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活是一场赌博?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自由


  “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
  整整一百年前,韦伯在他《科学作为天职》(参见此书的新译文,李猛译。本文对此篇文献的引用,均不做注明)的演讲里,有这样一句话。今天,很多从事科学职业的年轻人,不管读没读过这篇经典的文献,只要是看到了这句话,想必心里都会涌出好多滋味来。
  学术生活的这场赌博究竟由何而来,又是为了什么呢?科学这项职业说起来如此高尚,是那么与众不同,人们却为何又偏偏将自己的“才华”交付给“运气”,将理想散落给现实去摆弄呢?很显然,一百年前,韦伯就已经洞见到,科学这项职业早已不是一个人仅靠志向或才华,苹果掉在地上的灵感,对死亡的冥想,或者是对于生命之终极意义的探求所能确定的了。科学已经成了一件复杂的事实,连带着现实世界上的各种体制机制,自由资本和国家意志,人们世俗化了的精神及其独特的政治安排,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作为锻造科学职业的车间,影响着从事这项职业的人的灵魂归向。
  一百年前德国为应对世界潮流而推行的大学改革,也像是今天的中国一样,几乎搅动了大学体制的方方面面,政府资金的巨大投入,将科学与金钱、权力以及各种各样的竞争需求空前结合在一起。人事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形态、研究机构以及预算管理等制度,朝向官僚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迅速转变,将学术以及学者的整个生活都一步步裹挟进去。而处于这种滚滚浪潮中的年轻人,才会在惶惶中不见未来,纯靠运气等待着这场赌博的结局。韦伯说:“这种盛行的体制,试图把新的一代学者改变成学术‘生意人’,变成没有自己思想的体制中的螺丝钉,误导他们,使他们陷于一种良心的冲突之中,步入歧路;甚至他们整个学术生涯,都要承担由此而来的痛苦。”
  然而,科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的问题,是由人的激情所促发的一种理智活动。好多人做了这行,一开始有十足的兴趣和心力,但过不了多久就荒疏懈怠了;有些学者做了教授之日,便是学术生命结束之时。却还有一些学者,总好像是患上了迷狂症,任凭雨打风吹,我自心如止水,不钻研到底誓不罢休,像韦伯说的那样:“生前千载已逝,身后寂寞千年。”因此,回答不了科学所激发的人的灵魂状态的问题,也就回答不了科学何为天职的问题。
  事实上,专业化工作常会带来内在的压抑性,伴有枯燥乏味的感受,并不会时刻产生生命的快慰。所以说,从科学问题返回到人的问题,有两种现象是需要搞清楚的:一是科学研究究竟能持续多久?二是其中的灵感从哪里来?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身上,如何将激发科学工作的稳定的、必然的动力与突发的、偶然的活力结合起来,恐怕是考察科学之内在天职的关键。一百年前的德国大学改革,想必对此两方面都造成了双重挤压:政府勢力强行干预,媒体公开介入学界,使学者无法自行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事务,学术无法依靠专业化的路径展开;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一改清苦却平静的学术环境,疲于应对各种事情,想方设法招揽学生,却没了从事研究的必要时间。在这样的学术工厂里,科学当然就成了一种计算,生命处于理性编排之中,不再需要灵魂的投入。
  以卡勒尔为代表的年轻学者们,也曾非常严肃地评论过“科学的天职”问题。卡勒尔说,在大变革的时代,确实到了清算“当下旧科学的处境”的时候了,韦伯说科学工作的成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值得我们知道”,可“韦伯没能区分科学之中价值判断的三种可能性:一、某些既有的事物值不值得继续存在;二、对我们来说值不值得促进其存在;三、是否值得为我们所知,应该在何种程度、以何种形式为我们所知”。卡勒尔要强调的是,追问科学的天职。本身绝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值与不值”的问题,韦伯说科学提供了“值得我们知道”的客观结果,却没有提供“值不值得知道”的价值判断。不回答后面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把握科学作为天职的原动力?
  年轻人深陷时代的困境,倘若不努力挣脱出来,去寻找一个有着明确价值方向的未来,情何以堪呢?卡勒尔对韦伯的批评,恰恰表露了一个大变革时代中的青年人的心境和心声。在他的眼中,韦伯所说的专业化科学以及“仅仅为了知道而已的知识”,只是在维护旧科学中的新康德主义及其相亲近的实证主义而已。科学依然在韦伯意义上的诸神斗争之中彻底堕落了,已经再也无法提供让年轻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了。所以,必须要超越那些专门的知识(Kenntoisse)的局限,而要重新返回学问(Wissen)之源;必须要强调:“学问源自灵魂的中心,源自最深处、源自统一的有机创造物之本原。反之,它又是这一有机体中心与其他有机体中心之间的深刻关联,直至触及那聚拢一切的最深的唯一中心。”
  卡勒尔的这种表白,重申了浪漫派企图在精神上超越现代主义的志愿,他认为,所谓科学,若不能返回到历史内生性的创造之源,何以忝称为一种天职呢?!卡勒尔的此番理想,倒颇有些类似于今天中国很多的心之切切的年轻人,他们也觉得,在现代资本主义竞争的腌臢之地中,若不能重新确立中国文化之一体的核心,不寻回那“聚拢一切的最深的唯一中心”,切断被现代科学污浊了的各种所谓的专门知识,又怎样能获得学问原初的那种纯洁力量呢?所以,卡勒尔强调严格区分学问和知识,就是要寻找一种本源性的价值,希求通过对于永恒的守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扭转科学的颓局。
  在卡勒尔的眼里,由统一精神所奠基的学问与专业知识是不同的:“与此时此地深刻相关的永恒(Ewigkeit),正好相对于那太局限、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无限(Unendlichkeit),二者的对立最确切地表达为学问与知识之别。”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术的灵感必然来自那些灵魂上达致“唯一中心”的“人格”(Persolichkeit)“体验”(Erleben),来自对于永恒有机体的感受。很显然,在年轻人看来,韦伯对于科学作为天职的认识,总显得拖泥带水,守着旧科学不放,而韦伯所说的年轻人中间“已经遍及街头巷尾、报章杂志”的那种对偶像的崇拜,指的就是这样的青年浪漫派。韦伯用嘲弄的口吻说,若是说到通过体验的灵感在头脑里涌现某种想法,那么这样的想法民科也有,只是想法代替不了工作,想法只是想法,永远都“缺乏一套完全确定的工作方法”。   特洛尔奇在《科学的革命》中一语点破了卡勒尔的实质:
  卡勒尔和他所谓的年轻人找到了这种新的领袖和科学一生活的新连结。他们的出发点与旧科学的前提相当不同,他们自认为经受过军国主义与世界民主带来的痛苦,
  目睹它们垮台,也经历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腐化,因此渴望着世界观的统一,一种生活法则的统一。就像古希腊人曾经那样,坚信他们自己永恒地被选中(Auserwahltheit),相信自己的生活法则碰巧符合自然与神圣的命令。可惜在现代世界,如此的专一性已不再可能。现在,这涉及每一独特民族性的法则,涉及存在与价值、具体存在与应然的每一次碰撞。德意志特有的法则必须由一位有实权的领袖确立为规范和指导准则,可现在这些空想家净知道瞎嚷嚷,恨不得比旧科学本身还要糟糕,好歹旧科学还有些章法。
  特洛尔奇指出,卡勒尔重归价值统一体的希腊梦想,本质上是一种德意志性(Deutschtum);他相信直觉般的体验更接近真理,无非是想再回到德意志式的“玄妙的神秘主义”罢了。卡勒尔凭着直觉区分学问和知识,让学问从一个灵魂中心关联到另一个灵魂中心,从永恒创造物到今天的伟大人物,无非是想创立一种秘密教派,靠先知和异象、灵感和魔术来证明自己。韦伯也认为。强调科学的灵感本原,“是那些抱有宗教情绪或渴求宗教体验的德国年轻人最常表达自己感受的基本说法。他们渴求的不仅是宗教的体验,而是体验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想要通过从外部构想出所谓统一性原则来为科学提供终极基础的做法,必然会成为科学的反面。要说科学研究需要有灵感,灵感也必定在工作本身之中。
  由此看来,学术自由的要义,不仅体现在一种专业化要求的內在限制上,更体现在学者对自我激情的控制上,科学的两个最重要的敌人,除了大学体制因服从竞争而彻底官僚化的倾向外,就是学者本身对于神秘体验、人格启示以及先知临现的迷恋,“某些现代知识分子,觉得需要用所谓保证为真的古董,来装饰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自欺欺人”。在现时代的处境下,党派政治、财阀资本、教会势力以及代表着公共舆论的媒体都在强行介入到学术研究中,而学者本身因批判现实而祈求降临的精神幻梦,也时刻笼罩在他们的工作中,扮演着具有强烈精神关怀的救世主形象的业余主义(Dilettalltismus),成为奴役科学的心魔。

责任伦理


  学术上真正的自由,属于那些“全心全意为事业服务”的人,只有通过事业(Sache),才能成就“人格”。不过,韦伯的这种说法,虽明确,不造作,却似乎依然没有回答科学工作的动力问题。
  因为科学工作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注定会过时,所以学者永远面对的是否定性,而且这些成果就其个人的生活实践来说,也未必会有什么用,反而常常被人责怪很无能。不过,韦伯说,科学内在的理性化过程,却做到了这一点:“人,只要想了解,就能随时了解到。”一切都不再那么神秘,无须生活在柏拉图所说的洞穴里的阴影之中,要靠哲人或先知来转述光的样子。在这里,韦伯的论断是很决绝的。希腊人(柏拉图)在充满激情的迷狂中试图靠概念来把握永恒真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达·芬奇)试图通过理性的实验去探索通向真实艺术和自然的道路,都是希望能够找到绝对肯定的东西,找到“唯一”,找到上帝。可是即便是虔敬派的神学家(斯彭内尔),也承认上帝是隐藏着的,是找不到的。今天,经由理性化的科学,放弃了这些抽象的幻象,转而只相信知识本身的进步。
  这真有些吊诡在里面:古人毕其一生执著地追求永恒真理,到头来却是“洞穴墙壁上的影子戏”,肯定归于了否定,而今人通过累积的肯定而不断获得的进步,对真实生活的全面了解,却是由科学自身的否定来实现的,当然科学随之也丧失了终极意义。浪漫派非得要把古人强加给今人,“通过人为抽象建立的一个彼岸王国,凭着自己瘦骨嶙峋的双手,企图把握血肉饱满的真实生活,却从未成功地捕捉到它”。浪漫派只能带着他们的理想活在往昔的幻觉中,成了“没有生命的幽灵”。
  科学既然是在自我否定中取得进步,就不能为自身赋予终极意义,或者说,科学不能在存在的意义上自我证明。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值不值得知道”的东西,却不能告诉我们“值不值得知道”的意义。科学最终告诉我们,除了理智本身,别无其他。以往人们用来把握世界所依赖的任何魔力,都是无效的,无论这些魔力寄托在神灵那里,还是语言那里,或是在一些终极的预设里,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在这个除魔的世界(Entzauberung der welt)中,只有理性化活动本身,才是科学所能为的。科学工作的目的绝不是意义或价值,只能是理智本身的要求。
  因此,任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都应该从科学中清除出去。在科学活动的地方,书斋或是讲台,无论学者面对自我,还是教师面对学生,都不能扮演布道者、宣传员和煽动家的形象。那些用来招徕学生的办法,在脾性和腔调上大做文章,都不过是胆小鬼而已。科学作为天职,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否定基础上的肯定性,是一种严格的自我限定和自我节制。这是一种禁欲主义的理智活动及其伦理要求,如舍勒所说:“不可以同某种世界观的证实搅在一起。”成熟的理智,表现为对于自我之界限的认识,而非自我通过对终极意义的预设而假想的纯粹意志。在韦伯看来,以往那些“形而上学家”或“智者”的形象,都潜藏着一种价值上的危险,即在科学领域想要成为政治领袖的企图。“恰恰是那些成天以领袖自居的人,往往最不具备领袖的气质。”政治的激情所要求的,是他能够在现实作用于自己的时候,保持内心的沉着冷静。学者若把课堂当作传播政治意见的舞台,反而证明他没有丝毫的距离感。
  很显然,“除魔”是韦伯对于当下世界的一个根本判断。世界被祛除了魔力,即便仍有不同的价值存在和纷争,却消解了唯一的终极性这一普遍存在的前提,科学不再以人格作为感召,转而诉诸普遍有效性的法则。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在自身的进步过程中,任何时刻的发现都必然是不自明的、不完备的,都是或然性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修正。科学的自由不体现在任何本质的、自明的和先验的统一知识上,而体现在自身的限制和无限超越的过程中。
其他文献
卞岳望,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山西农村的一个普通村庄,自幼爱好体育运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全程观看比赛,几乎走遍了全部场馆,被称为“奥运痴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启了卞岳望的奥运收藏之门,之后一发不可收拾。6年来,十几个类别的藏品达5000余件。他对奥运门票收藏情有独钟,几乎已收集全自1896年以来现代奥运会的门票。在500多张门票中,有40多张是他亲临现场观
1939年。被日本人占领的北京。  一位老人搬进外国人聚集的使馆区。只见此人身着长袍,花白长髯,头戴一顶无檐圆帽,上面镶嵌着一块硕大的红宝石;操着一口标准的京腔,老练地招呼着仆役,俨然一个满清遗老。可当他转过脸来时,却让周围的人吃惊不小。此人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白皮肤蓝眼睛的英国老头。旁边仆役说起这老头的身份,更让人惊讶,据说他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统治者慈禧太后的情人——埃蒙德巴恪思。此时的巴恪思
关键词一首金中国舆论对于首金的执拗其实是一种竞技体育的“处女情结”,因为中国射击经常在奥运会上得到首金,这里固然有实力或运气的成分,固然有利于宣传,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奥运会赛程决定的。还有一种偏见,可以形容为中国竞技体育的“金牌情结”或者“正宫情结”,所谓“千银不如一金”。中国射击队在里约奥运会上的总体表现是出色的,在规则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中国队的奖牌数和上届持平,并且拿到了中国代表团的第一块
1  我有一个“宝贝儿”,可能在外人眼里它再普通再家常不过了,但在我心中,它就是我最亲的“宝贝儿”。  也许我这样说你不大明白,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宝贝儿”,保管我稍一提示你就恍然大悟了。  我的“宝贝儿”是我出生时医院统一发的那床婴儿包被,打我记事起,我每晚睡觉就会抱着它。爸妈说,我小时候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床头亲亲它说:“宝贝儿,我回来了!”只要上床,不论玩游戏还是看电视抑或看故
@Charles李宁东:中国三大球现役中唯一的国际巨星。@无边妙传:身为中国人,终于体会到了阿根廷有梅西,葡萄牙有C罗是什么感觉。@michelle我爱:有人不认识朱婷?土耳其女排队长内斯里汉说:“她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球员,未来会成为世界最好的球员,我很庆幸跟她不是处于同一个时代。”@羊山羊:朱婷出国留洋后打的每一场比赛我都看了。这七八个月来看得到的,是她技术上的进步,肌肉线条的紧实,性格的开朗,社
山水画家何加林有个雅号,叫“一髯”,得于他年轻时就留的须髯,配上一头长发,看上去格外粗犷。他的性情和外表很相衬:谈吐爽快,高兴处旁若无人地开怀大笑,用好友陈平的话讲,“犹似梁山好汉”。画画时,何加林毫无拖泥带水之感,更是印证着性情。  在北京何加林家中采访他时,他刚拍完一部微电影。电影描述了一位从南方搬到北方的艺术家:在南方时,观瀑布,赏梅花,山水间怡然自乐;在北方时,参加各种聚会,打台球,做讲座
来到大叻正值6月,大雨如注。  这座小城坐落于越南的中南部,作为曾经的法国殖民地,这里充满了浓郁的欧陆风情。大叻的地势像极了青岛,整座城地势起伏不定,回旋往复,像音符。在我去过的所有东南亚城市里是个异数。市区内树木葱茏,湖泊众多,在布满松树的山坡上,浪漫的法式房屋中点缀着哥特式教堂的尖顶,红房子蓝房子鳞次栉比,像童话里的一座座糖果屋——只是糖果被含久了,即将融化在越来越大的雨水里。如果不是耳边当地
杨柳自是牵情之物。自《诗经》始,一直到近代,咏歌不绝。近于《读书》杂志(一九九三年第八期)黄裳先生《秋柳》一文中读到清初王阮亭秋柳诗七律四章,距其创作已三百数十年,仍觉其凄迷婉约,使人怅惘。毋怪其时和者数十、百人,后流传大江南北,数年和者不绝。此之谓诗“可以群”。  于此当稍辨时代精神,——取“精神”二字之通俗义,——或其时代之大众心理,与作者个人心理。阮亭生于明末崇祯七年(一六三五),父祖辈在明
顏强,资深体育人。个人微博:http://weibo. com/yanqiangyq2015-16赛季永远都会被记住,那是莱斯特城夺取英超联赛冠军的神奇赛季。历史记住的从来都是这样不可思议、“五十年才有一次”的胜利者。历史的迁移往往会有一些隐性逻辑,就像一片秋日里干燥的树叶,飘飘洒洒,捉摸不到它莫测的轨迹。历史就意味着回头看。沉淀一段时间的历史,尤其数字历史,折射出来的可能是另一种景观。那个莱斯特
54年前实行养老金制度NBA创办时,由于水平不太高,在美国职业联赛中的地位较弱,球员的收入很少,没有退休金制度。直到1965年,NBA进行了较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增设球员退役后的养老金制度。虽然当时的制度不完善,但让球员们感到了保障和温暖。后来,随着NBA职业化进程加快,养老金制度也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非常全面的保障体系,保证球员退役后得到一定的经济补贴。2011年版本的劳资协议中,双方将这一制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