了根,常常在不经意之间把它作为衡量学生习作的标准,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独特性和习作的个性。
案例中的老师并不是刻意要打击学生的习作信心,而是被自己既定的习作“禁区”泯灭了童心的美好与天真,也关闭了儿童表达的真诚通道。
2.习作表达“童言无忌”
儿童语言天真烂漫,甚至幼稚可笑,在习作教学中也经常会看到学生的一些违反逻辑或者所谓的不通顺的句子,如果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句子背后的美妙童心。斯霞老师就曾列举过两个句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天地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
斯霞老师这样说,例句(1)中,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对“阿姨”等词的意义还不完全理解,只要他们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我觉得就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例句(2),斯霞老师这样说:孩子有长度的观念,可是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在生活中他知道老师比同学高,就把高的向日葵与老师比,矮的向日葵与同学比,成人绝不会这样比。但出于孩子的思维,是可以保留的。
斯霞老师从儿童本位的视角,与儿童平视,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语言,发现儿童的真,走进了儿童的内心。习作教学,不能以成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习作修改,要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获得言语成就感。如此,习作自信就能油然而生。
童年的斑斓,是因为儿童生命的各自灿烂。儿童的习作就应该拥有稚气的天真,少一些故作老成,多一些浑然天成;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洋洋洒洒。这样,儿童习作才会成为斑斓童年里最真最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