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嵌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空间社会学分析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聚焦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一社区空间,探究社会工作者及其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等元素嵌入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之后所形成的新型老年活动空间的空间实践过程,并通过此研究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及积极老龄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工作;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空间社会学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社区空间的组成部分,它由物质性要素与社会性要素共同构建而成。列斐伏尔通过对空间的研究提出空间分析的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物质空间的实践(spatial),指的是发生在空间并跨越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流,这一维度基本上由固定的结构因素构成,比如门、墙等;第二维度是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包括所有的标识、符号、编码和知识等象征性要素,这些要素使得物质空间可以被讨论或者理解,比如建筑装饰、室内桌椅、工作服装、宣传语等;第三维度是表征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是意识上的结构,是空间的使用者及其发挥能动性所造就的空间行动,这些行动将为此空间带来新的意义或者可能性。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维度为分析框架,从社会工作嵌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过程中的物质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三个层面进行空间社会学分析。
  一、 物质空间的实践:社会工作元素所创造的“在场”意义
  物体在空间中并不仅仅只是无生命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凝聚了人性的、在场的聚集实体。物体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实体,而是与人以及人所处的环境相关的。研究物体的存在意义,应该将其置于社会环境之中进行考察。
  社会工作嵌入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一社区空间后,将社会工作专业元素置于其中,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物质空间进行了一场专业化与人性化的改造。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的个案活动室、小组动力坊、社工服务站等都作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中的物质场所,相互关联、相互包容、相互影响,构成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活动的场所。
  (一) 活动室:社会工作者与老年群体的公共前台
  在HF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个案活动室、小组动力坊供社会工作者为老年群体开展专业服务使用。不同的活动室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个案活动室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工作与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个案工作服务的开展要求与服务对象一对一的沟通,强调服务的私密性与服务对象的安全感。公共空间中对私密性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公共视线、公共声音与他者的闯入。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于个案工作室这一特殊空间内,墙壁与天花板都需内置隔音层,并在关闭入口门的情况下保证绝对封闭。
  而小组动力坊是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开展小组工作活动的场所,一个小组团体一般包括7~12人,小组工作服务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与小组经验的积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因此对于小组动力坊的空间设置需要较为宽敞,能够在容纳小组成员的基础上有适当拓展,同时,针对部分治疗性或支持性小组对小组成员隐私的保护,小组动力坊的空间一般也需要与个案工作室一样保证空间的封闭性。
  (二) 社工服务站:社会工作者的后台
  社工服务站是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的后台区域,一般是社工的专属办公空间,其主要功能是为社工做好工作的计划、准备与研究等工作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同时也是社工在开展服务活动后能够缓解压力与紧张的主要场所。社工服务站是一个场所,更被建构为一种资源,使得社工能够暂时远离由老年群体所带来的问题。在这样的社工后台中,社工能够暂时卸下“面具”,去“扮演”前台所不容许的社会角色。同时,社工服务站也是社工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社工能够在此交换老年群体的信息并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社工同辈支持的平台。在信息交流的过程,能够通过相互的支持与鼓励,帮助社工保护其职业认同感并加强对专业行为的规范与控制。
  二、 空间的表征:专业伦理与制度规范的力量
  HF社区服务中心内各个活动室内的座椅及其摆放、社工服务站的墙面装饰、走廊边的宣传栏、社会工作者身上的工作服等组成了YZ社区服务中心空间的动态表征,它们不仅仅只是物件装饰,还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表达着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与人文情怀。
  (一) 活动室的座椅及其摆放控制着活动者的距离尺度与互动关系
  各个活动室家具选择及家具的摆放需要参照空间功能与行为心理学中“社会距离”这一概念进行设计。社会距离概念体现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近或疏远的等级与程度。适当的距离尺度以及位置角度的运用能够避免人的排斥心理,发挥更好的辅导效用。比如,在个案工作室中,由于强调社工与服务对象一对一的交流,于是设置了两把常用座椅,两把椅子摆放的角度呈90度,用于减少正面交流的目光压力,这样有利于工作者与老年群体的平等交流,充分体现出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同时,座椅之间的距离摆放在熟识程度采用亲密距离(15~75厘米)到个人距离(75~100厘米)之间的尺度,便于社会工作者近距离的观察老年群体的行为。
  而在小组动力坊的空间中则与个案工作室有所不同,一个小组的成员数量大概7~12人,注重成员身体活动的自由与成员关系的平等,因此选择了活动式滑轮座椅,方便工作者与成员灵活移动身体位置,同时以圆形排列方式摆放座椅,圆形排列代表了参与者身份的平等与温润柔性的小组关系,同时使得组员与工作者的活动空间相对自由,个体空间比较开放,组员可以灵活的聚集与分散,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小组目标改变与转移自己的空间。组员个体活动范围的灵活性,将使得组员的交往密切,减少了个人孤立的状况。
  (二) 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装饰表达着专业伦理与制度规范
  空间装饰也是空间本身的构成部分,是对于空間秩序法则的维护,   空间装饰使得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意象特征更加突出,进而构造一种具有独特的具有专业氛围的空间。
  1. 室内装饰的表达
  社工服务站是社会工作者的办公用地,也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的策划地。在YZ社区服务中心社工服务站内有一些装饰是固定的,有一些则是变换的。
  固定的装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设置在社工办公桌侧墙面的“制度墙”,包括了服务理念、职业守则、服务流程等内容。通过“制度墙”宣传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服务目的与规范工作者专业行为,同时也也在展现工作者的专业权力。“制度墙”是社工服务站空间意识形态化的表征,借由行动者的心理与促成了权力空间的形成。空间中的工作者与老年群体一旦接受了“制度墙”,肯定了“制度墙”,行动者也成了权力空间的一部分,参与并完成了权力空间的自身构建。因此“制度墙”成了权力空间内部仪式交流的主要工具。
  变换的部分则集中体现在社工服务站的“心愿树”上。“心愿树”树状的老年群体需求的收集栏,有服务需求的老年群体可将自己的愿望及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写在卡片上,并粘贴于“心愿树”。工作者每周定期将收集到的困难、问题、需求和心愿进行梳理分类,最后形成分级管理的“微心愿”,通过联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工协助、组织公益项目或志愿服务项目等方式,帮助老年群体完成心愿。“心愿树”是老年群体表达自我的舞台,同时从本质上也是对社会工作“需求导向”的专业服务理念的传递。
  2. 室外装饰的表达
  在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活动室与社工服务站之间的走道上设置了专业服务宣传栏。宣传栏就像一个电影屏幕,会定期“放映”前期的服务成果以及近期即将开展的服务活动等,是服务成效的展示与招募活动成员有力的宣传工具。宣传栏在成了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一部分之后,承担着解释空间与构思空间的作用。宣传栏上的活动照片、宣传标语、活动成果报告、工作总结、活动预告等内容“放映”着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专业理念与服务形态,不断地传达着专业服务的过程,这些意义使得宣传栏拓展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空间。
  (三) 工作服的确认与区隔着专业身份
  社会工作者工作时间锁穿着的工作服是一种对工作秩序和专业价值观的确认,也是专业理念的表现形式,更是工作者身份的一种表征。服务对象可以按照工作服来判断社工的社会角色,进而判断他可能的行动策略、互动方式以及信任选择。
  工作服也是团队精神的象征。工作服可以增强社工团队的凝聚力与归属感,穿着工作服则意味着“你是社会工作服务团队的一分子”。工作服作为一种标志与象征,也起着对外区隔的作用。在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内的其他中心工作人员是只需要着便装的,工作服的出现在表达着两种不同的职业规范、工作内容与服务水平,区隔着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不同的工作群体。
  三、 表征的空间:社会工作服务的嵌入路径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实践不单是当地社会关系文化习惯的行为模式,更涉及实践者对空间所作出的反应与行动。行动者所作出的策略是就是实践活动最好的证明,是行动的社会展现。社会工作者作为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主要行动者,通过前期的社区资源分析,制定了专业有效的空间嵌入路径,并通过专业实践活动逐步完成对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表征性空间的建构。下文将具体介绍在社会工作嵌入到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之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的嵌入路径。
  (一) YZ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背景介绍
  自2015年实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后,通过政策的扶持,各社区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落实老有所养的理念。但由于老年群体的比例逐年增多,需求复杂多样,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也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多样化需求。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介入,通过系统的社工理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辟新的道路。J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项目的方式在2016年正式邀请M机构专业社工人员入驻YZ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工团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整合社区资源,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贴心有实效的服务,提升老人的社会参与和互动能力,完善老年人精神与生活服务体系,构建与扩展社会支持网络,同时提升居民的敬老助老意识。
  (二)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嵌入路径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际上就是社会工作进入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之中,在两者之间建立结构性互动联系,建立联系则需要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践行动来实现。社会工作嵌入社区居家养老,主要通过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工服务站位枢纽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嵌入体系。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是社区内所有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高龄老人、伤残老人和困难老人四大类。首先,前期通过家庭访视等形式完成服务对象基本信息采集,并建立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库;然后根据社区老人在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实际需求,运用社工专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以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活动平台提供相关种类服务,帮助社区老人解决困难,提供交往互动平台,实现老年人之间自助互助;最后以社工服务站为枢纽,积极孵化社区社会组织,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拓宽服务提供渠道,动员各方资源,营造良好社会养老环境,最终形成社会推动养老、家庭承担养老、社会支持养老的社区合作养老服务模式。
  四、 小结
  在社会工作在嵌入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之后,空间中社会工作活动室、社工服务站等物质建筑是我们理解Y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的线索,也提供给工作者行動的依据,而工作场所的“制度墙”、宣传栏、工作服等装饰作为符号使得空间表达着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也在影响着工作者以及老年群体的思维与行为。工作者作为空间中的主要行动者,通过专业服务的实践,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学习、交流、互动的生活场所,在专业服务的协助下,促进老年群体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
  参考文献:
  [1]Henri I, efebvre. 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A]. Freiberg, J. W. (ed.).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C]. New York: Irvington,1979.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9.160.
  [3]石艳.我们的“异托邦”——学校空间社会学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杨思圆,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这四大部分,其中“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之一,所谓的“读”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阅读,而阅读的教学还可以分为默读和朗读。在今天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忽视了朗读对于阅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多朗读,尽量做到以朗读代替课文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最终达到提高
摘 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而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往往受到教师水平和材料的制约,事实上很少实验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探究教学的本质和趣味,多数实验课似乎仅仅穿了一件叫作“探究”的外衣。笔者通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实验教学实录,总结实验探究教学的规律并反思解决存在问题的举措。  关键词:实验教学;小学科学;科学教师;探
摘 要:音乐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对音乐课堂中音乐元素学习的“度”不能很好地把握。音乐元素的学习与审美分离,教学手段单一,音乐元素的学习变得“低要求”甚至“不作要求”,这显然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本文通过深入课堂、案例剖析,对教师音乐教学中音乐元素与趣味学习相结合进行思考,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音乐元素与学生在审美活动融入在一起,让学生中饶有兴趣地接受和学习,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对当前问题的成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升华学习兴趣  近年来,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改变过去的重视英语词汇知识及英语语法的教学,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现象,英语教学改革为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着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摘要:全国小语会理事陈先云和赵福楼都对语文核心素养阐述了自己的精辟见解,如同一双强有力推手推动了课堂前进,再一次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活力。本文围绕一节课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五个方面展开反思。  关键词:素养;紧扣;推进;兴趣;读思;魂;夯实;雏形;价值观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赵福楼
摘要: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小学阶段作为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難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德育 
摘 要:本文根据当前思想政治学科高考的要求,结合高三复习备考的实际,尝试让高三文科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复习备考中自主命题,小组合作多角度剖析试题,进而在学生尝试自主命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命题者命题意图,提升解题能力,变被动应考为主动备考,做高考的“主人”。同时,此举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高三复习课单调枯燥的现状,创新了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了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命题复习
摘 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离婚率不断升高,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因为家长各种各样的原因,成长在一个缺少完整的爱的环境中,其本身学校结构特殊,教师的监护角色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和相关权益都没有得到满足,出现了许多障碍。针对当前我校一个体心理辅导健康成长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关爱;心理辅导  一、 一般资料  一初二学生(下文称其飞飞),学习态
摘 要: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与疾病传播扩散具有相似性,依据高校转型的演化特点构建SEIRS高校转型发展模型,通过对阈值的求解从理论上分析了决定转型能否成功的因素。利用数值仿真实验分析了接触率、痊愈率等因素对转型平衡的影响及这些因素对高校转型发展的促成作用,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校转型;SEIRS模型  一、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要: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能否合理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然而,不同的教学内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