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mm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建筑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之一,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的集中反映。是生活和文化价值的统一,凝聚在建筑背后的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思维模式、审美形态、价值取向等一系列的人文因素在相互作用。文章以保留在古代徽州“一府六县”明清两朝的建筑样式为例,尝试阐述古代徽州建筑样式下所蕴含的四项文化因子:程朱-新安理学的精神引领;耕读传世的价值取向;徽商繁荣的炫富表演和祈求发达的风水观念。
  [关键词]徽州;建筑;文化
  [作者简介]徐玥池(199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文学。(江西南昌?摇330038)
  徽州,通常所指古徽州府这一行政单位下的“一府六县”,即徽州府,歙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现在的主体为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建筑,是汉文化圈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永春先生对此做了如下定义,其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筑。
  徽州建筑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其得以自成一派并且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决定着建筑最原始的形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和生态因素直接决定着徽州建筑的雏形。随着生产力、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摆脱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制约,人文因素开始对建筑的成型和内部的完善起了主导作用。
  徽州建筑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影响徽州建筑外部形态、内部样貌的人文因素就是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的共同作用,准确归纳为四个方面:程朱-新安理学体系下的宗法伦理观念;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徽商经济决定的徽商文化;带有迷信色彩的风水观念。
  一.独特的徽州建筑
  (一)徽州建筑的构成
  徽州建筑的经典样式主要由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等构成。其中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为徽州古建三绝。
  徽州建筑的外部样式较为固定,内部形态则各异。徽州建筑内部工艺、技艺的最高体现就是徽州三雕,即石雕、木雕、砖雕。在徽州建筑内随处可见三雕艺术成品,形式多样、造型逼真、寓意高雅。三雕艺术是徽州建筑工艺精华所在,是体现徽州建筑独特性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徽州建筑的特点
  徽州建筑的独特性,体现在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这些建筑实体上。
  徽州祠堂是徽州人“崇宗祀祖”的庄重之地,是宗族成员主要的活动场所。徽州祠堂位于宗族建筑群中核心的、风水最佳的位置,也是徽州建筑体系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其他民宅、商铺等均小于其规格制式。
  徽州土地资源短缺使得徽州民居向紧凑精致的方向发展,因此徽州民居大部分呈凹形或是H形的内敛结构。朴素淡雅的粉墙黛瓦;充当庭院、具有排水、调节温度功用的天井;高大、层次分明的马头墙;以及“无窗不雕花”的民居内部精美的雕刻装饰等构成了经典徽州古民居样式。
  徽州牌坊大多都是为宣传封建礼教、标榜功德而建,直观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价值理念。徽州牌坊规模数量巨大、结构严谨;选址和造型都经过精心设计;雕饰、檐角等细节的处理精细大方,雕刻、做工、用料方面也十分讲究。徽州牌坊虽型制不一,但都雕刻精细、厚重遒丽。
  徽州书院是徽州地区民风及其追求的产物,为徽州培养了诸多人才,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徽州普遍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徽州书院类型分为三种:一类是培养有望考入仕途的青年俊才;还有就是生员士绅读书之所;最后一类是只收宗族子弟的家塾。徽州书院多坐落于山水之间,布局精巧,内部装饰朴实淡雅,细节处理简单得体。既凸显书院的宁静深远,又避免过分的陈腐呆板,与周围景色相得益彰。
  徽州戏台的产生源于徽州人对文化生活的特别追求。徽州戏台从属于宗族祠堂,大多位于祠堂的周围或内部,较为封闭,外围多有厚实的砖墙封护。而戏台周围与观戏楼则更多地采用古木雕花板雕刻地方风物、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案。使戏台与祠堂的庄重相呼应,又不失灵动雅致。
  二.徽州建筑的文化底蕴
  徽州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其文化底蕴的独一无二。文化底蕴的形成是受着多种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即前文中概括出的四个方面:程朱-新安理学的精神引领;耕读传世的价值取向;徽商繁荣的炫富表演和祈求发达的风水观念。
  这四个方面中有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普遍性,有的又带着徽州地方特色的个性。并且这四点是不能够割裂开来解读的:徽商文化中的经商理念及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大部分来源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与程朱-新安理学本是一脉,徽州人秉持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理学、风水观念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者的相互融合、渗透和作用才全面地构成徽州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程朱-新安理学的精神引领
  古有徽州竹枝词“祠堂社屋旧人家,竹树亭台水口遮。世阀门楣重变改,遥遥华胄每相夸。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千年古墓勤修茸,合祭先期必会通”是徽州古村落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在理学指导下最简洁、准确的写照。
  徽州本是程颐、程颢、朱熹的祖籍所在;再者徽州的宗族大姓多由中原迁入,本身就秉持尊崇着强烈的宗法伦理观念,门第森严;明清时期,理学在徽州有自身的革新和发展,自成“新安理学”一派。二程、朱熹倡导的理学观点,在新安理学家重新解读之后被更多人理解、接纳,并成为社会实践的思想指导,深刻地渗入和影响着徽州人的价值观、生产生活和行为处事,这样的思想文化内蕴都在徽州建筑之上得以体现。
  古徽州建筑中的祠堂、牌坊就是受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根本价值观念所引导才发展、繁荣起来的。徽州祠堂强调“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追源溯本,莫重于祠”的宗法血缘理念;徽州牌坊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树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等级伦理制度而建。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儒风盛行,为祠堂、牌坊这一类带有政治教化色彩的建筑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二)耕读传世的价值取向
  “耕读传世”这一理念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徽州地区亦是如此。“耕读传世”肯定了“耕”与“读”两方面对人生奋斗(个体)和家庭生活(宗族)的重要性,缺一不可,宗族家业才能恒久流传。
  徽州境内的耕地面积就如俗谚“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中所形容的那样稀少。农业的发展极大地受到自然因素制约,但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农耕传统在徽州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徽州人对于耕作农事仍极为看重,勤耕不辍。自古徽州人读书气氛就十分高涨,多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导向与徽州农业基础不发达的原因,因此徽州人有一种积极入仕的态度,对子孙读书成材要求很高。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地域情况下,产生了徽州独特的、浓厚的读书氛围和精神内蕴,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
  这在古徽州民居、书院的门楣匾额上的题字多有体现,像“诗书执礼?摇孝弟力田”、“二字箴言惟勤惟俭?摇两条正路曰读曰耕”、“教子教孙须教义?摇种桑种茶胜种花”寄予了先人对子孙后辈的期许,以及包含在其中的耕读传世的希冀。
  (三)徽商繁荣的炫富表演
  刘夜烽在诗中写道:“千艘舳舻四海通,亦官亦商亦儒宗。文明若问因何盛,应论徽商第一功。”可见徽州文化的灿烂、包括徽州建筑的形成都离不开徽商的经济支持。
  徽商,是明清时期迅速崛起的商帮之一。《歙县志》中有对徽商发达以后的事迹的相关记载:“(徽州)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明清时期徽商的壮大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徽州建筑文化、特别是建筑工艺技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徽州文化、徽州建筑勃兴的最直接的动因。
  发迹后的徽商受光宗耀祖观念和享乐作风的影响在家乡大兴土木,为了显示出自身在财力上的优人一等,极其讲究住宅建设装饰等方面,不惜耗费大量财力以达到“炫富”目的。
  不仅如此,从小受“儒风”耳濡目染、文化素养较高的徽商贾而好儒,注重风雅情趣,在园林、宅第的建造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内涵、审美追求;在民居的装饰、布局方面也有独特精巧的想法。徽商成就了徽州建筑的富贵气质,促使建筑工艺不断向典雅精致、妙丽奢华的方向前进。
  徽州原有的淳朴儒家思想与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激烈碰撞,对徽州建筑最终体系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祈求发达的风水观念
  “风水之说,徽州人尤重之”。传统风水观念深入徽州人的血脉,对宗族、家庭和个人发展的美好愿景,以及建立天人合一的生存观、生态观被徽州人视为一个宗族家庭延续发展的依据和指南,指导着徽州建筑的选址、成型和完善。
  “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姚廷銮的诗大致从宏观角度对徽州建筑如何受风水观念影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
  在徽派民居的选址上,徽州人讲究“无山无水不成居”,对环境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有山有水。所谓“山川之生俱有理”,选择山水圣地建造宅居,宅第与山水浑然一体,和谐而不突兀,不仅是出于对居住环境的需要,也是为了愉悦性情的审美需求。
  “水口”在风水学中是指水流的出入口,是徽派建筑受风水观念引导而衍生发展出来的。传统风水学中“水主财源”观念深入人心,徽州地区山多地少水少,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水口”的建造,以得水为胜,是宗族家庭繁荣蓬勃的根源。
  三.结语
  徽州建筑自出现至今,经过了岁月锤炼,在历史的变革中沉淀它独有的文化底蕴。徽州建筑的最终形成,外观上的大气,布局上的典雅、质朴和别具一格,建筑装饰等细节上的不落俗套、自成体系都是徽州地区内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共同铸就。
  徽州建筑首先是徽州人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人们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徽州建筑承载着徽州人一切的精神遗产及其流传数百年的文化风气,也就是程朱-新安理学的指导思想、耕读传家的价值趋向、徽商强大的经济支持及雅俗文化的交融、祈求发达的风水观念所构成的文化底蕴,徽州建筑以及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建筑装饰等,每一件的背后都打上了鲜明的徽州文化的烙印。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框架下的建筑样式的一个典型,是历代徽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徽州区域内社会文化的直观反射。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包括徽州建筑在内的中国古建筑都也是长久以来华夏大地最为珍贵的、可以触摸的、以有形形式留存下来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加以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侯淳.明代山水审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赵焰,张扬.徽州老建筑[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3]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朱永春.徽州建筑——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卞利.徽州民俗——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周晓光.新安理学——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7]李开.戴震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张立文.朱熹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鲍义来.徽州工艺——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0]李琳琦.徽州教育——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1]陆林,凌善金,焦华富.徽州村落——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2]朱万曙.徽州戏曲——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3]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4]王廷元,王世华.徽商——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5]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6]汪顺生主编,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2.
  [17]谢陛撰.明·万历歙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4.
  [18]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歙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0.
  [19]祁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祁门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
  [2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1]朱琳.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江浙“耕读传家”风尚之由来及其文化余韵[J].图书情报研究,2012,5(4).
  [22]徐雁.“耕读传家”: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J].江海学刊,2003,(2).
  [责任编辑:李佳佳]
其他文献
[提 要]思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合作型档案袋评价是合作学习与档案袋评价的结合,在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中通过合作型档案袋评价模式的运用对于提高思辨能力是否有显著影响,是本文实证研究的目标。  [关键词]合作型档案袋评价;思辨能力  [作者简介]林芸(1970—),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及二语习得;吴泓颖(1981—),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期刊
一  都昌县三汊港镇贫困村湖下村地处鄱阳湖滨,偏隅一角,人居分散,交通不便,风景优美,生态优良。从高处望去,四口大小不一、水面共有近2000平方米水面的池塘——开百塘、新塘、大塘、井丘塘就像四颗明珠镶嵌在村子四周,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夺目。多少年多少代全村500多人全靠这几口塘洗衣洗菜和排灌、灌溉,群众视之为宝塘。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四口水塘多年失修,塘岸多处崩塌,杂草丛生,塘内淤泥堵塞
期刊
【提 要】演 刘易斯创作“纳尼亚传奇”之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纷飞。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荒诞无稽,刘易斯以人类生存与永恒幸福为命题来构思小说,创造了“纳尼亚王国”这个奇幻的童话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刘易斯走向了尼采的日神精神,在信仰中,以诗性的光辉重新赋予人生以意义。  【关键词】 纳尼亚传奇;非理性主义;日神精神  【作者简介】谢梦洁(1989—),女,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
期刊
【提 要】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否完善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鉴于我院“思修课”考核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采取改革措施,更好地实现“思修课”教学目标。  【关键词】 思修课;考核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邓菊云(1978—),女,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傅建轩(1974 —),男,
期刊
[提 要]通过对赣南脐橙主产区种植户的问卷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受到自身的文化程度、种植规模、对合作社了解程度、政府的支持力度、市场的发育程度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赣南脐橙  [作者简介]张德宁(1993—),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期刊
【提 要】演 为抢抓机遇,解决好移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贵州省提出了“把移民安置、后期扶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移民示范村建设的发展扶持政策。贵州省遵义市移民示范村通过外部扶持与内部努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力,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监管,规范操作,并妥善处理了基础设施项目与生产发展项目选择、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移民示范村建设资源整
期刊
习近平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要求我们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确保贫困群众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这是贫困县干部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于都县属国定贫困县、罗霄山片
期刊
[提 要]作文不仅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软肋,也是不少一线语文教师教学中叫苦不迭的“拦路虎”。而作为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习作的方法与技巧。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体验生活;以多种形式的修改方式帮助学生作文的提高;与学生一起习作,并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与学生共成长。以求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实用的点子,以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与整体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互动;积累素材
期刊
[提 要]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家,作为中国文坛泰斗级人物,虽然命运一直在挑战他,他却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进取,不断克服人生重重困难,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的心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关键词]苏轼;人生态度;陶渊明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简介]吴诗漫(1993—),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江西南昌 330038)  一、仕途遭遇  苏轼
期刊
[提 要]针对赣南医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通过组织课外素质拓展系列活动协同作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赣南医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外素质拓展系列活动;综合素质;协同作用  [作者简介]罗江霞(1986—),女,赣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夏海娟(1985—),女,赣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