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鉴图说》与《养正图解》比较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帝鉴图说》和《养正图解》成书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是为启蒙当时年幼的小皇帝和皇子所编写的教材。由于太子和小皇帝年龄尚幼,理解力有限,两书均采取了人物教化类故事汇编的形式,将道理寓于其中,再配以相应插图,图文并茂,发挥了独特作用,并且在编纂体例方面有所创新。两本著作作为皇室启蒙读本,在内容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其在内容选取布局、主要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后世有着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帝鉴图说》《养正图解》 张居正 焦竑 教育
  一、《帝鉴图说》与《养正图解》之概况
  首先,《帝鉴图说》概况《帝鉴图说》成书于明隆庆六年,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亲自编撰,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参与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作为帝王启蒙教育来进行阅读,希望年幼的万历皇帝可以从此书辑录的历朝历代皇帝的行为中受到启发,从小形成正确的治国思想。全书以故事配图的形式出现——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以描述故事情节《帝鉴图说》一共辑录了117则历代帝王的典故,从上古尧舜时期到北宋,横跨四千年。全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选取事例分别以九九八十一和六六三十六为数,《周易》以九为阳,六为阴,以此区分为阳为善、阴为恶。上篇为“圣哲芳规”,选取了历代贤君圣主励精图治、治国安邦的典故81则,下篇“狂愚覆辙”则收录了历代昏君暴主穷奢极欲、倒行逆施的典故36则。典故内容正反对比鲜明,再加之张居正亲自撰写注解,以当代人的视角进行了独特评论,体现了对幼年帝王启蒙教育的重视。其次,《养正图解》概况《养正图解》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由皇子讲官焦竑编纂而成,用于皇长子朱常洛接受侍讲之余阅读。书名源自于《易.蒙》的“蒙以养正”,意为在儿童启蒙时期注重教育方能养成正直行为习惯。书中辑录了可以作为幼年皇子行为准则的60则典故,上自西周文王时期,下至北宋仁宗年间,每则典故配一幅绘制图画,后面附上传记本文,再由焦竑亲笔撰写注解,以便于幼年皇子理解。又因此时的明光宗还未被立为太子,所以取名“养正”作为对其的勉励和期望,命名为《养正图解》。
  二、《帝鉴图说》与《养正图解》之正文内容比较
  首先,体例《帝鉴图说》与《养正图解》在体例的安排上大致相同。首先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是统一四字标题,加上插图配简单引文,插图再现历史场景,文字描述人物故事,最后还附加作者的注解,清晰明了,适合幼童阅读。在全书整体的编排上,各个典故之间按时间顺序编排,从古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两书中的版画插图制作精良,起到了解释文字内容的作用。相较之下《帝鉴图说》体系更加完备。从一定意义上说,《帝鉴图说》的问世标志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启蒙教育教材的发展和成熟。其次,中心主旨。《帝鉴图说》和《养正图解》同为幼年皇子皇帝的启蒙读物,其中一定都体现了编纂者对幼年皇子皇帝成为一名品德高尚、治政有方的君主的期盼,因此在故事内容的选取上大体上也相似,集中于教导幼帝如何治政、如何修身上,笔者在对两书内容进行对比总结的基础上,分为亲贤远佞、兼听纳谏、仁爱百姓三点。两书都将任用贤臣、诛绝奸佞作为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占据了全书的较多篇章《帝鉴图说》的上篇“圣哲芳规”中,有任贤图治、梦赍良弼等17则典故记录了历代帝王知人善任、礼待贤才;不用利口、遣辛谢相等3则典故记载了帝王远离奸佞,不被巧言令色迷惑。下篇“狂愚覆辙”中嬖佞戮贤、宠幸伶人等4篇中记载了帝王因为宠信奸臣,导致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国力衰竭《养正图解》中讬相献规、得贤弭盗、式间礼士等15则典故记录了古代帝王亲贤远佞的事例,占全书篇幅的近四分之一。且将“任贤图治”放在了《帝鉴图说》一书的首篇,可见两书作者都重视君王如何用人,认为君王之道,有贤臣辅佐极为重要,善于用人;启用真正的有识之士,远离巧言令色、阿谀奉承之人是成为有作为的君王的关键之一。两书思想观念的共同点之二,是都主张兼听纳谏《帝鉴图说》中的谏鼓谤木、揭器求言等11则典故,《养正图解》中的泣思直臣、引矢喻政等4则典故,都描述了帝王广开言路,“夜引儒臣,分番直宿”,面对臣子的直言进谏非但不生气,反而虚心接受甚至给予奖励《帝鉴图说》中有受言书屏、后苑观麦、轸念流民等14则典故,《养正图解》中有振贷贫民、善言格天等5则典故,记载了历代帝王中心系百姓,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爱民恤民,心系部下,惠济民众。相反,也有对百姓横征暴敛的帝王,往往会失去民心,终以狼狈结束。除此之外,两书中都体现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如《帝鉴图说》桑林祷雨、德灭祥桑、轸念流民和《养正图解》善言格天、散遣宫人等典故,记录了君主要施德政于百姓,才能够避免天降灾难,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敬天保民的思想。第三,思想观。《帝鉴图说》与《养正图解》有许多相似之处,除上文中提到的两书作为帝王启蒙教材所应该具备的治国理念培养的特点外,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也有相同之处,如都强调修身养性《帝鉴图说》的上篇“圣哲芳规”中,有梦裘示俭、留衲戒奢、焚锦销金等27则记载了历代帝王修身养性的事例,其中包括了节制私欲、戒骄戒躁、远离女色、戒奢节俭、勤政好学、励精图强、敦伦重义等内容。下篇“狂愚覆辙”中,游畋失位、脯林酒池等17则典故讲述了历代昏君暴主沉迷女色、奢侈无度、怠惰政务,因而治国无方,国家衰败或者灭亡《养正图解》中,有伤指自悲、运甓习劳等16则故事记录了历代的皇帝和贤者严于修身律己、忠孝友爱、发奋图强、居安思危等具有启示意义的事例。由此可见,帝王的修身至关重要,自身的失德,放纵私欲就会导致朝纲败坏、奸臣当道等问题,损耗了国力,置百姓与水深火热;只有品格健全端正,时常自省,才能够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但是因为编纂者身份以及编纂背景等差异,使二者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存在不少差异,主要体现在各自内容的选取上。例如,《帝鉴图说》下篇“狂愚覆辙”中选取了脯林酒池、妲己害政等7则典故,内容为皇帝因宠信后宫,沉迷于女色而荒废朝政。张居正选取此几则故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历史上确有不少因沉迷美色误国的君王,更是想要劝诫年幼的万历皇帝不要重蹈覆辙。再如,《帝鉴图说》下篇“狂愚覆辙”中有舍身佛寺和上清道会两则事例,舍身佛寺讲述了南朝梁武帝痴迷佛教怠惰政务,上清道会讲述了宋徽宗宠信道教失去君王的体统;选取这两则故事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为数不少的皇帝都笃信道教。基于这种背景,张居正想要从幼年时便教导皇帝,不要过分崇尚宗教。《养正图解》中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如特别强调要尊重老师,下车问疾、遣使质疑两则典故记录了汉显宗纡尊降贵、亲近老师、尊师重道,这也和焦竑自身经历有关。焦竑学识渊博,涉猎甚广,师承众多,有兄长焦瑞、耿定向、史惺堂、沈启原、罗汝芳等,从中学到不同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是焦竑作为一名学者想要教导皇子的。
  此外,《帝鉴图说》和《养正图解》在学习方面的观念主张各有其侧重点《帝鉴图说》侧重于尊孔重儒,勤奋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在经典中找寻治世安邦的经验与教训,其中过鲁祀圣、诏儒讲经、夜分讲经、弘文开馆4则典故都表述了以上意思。从历史观上来看,其更注重于以古鉴今,强调要从历史中吸收经验教训,作为现今行事的准则。《养正图解》贝0通过条陈故事、嘉奖勤学、师事名贤、教子读书、常读论语等典故,告诫皇子既要读文辞经典,也要通晓现行的法律政令;要通晓社会事务,与时俱进,不要盲目肯定古代,否定当代;要学以致用《养正图解》更加强调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加以运用,在历史观上更加强调变通,体现了通达的态度。这和焦竑自身的思想主张有关;焦竑深受几位老师和挚友李贽的影响,主张实学实政、经世致用,这也是与张居正所不同之处。
  三、结语
  《帝鉴图说》和《养正图解》作为古代皇帝接班人培养的启蒙教材,为幼年明神宗和明光宗熟悉儒家基本教义、殷鉴历史和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礎,成为历朝历代国家统治伦理教育的经典,同时也是明清两代宫廷教育的重要教材。但是,在两书一些典故中仍然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封建愚昧腐朽的思想,如过分迷信、封建愚孝等。但瑕不掩瑜,两书编纂者都以史为鉴,善恶并陈,继承了中国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实际,其中蕴含许多理论和方法,虽为帝王读书而编写,但内容精当,至今仍有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推 介 语  为了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在今天剧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阳明剧社(阳明文化研究社),并以此为平台带动了全校大学生开展王阳明研究与阳明文化传播实践。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的同学在开展王阳明诗歌研究、王阳明传记研究和王阳明题材小说研究的论文四篇。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 要: 王阳明诗歌对“心即理”的阐述可分
摘要: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的斯蒂芬·金,其文学作品因被屡次改编为当代经典恐怖片而为观众所熟知。别于它作,最新上映的同名电影《杰罗德游戏》利用太阳原型意象衍生出日食这一隐喻,浓墨重彩地宣扬了女性生命情感意识。斯蒂芬·金将男“阳”女“阴”暗含的男尊女卑这一传统隐喻进行了大胆反置,重构为男“阴”女“阳”,一定程度上不仅颠覆了男权话语下男“阳”女“阴”诸类约定俗成的传统形塑与常规意指,同时也
摘 要:《长歌》于1949年1月创刊于成都,共八期,至今未有人研究。其时间的特殊性,即在抗战结束之后,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时,虽然大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作为西南的成都却还在等待解放之中,因此许多报刊必将受其影响,而《长歌》却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念,做自己的文学观点。本文拟将《长歌》杂志作一个整体系统的分析,将研究对象置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将用从大到小的方法进行研究,探寻《长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
摘 要:“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表现手法,历来广受诗歌评论者的关注,严羽《沧浪诗话》首次将其与“趣”结合,提出“兴趣”的理论,并以此来论盛唐诗歌。盛唐诗“吟咏情性”的内容、“无迹可求”的技巧,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是对严羽“兴趣”说最好的体现。  关键词:兴趣说 盛唐诗 《沧浪诗话》 严羽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而盛唐诗,更是顶峰上的顶峰。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
总有一种情怀,让你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总有一种情绪,让你心底掀起波澜;总有一种触动,让你生出慨叹和感悟……这种情怀、情绪、触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动”。是啊,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感动我们的人与事,品读这三篇美文,你或许也会回忆起成长中的那些感人往事。     一件小事  铁凝   十五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做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
学界对“文学性”的探究由来已久。虽然对什么是“文学性”,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但有一点却获得了公认,那就是“文学性”并非是小说和散文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文学性”。基于这样的前提,郭欢欢的论文《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的纪实性和文学性》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品,《切爾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是如何实现纪实
摘要:湖北诗人李强的《回到从前》组诗作为一首带有浓郁自传性的作品,诗人以贴近生活的日常化写作,描写了乡村生活的细节,将诗人儿时的纯真、感激乡土的恩情、今昔对比的思考作为诗歌的美学意义来开掘。通过选取诸多带有乡土气息的诗歌意象,诗人表现出了个人非常鲜明的乡土意识,这种乡土性还体现在他积极倡导和践行一种生态意识。在《回到从前》中,诗人反复地表达了令他难以忘怀的儿时回忆,并将“感恩”作为诗歌当中最为突出
摘 要: 马金莲《低处的父亲》以沉痛的口吻叙述了宁夏农民家庭寻找弱智父亲的故事。小说通过述说马有世和田桂花的苦难经历,去反思苦难背后所呈现的美好人性的丢失、城乡发展进程中人情的冷漠、农村传统道德的毁灭。而在马有世的乐观精神和乡村淳朴的感情中,马金莲找到了可以慰藉人心灵的场所,从而在不幸中体悟到了人生的幸福,忘却了苦难带给人们的伤痛,在祸患中超越了苦难。  关键词: 马金莲 《低处的父亲》 超越苦难
摘 要:艾青的《火把》主要描写了唐尼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在火把游行夜爱情与思想的变化。她和克明之间的感情之所以未能善始善终,与二人之间的误会、身份和时代要求有关。艾青既从审美的角度描绘了他们爱情的波折,也从功利的角度审视了他们的爱情。  关键词:审美 功利 艾青 《火把》 爱情  《火把》是艾青离开桂林后在湖南新安等待去重庆的日子里写的,时间是1940年5月1日至4日,千行长诗一气呵成。这首诗的
摘 要:目前对《范爱农》形象的研究,大多将范爱农视为一位郁愤孤傲、不与世俗合流的知识分子,而忽视了其性格中热心革命、积极战斗的一面。笔者则从范爱农对斗争的冷与热,前后两种态度的转变来分析这一形象,以期对此形象的解读有新的补充。  关键词:鲁迅 《范爱农》 形象解读  《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写人的佳作之一,1926年11月18日在厦门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12月25日《莽原》第一卷第二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