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郭桂莹先生是在2013年的一次北京红旗精武武术协会的段位制推广会上,知道郭老师祖籍河北深县,和形意拳一代宗师郭云深是一个家族,精形意,通八卦,而且会一套世传很少的吴氏(古拳)太极拳,家学渊博。当编辑部通知我采访郭桂莹时,因手头忙于其它工作,实难抽身前往,而稿子催得又紧。我只得通过电话和QQ采访、交流对郭桂莹的习武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
郭桂莹,汉族,1973年12月生于北京,经济管理学本科学历。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际武术七段,国际武术一级裁判,教练员。国际武术一级社会指导员,北京市首届武术段位制和武术推广人。现任北京红旗精武武术协会副会长,吴氏(古拳)太极拳第六代传承人。
他祖籍河北省深县,出身于中国武术世家。其祖父郭盛茂系当代吴氏(古拳)太极拳传人,系北派形意拳名家。深县自古以来尚武之风就很浓厚,郭氏家族尤其热衷于形意拳的练习,曾出现过“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形意拳大家郭云深。据郭桂莹介绍,他的祖父受当地武风的熏陶,幼年即随家人学习北派形意拳、八卦掌,为此奠定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后来京从商,定居北平。因缘得拜北京太极拳名家杨凤翔、栗厚庵学习吴氏(古拳)太极拳,并得到了清末民初既享盛名的太极耆宿安长龄及其子安肃平的悉心指点。后拜于形意拳名家曹龄九门下,深得形意拳站桩、发力、打法等技击精要,是北派形意拳的代表人物。郭桂莹受益于家族习武之风的影响,幼承家学,六岁时父亲就把他交到好友当时的北京陶然亭体校教练穆玉春(现为全乌克兰中国传统文化联合会主席,乌克兰武术协会顾问,中国式摔跤总教练)门下系统学习基本功跟长拳。期间在其祖父、父亲的督导下学习了“形意拳”、“岳氏散手”、“岳氏连拳”等。郭桂莹学习刻苦,晨练露水功,辗转腾挪;晚上顶星月,习吐纳之功,增强内力。数载纯功,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在当时的少年武术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了业界人士的好评。
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的压力随之而来,课程多,时间紧,作业如山。紧张的学习任务让郭桂莹不得已放弃了练功。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基本功都没时间练,怎么学的又怎么还给老师了。直到19岁的一次意外受伤,使他发现了传统内家功夫的神奇,才重新拾起家族武学的锻炼。
那是在一次他与同伴踢足球时,不慎扭伤了左腿膝盖,一连几日肿胀的跟自己的大腿一般粗,到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只说:回家静养、少活动,涂些红花油。爷爷知道后给他用热酒擦拭,还涂了些不知是什么做的药膏,要他不要下地活动。两天后膝盖完全消肿,可以下地了,但是感觉还不是很舒服。那时年轻气盛,郭桂莹感觉应该没事了,就把膝盖的伤痛抛在脑后,继续去踢足球了。没想到刚跑了几分钟,自己不知不觉就摔倒在地,膝盖的旧伤发作了。瞬间又肿胀起来,像个大馒头,疼得他大汗淋漓,自己也害怕了,后悔没听爷爷的话,只得继续回家养伤。爷爷知道后还是用热酒擦拭,涂了那种不知什么名的药膏,告诉他千万不要再剧烈运动了,否则就会残废。郭桂莹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发誓保证听话。这次时间有些长,不到一星期他能活动了,就去找爷爷问问自己的腿伤到底是怎么回事。爷爷就说,你跟我学太极拳就没事了,让你爸先教你画道,顺便把以前学的都再捡起来。
这是郭桂莹结缘太极拳的一段亲身经历。当时,他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再学太极拳的初级阶段“画道”,到纠正每个式子(俗称捏架子)。一年中他的伤没有再发作,而且在练功过程中,膝盖暖和和的,似有热气环绕,感到很是惊喜。后来郭桂莹向爷爷请教太极拳时,爷爷一一作了解答,并告诉了他怎样保护膝盖。就这样在爷爷跟父亲的指导下他坚持习练太极拳,期间还学会了“翻子拳”、“太极刀”、“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昆吾剑”、“推手法”等,开始全面担起继承家族武学的重任。通过习武练功,郭桂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武术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体悟,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得道,需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古人读书讲究学之,问之,思之,辨之,最后,还要笃行之。在教学生时,我们一开始即先练定式站桩,其实求的就是个止、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功夫。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才有得。《大学》中“止,定,静,安,虑,得”的工夫,绝不是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是不论练武,还是习文者都要早晚修炼的“功课”,而且是一生的“功课”!
随着郭桂莹武功的的提高,他的思想也日渐成熟。武术成了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11年在旅美探亲期间,他仍然不忘所学,坚持每日习练武功,并结识了美国当地的很多有识之士,通过推手、试手,共同研究、探讨印证各自所学。郭桂莹在美期间考取了“美国武术教练员”,在纽约及佛州义务传授太极拳。在北京,他积极参加精武协会的一切推广活动,并传授“太极行气养生十三势”,与著名书法家苏适、苏泽立,新华书画院院长何辉等文化界名人,共勉中国传统养生之精华。
三
今天,已届不惑之年的郭桂莹先生已全面系统地继承了家族的武学,并不遗余力地传播北派形意拳、吴氏(古拳)太极拳他积极参与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武术比赛,曾多次斩金夺银,受到了武林同道和朋友们的交口称赞。
郭桂莹告诉记者,自己受点苦、受点累无所谓,但有时候自己的东西不被人理解,是他最苦恼、最无奈的事情。有一次在全国的太极拳比赛赛场,郭桂莹表演了家传的吴氏(古拳)太极拳,由于这套拳法是原汁原味地保持了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的拳架风格,古朴实用,拳法招招有势、势势有法、法法制敌。但表演起来拐来拐去,看着动作似乎不直接、别扭,从外表看毫无美感,甚至有些怪异。当时的评委从来没见过这样表演太极拳的,就给了一个很低的分数。其他门派的表演者在场下纷纷来找郭桂莹,想见识一下这个别具一格的太极拳,经过推手、试手印证,才知道这套看着不美的拳架却极为实用,发力瞬间身体就像捕食的豹子,沾手即跌。东北地区一位吴氏太极拳协会的副会长专门致电郭桂莹,想向他学习这套吴氏(古拳)太极拳,以便于研究吴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武术,说到底是搏杀的“技术”。能不能在战场制敌是最主要的,似乎和“美”与“不美”关系不大。难道在擂台上和对手竞技搏杀时,你还做出个架势,问问你的对手:我美吗?!
不美的东西说不定就是我们的“国粹”!所以,不论是那些评委还是武协的某些领导,在考察武术时,且不要再以“美”与“不美”为标准评判我们的国粹!广场上帅男劲女们跳的街舞,动作潇洒、漂亮、美,他(她)们敢登上搏击擂台吗?!
目前,郭桂莹是吴氏(古拳)太极拳第六代代表人物,现在这套“古拳”全国的习练者不多,希望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对“国粹”负责任的态度,尽心竭力,继承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吴氏(古拳)太极拳,把“古拳”发扬光大,为传统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
郭桂莹,汉族,1973年12月生于北京,经济管理学本科学历。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际武术七段,国际武术一级裁判,教练员。国际武术一级社会指导员,北京市首届武术段位制和武术推广人。现任北京红旗精武武术协会副会长,吴氏(古拳)太极拳第六代传承人。
他祖籍河北省深县,出身于中国武术世家。其祖父郭盛茂系当代吴氏(古拳)太极拳传人,系北派形意拳名家。深县自古以来尚武之风就很浓厚,郭氏家族尤其热衷于形意拳的练习,曾出现过“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形意拳大家郭云深。据郭桂莹介绍,他的祖父受当地武风的熏陶,幼年即随家人学习北派形意拳、八卦掌,为此奠定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后来京从商,定居北平。因缘得拜北京太极拳名家杨凤翔、栗厚庵学习吴氏(古拳)太极拳,并得到了清末民初既享盛名的太极耆宿安长龄及其子安肃平的悉心指点。后拜于形意拳名家曹龄九门下,深得形意拳站桩、发力、打法等技击精要,是北派形意拳的代表人物。郭桂莹受益于家族习武之风的影响,幼承家学,六岁时父亲就把他交到好友当时的北京陶然亭体校教练穆玉春(现为全乌克兰中国传统文化联合会主席,乌克兰武术协会顾问,中国式摔跤总教练)门下系统学习基本功跟长拳。期间在其祖父、父亲的督导下学习了“形意拳”、“岳氏散手”、“岳氏连拳”等。郭桂莹学习刻苦,晨练露水功,辗转腾挪;晚上顶星月,习吐纳之功,增强内力。数载纯功,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在当时的少年武术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了业界人士的好评。
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的压力随之而来,课程多,时间紧,作业如山。紧张的学习任务让郭桂莹不得已放弃了练功。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基本功都没时间练,怎么学的又怎么还给老师了。直到19岁的一次意外受伤,使他发现了传统内家功夫的神奇,才重新拾起家族武学的锻炼。
那是在一次他与同伴踢足球时,不慎扭伤了左腿膝盖,一连几日肿胀的跟自己的大腿一般粗,到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只说:回家静养、少活动,涂些红花油。爷爷知道后给他用热酒擦拭,还涂了些不知是什么做的药膏,要他不要下地活动。两天后膝盖完全消肿,可以下地了,但是感觉还不是很舒服。那时年轻气盛,郭桂莹感觉应该没事了,就把膝盖的伤痛抛在脑后,继续去踢足球了。没想到刚跑了几分钟,自己不知不觉就摔倒在地,膝盖的旧伤发作了。瞬间又肿胀起来,像个大馒头,疼得他大汗淋漓,自己也害怕了,后悔没听爷爷的话,只得继续回家养伤。爷爷知道后还是用热酒擦拭,涂了那种不知什么名的药膏,告诉他千万不要再剧烈运动了,否则就会残废。郭桂莹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发誓保证听话。这次时间有些长,不到一星期他能活动了,就去找爷爷问问自己的腿伤到底是怎么回事。爷爷就说,你跟我学太极拳就没事了,让你爸先教你画道,顺便把以前学的都再捡起来。
这是郭桂莹结缘太极拳的一段亲身经历。当时,他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再学太极拳的初级阶段“画道”,到纠正每个式子(俗称捏架子)。一年中他的伤没有再发作,而且在练功过程中,膝盖暖和和的,似有热气环绕,感到很是惊喜。后来郭桂莹向爷爷请教太极拳时,爷爷一一作了解答,并告诉了他怎样保护膝盖。就这样在爷爷跟父亲的指导下他坚持习练太极拳,期间还学会了“翻子拳”、“太极刀”、“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昆吾剑”、“推手法”等,开始全面担起继承家族武学的重任。通过习武练功,郭桂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武术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体悟,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得道,需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古人读书讲究学之,问之,思之,辨之,最后,还要笃行之。在教学生时,我们一开始即先练定式站桩,其实求的就是个止、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功夫。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才有得。《大学》中“止,定,静,安,虑,得”的工夫,绝不是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是不论练武,还是习文者都要早晚修炼的“功课”,而且是一生的“功课”!
随着郭桂莹武功的的提高,他的思想也日渐成熟。武术成了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11年在旅美探亲期间,他仍然不忘所学,坚持每日习练武功,并结识了美国当地的很多有识之士,通过推手、试手,共同研究、探讨印证各自所学。郭桂莹在美期间考取了“美国武术教练员”,在纽约及佛州义务传授太极拳。在北京,他积极参加精武协会的一切推广活动,并传授“太极行气养生十三势”,与著名书法家苏适、苏泽立,新华书画院院长何辉等文化界名人,共勉中国传统养生之精华。
三
今天,已届不惑之年的郭桂莹先生已全面系统地继承了家族的武学,并不遗余力地传播北派形意拳、吴氏(古拳)太极拳他积极参与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武术比赛,曾多次斩金夺银,受到了武林同道和朋友们的交口称赞。
郭桂莹告诉记者,自己受点苦、受点累无所谓,但有时候自己的东西不被人理解,是他最苦恼、最无奈的事情。有一次在全国的太极拳比赛赛场,郭桂莹表演了家传的吴氏(古拳)太极拳,由于这套拳法是原汁原味地保持了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的拳架风格,古朴实用,拳法招招有势、势势有法、法法制敌。但表演起来拐来拐去,看着动作似乎不直接、别扭,从外表看毫无美感,甚至有些怪异。当时的评委从来没见过这样表演太极拳的,就给了一个很低的分数。其他门派的表演者在场下纷纷来找郭桂莹,想见识一下这个别具一格的太极拳,经过推手、试手印证,才知道这套看着不美的拳架却极为实用,发力瞬间身体就像捕食的豹子,沾手即跌。东北地区一位吴氏太极拳协会的副会长专门致电郭桂莹,想向他学习这套吴氏(古拳)太极拳,以便于研究吴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武术,说到底是搏杀的“技术”。能不能在战场制敌是最主要的,似乎和“美”与“不美”关系不大。难道在擂台上和对手竞技搏杀时,你还做出个架势,问问你的对手:我美吗?!
不美的东西说不定就是我们的“国粹”!所以,不论是那些评委还是武协的某些领导,在考察武术时,且不要再以“美”与“不美”为标准评判我们的国粹!广场上帅男劲女们跳的街舞,动作潇洒、漂亮、美,他(她)们敢登上搏击擂台吗?!
目前,郭桂莹是吴氏(古拳)太极拳第六代代表人物,现在这套“古拳”全国的习练者不多,希望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对“国粹”负责任的态度,尽心竭力,继承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吴氏(古拳)太极拳,把“古拳”发扬光大,为传统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