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砣虽小 能压千斤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0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让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写文章要如此,上语文课也应如此。不仅开课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为之一震;一课结束时,教师也必须在设计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一堂课的结束环节就像一出戏曲的压轴,虽然占整节课的时间较少,但在大语文观的潮流中,往往能起到“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出精彩有效的结课呢?笔者仅从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疑问式——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课文是为学生编写的,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又是从疑惑和问题开始的。“学则须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提不出疑问,就形不成对话关系,课文所包含的潜在意义就无法揭示出来,学生也就无从受到教益,得到提高。
  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于“无疑之处见有疑”。
  例如,教学《穷人》一文,在此文明显的疑问在阅读中一一解决后,学生觉得似乎已提不出新的疑问了,于是,教师在结束这篇课文的教学前设疑发问道:“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会过上怎样的生活?谁能做个小列夫·托尔斯泰,大胆进行猜测,把本故事续集写出来?”学生听了兴致高涨,进行了兴致盎然的小组讨论。有小组认为,西蒙的孩子是上帝送给桑娜的天使,他俩的到来为西蒙一家带来了好运,渔夫第二天出去捕鱼,就意外捕到了大珍珠,从此改善了生活,把孩子都顺利抚养成人。有小组说,这只是一个美好幻想,现实的结局是渔夫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渔夫只好带着大孩子一同出去捕鱼,在一个非常恶劣的天气里,惊涛骇浪掀翻了小渔船。桑娜一家的生活陷入了绝境。邻居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爱心一直传递。学生的有效探讨,丰富了文本内容。
  课堂结束语可否让学生巧设疑问?答案是肯定的。如在学完《凡卡》这篇课文后,学生无一人不为凡卡的悲惨遭遇而痛心。教师因势利导:“本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同学们能否围绕写信来提问题:其一,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其二,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吗?其三,凡卡爷爷收到信后能改变凡卡的命运吗?”对这些疑问,教师趁势将其作为课后思考题,请学生以小作文的形式畅谈自己的看法,最终大部分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从而“披文以入情,犹沿坡以讨源”,准确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
  可见,结束语巧设疑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知识的原野上纵横驰骋,从而与课文进行融洽、和谐交流的有效方式。
  二、悬念式——柳暗花明又一村
  针对语文教学本堂课与下堂课内容的有机联系,于紧要处留下悬念,可以引发问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形成“我要学”的求知心理状态,也为由“教师→学生”以单向传授转向“教学学生”的双向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在某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应用,但对于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缺乏关注。有经验的教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设计结束语,巧妙设置悬念,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节课的开讲创造条件。
  例如,在讲授完《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束语:“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罗丹差一点儿把朋友锁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但他成了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有这么一位聋哑青年,他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让金鱼游到了纸上。这是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揭晓。”
  这样的结束环节,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为下一课时《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作好铺垫,并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三、娱乐式——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感疲劳,或者由于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学生缺少兴趣,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来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教学效果是无法保证的。教师应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如表演游戏等,来进行结课,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在最后结课时,就可以选择“课本剧表演”游戏。选一个身材矮小,能言善辩的学生扮演晏子,选一个身材高大的学生扮演楚王,然后由学生自我推荐扮演课文中的随从及武士,让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场景及相关的台词。最后推荐一小组上讲台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选出最佳演员。这样,在游戏中完成了总结晏子机灵、巧辩的品质,揭穿楚王弄巧成拙、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诡计等教学任务。这样的创造性教学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四、奋进式——不待扬鞭自奋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德国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也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更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而且,现今的课文解读,已由着眼于文本转向对周遭世界的关注,要求贴近生活,面向实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既教文,又育人,既是科任教师,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思想品德的引路人。每堂课,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时,要自觉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用以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学生,感召他们崇尚真理,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这在教学的结束语环节也时有体现。
  例如,学生学完《圆明园的毁灭》,胸中无不涌动着一股悲愤之情。于是,教师满怀激情地启发道:“圆明园中能毁灭的又是什么?会毁灭的是什么?不能毁灭的是什么?永不毁灭的又是什么?”学生探讨完毕后,教师说:“同学们要牢记国耻,奋起直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一洗国耻!”如此结束全文,能一下子打动人、感染人,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使命感会充盈学生的血管和神经,使他们感奋不已,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归总式——淘尽黄沙始见金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在结课环节,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这片土地,就是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思维的愉悦和乐趣。
  结课方式远不止这些,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加以选择,灵活运用。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好课,不仅应当有良好的开端,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精心设计结束语,做到善始善终,使语文课堂教学虎头凤尾,相得益彰。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案例】  《跳水》一文第六自然段写船长的儿子跳进了大海,水手们跳进了大海救起来了孩子: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40秒钟本是很短暂的瞬间,不到一分钟,几乎是一眨眼的工夫,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盲点。  我做了如下铺垫:  扑通一声,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的选读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随着年段升高,略读的量也逐步增大。如三年段,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谈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    面对越来越多的略读文,不少老师却步入了这样的误区:要么认为略读文也很美,把略读文当作精读文精讲细练,常需2、3课时,于是便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资源,它蕴含着社会文化,凝聚着许多专家、一线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因此,只有立足文本,用好文本,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效,又不失语文味。多年来,我在备课时通常以“三读”的方式来解读文本。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备课时解读文本的一些心路历程。  一读——圈圈点点,啄字词  潘新和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拼音字母抽象单调,难认难记,课堂上无休止地认读、识记,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为落实这一要求,新课程实验教材编排了内容丰富的情境图和语境儿歌,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如何巧妙地通过情境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缔造充满魅力的汉语拼音课堂呢?现就我这学期在汉语拼音
不久前,笔者有幸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王自文老师的《试论公开课》一文(以下简称《试》文)。读后深有同感,王老师真是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声!在此,特借贵刊一角与王老师进行交流。  实事求是地讲,公开课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对于优秀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功不可没。所以,观摩高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公开课曾经是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所翘首期待和热切向往的。但曾几何时,这样的公
马丁·布勃写道:“你不需要道德圣人来教育人,你需要的是那些真正活着的人,并且这些人可以直接和他的同伴交流。他生动的存在涌向他周围的人并且最强烈而纯粹地影响着别人,即使他并没有要影响别人的意思。”[1]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电影《诗》里便有这么一个“活着的人”——被确诊患有老年痴呆症却开始学习写诗的杨美子。  《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杨美子的外孙钟旭伙同五名同伴强暴了同班女同学朴姬珍(英文名Agnes)
汉语言主要是指汉族所使用的语言,它既是我国的通用语言,也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广义的汉语还包括符号化的汉字,而用汉字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统一归纳为汉语言文学。由于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的代表,自古以来在字形字义上都十分稳定,从而使得汉语和汉语言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延续和继承性,这就为汉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了连贯而完整的前提。由姚晓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与文学》一书
书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本)  作者:赵金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9年  ISBN:9787100166195  定价:69元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如今,全球掀起一场“汉语热”。为满足全球汉语学习的需求,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精髓,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者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本)》,推动了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汉语向前发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哈尔滨执教了一堂六年级的作文课:写一篇应用文——书信,给母校提建议。靳家彦老师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风趣生动的教学风格,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笔者记录下几个经典片断与同仁共享。    一段诗文情思飞扬。整个课堂“诗意”化    [片断一]  师:(饱含深情)清晨的阳光把山川河流染上一片金黄,祖国的大地上汽笛轰鸣、钟声悠扬。在这劳动的交响乐里,我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文本,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张田若说过:“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语言技巧,体会文本语言情感,这样才能让课堂散发语文味。  一、在品读中揣摩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语言优美,文字生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品读来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