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而有法析而有理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ellya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15—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来看,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每年必考,考查时基本没有赏析方向的提示,赏析范围为语句或语段。在备考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作多角度赏析,同时考虑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一直是高考常考考点之一,如何才能更好地解答此类试题,尽可能拿到满分呢?笔者试以2015—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试题为例,探索赏析题的命题方向,并根据参考答案寻求解题策略,以期实现赏而有法,析而有理。
  一、梳理真题,明确考查方向
  2015—2018年的四套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如下:
  【2015年】1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捡烂纸的老头》)
  【2016年】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母亲》)
  【2017年】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一种美味》)
  【2018年】10.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汴京的星河》)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汴京的星河》)
  从这五道试题的具体要求来看,2015—2017年的试题没有明确提出赏析的要点,而2018年的两题要求学生分别就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进行赏析,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从考查范围来看,浙江卷要求赏析单个语句(2017年)、多个语句(2016年)或整个语段(2015年、2018年)。从题干的提示语来看,浙江卷在2016年明确提示要“结合上下文”,友情告知学生答题要有文本意识,在2018年提出了赏析的具体要求,其余年份都仅有“赏析”二字。从考查的分值来看,2015年为4分,2016年和2017年均为5分,2018年共有9分,有稳步上升的趋势。总体看来,浙江卷对“赏析题”的考查比较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在:(1)每年必考;(2)基本没有赏析方向的提示;(3)赏析范围为语句或语段。
  二、对比答案,明确问题所在
  因为大多数赏析题没有明确提出赏析要点,笔者试着从参考答案去探索赏析的角度和得分点。以2015年和2016年的试题为例:
  2015年试题的“画横线部分”和参考答案如下:
  【画横线部分】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参考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016年试题的“画横线部分”和参考答案如下:
  【画横线部分】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参考答案】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以上两题,前者为语段赏析,后者为语句(也可以看作语段,只少了开头的一句话)赏析。从这两道题的参考答案来看,无论是语句还是语段,赏析都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而语段赏析,还需多考虑一个角度,即本段内容在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赏”为欣赏,“析”为分析。能够让我们去欣赏、分析的句子(语段),必有其魅力之处。句子(语段)中的魅力点也就成了我们“赏”的角度,即它与一般的表达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从答案组织的得分点来看,“赏”的指向为运用了何种手法(或运用了哪个词语,或与上下文具有何种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点明手法(或点明佳字好词,或点明与上下文的关系),二是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这些与众不同之处又有怎样的效果,即为“析”的内容。从答案组织的得分点来看,“析”的指向为产生了何种效果。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手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效果,二是该手法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效果。
  那么,学生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学生答题时思考的盲点又在哪里?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高三的复习指导课才算是有针对性的,才算是有效的。
  笔者让自己班级的学生就这两道题进行作答,结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能从“赏”(何种手法)和“析”(何种效果)两个层面作答,但答案不够完善,失分较多。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角度单一漏效果。一个语句或语段之所以精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手法运用的多样和效果的多元。学生对文本赏析缺乏多角度考虑的意识,仅满足于从一个角度赏析,大多從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入手。而遣词用字,特别是在语段赏析中,文本在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则较易被忽视。就效果而言,该手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效果,学生一般都能答到,但该手法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效果则往往被忽略。
  二是忽视文本谈效果。一个语句,一个语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们只有放在具体的文本中,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才会散发出个体的光彩。赏析题的效果分析必须联系上下文,指向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而学生的答案往往泛泛而谈,舍本逐末。核心问题是没有理解文本。
  通过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对比可知,教师在讲解赏析题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作答时可看分值答角度,应多角度赏析,避免一个角度分析到底;赏析时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同时考虑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三、理清思路,掌握答题策略
  学生知晓了做赏析题时必须明确赏析角度、理解文意、联系语境,并不意味着解题时就能言之有序、有物、有理,游刃有余,所以教师还得给学生指出答题步骤,帮助学生储备答题术语,建立答题框架。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赏析题的赏析角度一般归纳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结构特点等。但是,这样的归纳不易被学生接受。在实际作答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想到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而语言形式具体包含哪些内容,结构上的作用究竟什么时候该考虑,学生总是记忆不清。鉴于此,笔者转换思路,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记忆赏析角度。首先,一句话是由一个个的字和词构成的,可以从遣词用字角度考虑,此为赏析角度一;其次,一个个的字词构成了一个个的句子,可以从句式的角度考虑,此为赏析角度二;一个个的句子又构成了句群或语段,形成了一定的语言风格,此为赏析角度三;如果赏析的句子构成了一个语段,那就要考虑这个语段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此为赏析角度四。在作答结构上的作用时,首要的是明确段落的位置。如果是首段,可考虑它是否引出下文或总领全文,是否与下文相照应,是否为下文作了铺垫;如果是中间段,可考虑它是否承上启下,是否与后文相照应,是否为后文作了铺垫;如果是文章的结尾,可考虑它是否总结上文,与前文相照应。
  需要说明的几点是:(1)以上几点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答题的“方向”,未必每道赏析题都要从这些方面一一作答,学生应根据选文的具体情况有所选择,灵活处理;(2)在答题时应避免贴标签,避免提一些抽象的概念,一定要作具体的阐述,比如关于结构上的承上启下,要讲清楚“承”上文的什么内容,“启”下文的什么内容;(3)完美作答始终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其他文献
摘 要:诗歌是高考语文卷传统文化考查文本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型的整理,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变化特点:分值增加、更关注现实、题型变集中、要求更明确、表达方式为先等。针对这样的变化特点,诗歌鉴赏复习应重视相应思维的培养,具体操作可以从精选合规试题、重整手法系统等入手。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诗歌鉴赏题;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题,是对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历
期刊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因此人们对于高考试题的关注,完全不亚于对高考本身的重视,考前不停模拟,考后不断对真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但命题精神、命题思路、命题手法等却寓不变于变中,细细演绎、推理、追溯等,总是能够找到轨迹。即使只是简单地对高考试题作评述,也能够从中看到出卷人的匠心,找到学习或复习的支点。   摘 要:写作题不仅考查考生的文章章法组织能力、语
期刊
六、古诗文阅读评述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优秀的文化载体。古代诗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浙江省12份试卷均有古诗文阅读试题,用以评价学生阅读理解浅易古诗文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祖国的优秀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较好地体现了学业考试的评价与引导功能。  (一)亮点与特色  1.在命题选材上,关联文本匠心独运  命题的选材至关重要,材料选得好命题就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可在实际教学中,教读、自读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自读课教学中突出自读课的“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整合课堂环节,突出自读主体;依托平板电脑等媒体,拓宽自读渠道;明晰年段层级,精选自读课型。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读课;统编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关于阅读教学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自读课作为教读课与
期刊
摘 要:初中说明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在段落分层基础上综合分析,助推思维训练;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语段拼接重组基础上观察比较,训练语言敏锐度,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关键词:初中说明文教学;逻辑思维;思维训练  统编语文教材呼唤有体验的真实课堂,呼唤有梯度的思维训练。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说明文课堂因远离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将知识与文本贴标签式
期刊
编者按:在写作教学中聚焦修辞,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浙江省2018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主题是“‘修辞’与写作教学”。此次评比活动要求参赛者围绕“拟人”“夸张”或“象征”三种修辞格开展写作教学。13节课旨归鲜明,充分体现了集体教研的智慧,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以下四篇论文,既有磨课体会,又有观课思考,可说是此次教研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聚焦修辞,
期刊
得知高鑫老师计划用“项目”驱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时,说实话,我心里的担忧大于惊喜。因为高老师的学生来自城郊接合部,无论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还是阅读能力,都与城区的学生有一定差距。但在与他备课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电话那头一个年轻人满满的教学探究热情。于是,我和他商定,先利用清明假期,让学生们自主分组,完成本项目的第一个任务:商讨并确定展厅的策划方案。  清明假期结束后,迟迟没有回应。难道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计了语文活动的18项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究”排在首位。引导学生合理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本经久畅销的传记佳作。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以《苏东坡传》作为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究”活动的起点,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选择《苏东坡传》的原因  《课标》提出,要“利用书中的目录
期刊
摘 要:环状事物代表美的最高境界。教师可以“圆形”文本理念指导学生进行论述文写作,即根据具体情境、典型任务要求,借助逻辑框架,分析命题者的意图、自己的构思和读者的看法,写就立意“圆通”、脉络“圆合”、论证“圆融”、文字“圆润”的论述文。   关键词:写作教学;论述文写作;“圆形”文本理念  写作是一种思维工具,而如何使学生在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要求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自圆其说,在当
期刊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共享已成为全球治理创新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之上升为战略议程。数据共享的实质是政府数据资源的高效使用、合理配置,有利于推动政府向“整合政府”、“协同政府”、“合作政府”转型。世界各国和地区针对政府数据共享都做了积极推进。美国提出联邦政府总体架构框架(FEAF),英国在“协同政府”改革中提出了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e-CIF,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