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斧制造者——史前工具的“活化石”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仅仅在一万年前,所有的人类社会都还在制作和使用石头工具。其实,石头是一种很笨重的材料。它坚硬,所以不便于切割。即使在今天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加工技术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很难按照自己的需求,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石头器具。那么,史前的人类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1990年,科学家们访问了位于新几内亚西部的一个叫“朗达”的村庄。这里生活着的居民仍然在按照几千年前的方法,制作并使用石器。他们可谓是史前石器文明的“活化石”。
  
  朗达石斧制作者们生活在新几内亚中央山脉南坡约2000米的高山上,高海拔使得这里常年气候寒冷潮湿,村庄云遮雾障。然而,当云消雾散之时,一幅雪峰连绵的壮观美景就会呈现于你的眼前。
  生活在这里的石斧制作者们在陡峭的谷坡上开梯田种植庄稼,包括马铃薯、芋头。为了清理出一块新的田地,他们必须砍倒树木,挖出树根。这些农活一直都是用石斧来完成的。只是在最近几年,外来传入的金属工具才开始逐渐取代石斧。
  根据传统,制作石斧的技艺在村庄里世代相传。掌握着这些技术的工匠在村里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人们都很尊敬他们。村里的每个男子至少拥有两把石斧。很多孩子当成长到可以拿得动石斧的时候,也会提着它们和大人一起到地里去干活。
  
  石斧的制作
  
  制作石斧从打击一块没有裂痕的大石头开始。这是一种蓝色的熔岩,是从远处的火山口顺着村庄下面800米处流淌的黑河冲下来的。工匠们沿着森林、田地间蜿蜒陡峭的小路下到谷地的小溪。他们在小溪的河床上不仅要寻找合适的熔岩石块,还要寻找一些小块的石头当锤子用。采集石料时的典型方法是,用双手紧握一个直径约2.5厘米长的大石锤,挥动着向一块熔岩的边缘砸去。如果找的位置很准确,就会从上面砸下一大块石片来。其他的碎片会被工匠们倒在河边,当这条小溪下次涨水的时候,就会把它们冲走。
  考古学家们发现,郎达人制作石斧的过程可以分成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工匠们用一把10到12厘米长的石锤来敲打熔岩石片。这项工作通常就在采石场里进行。打出来的石器半成品非常粗糙。它们的轮廓参差不齐,边缘都是不规则的锯齿。
  第二道工序是在村子里进行的。在那里,有一间专用的野外茅舍。工匠们可以避开风雨,还可以生火驱寒。有时他们一边烤着马铃薯和猎物,一边打制石器。屋里暖暖和和,飘着食物的香味。工匠们互相聊天、唱着山歌。有时也会互相交流制作的技巧。他们通常蹲坐在自己的小腿肚上,右手紧握石锤,左手扶着石器的半成品,进行打制。学者们发现,他们会准备几个不同大小、形状和硬度的石锤,在打制过程中根据需要轮流使用。
  最后一道工序往往是在工匠自家的茅屋旁边进行。他们会非常细心地用一块木头做台面,轻轻从石斧上敲下一些小薄片。最后,一件又长又薄的石斧就被打制出来了。但制作还没有结束。工匠们还要把斧刃放在一块弄湿的细颗粒砂岩上研磨。这种磨石来自一处遥远的河谷,离村子有6个小时的路程。因此工匠们都非常珍惜它。大约在磨制一个钟头之后,斧头上就会出现一个光滑的刃口。这种研磨过的工具在用钝之后可以再磨锋利。这样就延长了石器的使用寿命。所以,学会制作研磨石器被认为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石斧的使用
  
  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人们已经发现给石器装上木柄可以使工具的长度得到延伸,同时根据杠杆原理,这样的石器使用效力更高。朗达的工匠也掌握了这种技术。他们将做好的斧头安装在一把“T”字形的由树枝削制成的木柄上。固定斧头的工作十分考究。在斧头周围会垫上几片削好的木片和刮过的树皮以助于减少震动。然后用藤条将斧头、木片、树皮牢牢地捆为一体。有了这样巧妙的设计,在用斧头砍东西的,就能把阻力分散到具有弹性的木柄和充垫物上去,使斧头不容易折断。
  用这种石斧,朗达的村民们在5到10分钟内就能一个人砍倒一棵像电线杆那么粗的树。他们还用这种石斧砍柴、削制木棍、制作其他木头工具。磨得很锋利的斧刃可以持续使用几个钟头,一旦变钝,很容易重新在磨石上磨利。一把斧头总是被使用到折断或者小到无法再磨为止。
  从前,考古学家们认为用坏的斧子应该被丢在地里,但在朗达村庄,他们发现很多折断的斧子都被拿回了村里。原来,朗达的工匠们对自己制作的斧子是有感情的,在它们折断、损坏之后,他们会感到十分伤心,因此不辞辛苦也要把它们带回家。在村里,斧子还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村民们在节庆时经常互相交换石斧作为礼物。男人们在结婚时会用石斧作为赠与新娘家的礼金。学者们了解到,在货币传入这里之前,一把石斧可以换一头猪。而现在,三把石斧才能换一把金属的斧头。说明石斧还是“跌价”了。
  有趣的是,朗达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不使用其他石器。只有一种石器例外,这就是一种用比较软的石头制作的小而平的刀子。它们呈椭圆形或三角形。村民们用它们来刮干净芋头的皮,然后切碎,用以烹调。他们还用这种刀子砍下芭蕉的叶子,给妇女做裙子。对于其他一些劳动,竹子工具更加管用。考古学家们曾经看到,当地人用削尖的竹片来宰杀猎物。有人认为,对竹子的使用可能是造成这里的石器一直如此简单、没有得到太多进化的原因。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磨制石斧就是来自20000多年前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遗址。这样的工具直到大约10000年前,农业社会兴起之后在考古记录中仍不常见。朗达石斧是这一石器时代传统的最后残余。因此非常珍贵。但没有人知道,这种原始的工具制作技术还能保持多久。一旦金属工具传入了这片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用不了几年,它们就有可能被淘汰,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其他文献
我就是我,像身上穿的T恤、牛仔裤一样活泼,又像脑后的马尾、彩色带一样洒脱。我就是我,爱说、爱笑、爱唱的快乐小女生。  只要谈到感兴趣的话题,我便思绪如泉涌,话匣子很难关上。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难以招架。  人称“木匠”的老爸(木讷)和不苟言笑的老妈由于隐性基因得到彰显,生出一个整日嘻哈的“怪女儿”——我。古人有“女子笑不露齿”之说,我偏不信邪,两颗大门牙如招牌般显露出来。那笑声才叫豪放、热情、惊
古今中外,关于“美人鱼”的传说,难以数清。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那不勒斯海岸,有一座著名的美人鱼铜像,它再现了欧洲有关美人鱼的传说:美人鱼是上身赤裸的长发美女,下身成鱼形,她会唱悦耳的歌儿,使闻声而来的船只樯倾楫摧,并把船员拉进大海。东方的传说主要是表现美人鱼的美貌,聪明能干,能纺会织,并且是一位慈母,人们看到她时,她总是温柔地怀抱着一个恬静的吸乳婴儿。尽管东西方人对“美人鱼”褒贬不一,但她的美却得
大千世界,有很多奇特的动物植物,下面我们就来说几样,看看你都知道多少?    用嘴孵卵的鱼    在尼罗河的水底世界里,生长着一种叫雀鲷的鱼。这种鱼孵卵的方法十分奇特:母鱼是用嘴含着卵孵化小鱼的。每次母雀鲷产卵20-30个,产卵后,就立即把受精的卵含在自己的嘴里,一直到幼鱼出世,这个过程啊,会长达两个星期呢!要知道,在这两个星期里啊,母鱼为了避免把儿女误吞到肚子里,可是要忍饥挨饿的,几乎什么东西都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沐浴在太阳温暖、明亮的光中。每天,当黎明到来的时刻,太阳就和我们准时见面,开始陪伴我们度过一天的时光。可是,我们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很少。到现在为止,世界科学界在对太阳的全面观测和研究领域还留有许多空白。而不久前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夸父”计划,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空白而做出的巧妙构想。  新时代的“夸父”  还记得“夸父追日”的故事吗?为了把太阳的光芒永远留在大地上,巨人夸父不
放暑假啦!李小来、猪米米和小菜球几个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到郊外去野餐。大家来到山清水秀的旅游景区,一路边欣赏美景,边拍照留念,玩得好开心啊。可是,不一会儿,穿着短袖衫和短裤的李小来就叫起来了:"哎哟,有蚊子!"  "我也挨咬啦!"小菜球说着,给大家看自己胳膊上肿起的红疙瘩。这下,只有猪米米还算"幸运"了:"都告诉你们了,野外蚊子多,得穿长袖的衣服、长腿的裤子……""哼,天这么热,再穿那么多,谁受得了
太阳能和风能都是新能源。别看它们带个“新”字,但可不是什么新事物。太阳能和风能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开始改变我们的世界。你不相信吗?好吧,那就和小雪花一起走进新能源的领域,看看太阳能和风能都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吧。  身边的窗户会发电  小雪花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是怎么说的吗?对啦,“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
福建莆田的高妍子问:  为什么猫的眼睛会一日三变?  猫眼的瞳孔在早、中、晚都是不一样的,早晨有点像枣核,中午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则睁得特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猫眼的瞳孔很大,瞳孔括约肌的收缩能力极强,在不同的光线下,括约肌能很好地对瞳孔进行调节,使瞳孔与光线相适应。早晨阳光强度一般,瞳孔就成了枣核状;中午阳光强烈,瞳孔便缩成一条线;晚上光线昏暗,瞳孔放大,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正因为猫眼的瞳
今天晚上没有月亮。  “那就点一盏灯笼吧。”鬼妈妈这么告诉鬼小孩。  一盏灯笼亮了。是一盏梨子白的小灯笼,远看像颗昏暗朦胧的小月亮,在黑漆漆的森林里飘着、亮着。  “提灯笼的好心人,请等一下!我们迷路啦……”  三个忘了在天黑前走出森林的游客,笑着跑过来,接着却发出恐怖的尖叫:“救命啊────有鬼!”  三个迷路的人,一边发抖,一边跌跤,一边乱逃,一下子就不见踪影。  鬼妈妈什么话也不说,温柔的接
Q狗漫画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我们的综合实践课。  我和王光宇结伴同行,像快活的小鸟一样,来到了塔河县第三小学。哇!这里真美呀!一排排树木好似在向我们招手,高大的楼房敞开它的胸怀在欢迎着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在联合器械上快乐地玩耍……不大一会儿,上课铃响了,我们连忙分组站好,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老师终于来了,她把我们领进了综合实践教室。  哇!这间教室好大!摆满了黄蓝相间的桌椅,能同时坐下三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