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信用思想

来源 :会计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xiao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信用,不仅将其列为“五常”之一,而且将其作为立身之本。这方面的格言、故事很多,不胜枚举。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提出施政之要,就是足食、足兵、民信,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保留一项,那就是“民信”,因为民无信不立。可见,信的极端重要性,孔子将其看得比食、比兵更重要。
   在古人造字时,“信”字从“人”从“言”,就是说话算数。大略说来,可以包括政治上的信、经济上的信、日常生活上的信等多个方面。本文所探讨的欠债还钱问题,就是经济上的“信”问题。而经济上的“信”问题,正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古代的两个典型故事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在北宋李昉编辑的著名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有一个马偿债的故事。无独有偶,在清初蒲松龄的著名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一个蹇(即驴)偿债的故事。讲的都是讲究信用、欠债还钱之事。生不能偿还,死后做驴做马也要偿还。我们不相信生死轮回,不可能这样偿还,但还债是理所当然的。针对当今社会的信用缺失、赖账不还等现象,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教材。
  
  一、故事基本情节
  
  马偿债之事,见于太平广记的《吴宗嗣》,其大意是:
  军使吴宗嗣,曾有某府吏向其借钱二十万,按月计算利息。期限一年。但到期后,该府吏不愿意偿还。吴求索不可得,很生气,把他召来责怪说:我前世欠你的钱,现在已经还了。你欠我的钱,应当做驴马来还我。接着将借据烧毁,欠在那里。又过了一年,宗嗣独坐厅里办公事,忽见府吏穿着白衣而至,说,某来还债!宗嗣回答说,已经将借据烧毁,为什么还来还?吏不回答,径自入马厩中。一会儿厩人报告说马生白驹。吴宗嗣到吏舍打听府吏的下落,得到的答复是:(去厅的)次日已死了。(奇怪的是)等到马驹长大卖掉,和府吏所欠之钱恰好相等。
  驴偿债之事,见于聊斋志异的《蹇偿债》,故事情节与此十分相似,其大意是:
  李公名著明,慷慨好施。其乡人王卓,在李公家为佣而居。该人少时游玩懒惰,不能操持农务,所以家庭多次出现贫困。然而他小有技能,常为役务,每次李公都给他丰厚的报酬。有时无米下锅,向李公悲哀地乞讨,公总是以几升或几斗赠与。一日王卓对李公说:“小人每日接受丰厚的抚恤,以致三四口人侥幸没有饿死,但如此下去如何能够长久?乞求主人借我绿豆一石作为资本。”李公聽后,欣然借给他。王卓运回后,过了一年多,丝毫也没有偿还。当问及原因时,才知道拟做资本的绿豆已经荡然无存。李公可怜其贫穷,也就将此债务放在一边不予索取。
  后三年多,李公在外忽然梦见王卓前来说:“小人欠主人豆钱,现在请求偿还。”李公安慰他说:“如果要你偿还,那么平日所负欠的,哪能够计算其数?”卓愀然曰:“确实。凡是人少有所为而接受别人的千金报酬,还可以不报。但如果无故受人资助,升斗都不容含糊,必须归还,何况这么多啊!”说完就走。公更加疑惑。过一会儿家人报告说:“夜里牝驴生产一个小驹,并且长得很大。”公忽然明白,说:“莫非这个驴驹就是王卓吗?”过数日回家,见到驴驹,戏呼王卓,驴驹奔跑而来,好像与公相识。从此就以王卓为名。后李公乘驹到青州,有人看到驴驹很喜欢,提出以高价买它,价格未及确定。正值公有家务,急不可待,就回家了。又过了一年,驴驹与雄马同槽,被咬折胫骨,无法治疗。有一给牛治病的兽医到了李公家,见到驴驹,就对公说:“请将驴驹让我带回吧,我朝夕疗养,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万一能够治愈,得钱与您平分。”公答应了兽医的要求。后数月,牛医将驴治愈卖而得钱一千八百,就将一半献给李公。公接钱后如梦初醒,因其数正好与豆价相符。
  
  二、故事对今天的借鉴
  
  这两个故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其共性是都涉及借债和偿债,借债都是拟作资本。区别只在于借债形式不同。前者府吏向吴宗嗣借的是钱(二十万),后者王卓向李著明借的是物(绿豆一石)。
  
  (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我们不相信生死轮回,也不主张死后做驴做马偿还,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冤各有头,债各有主。见死不救非君子,欠债不还是小人。父债子还。古有明训,这些格言、谚语,都在强调还债的必要性,不还债的耻辱。
  作为资本的负债更应偿还,更应如期归还。因为作为资本的目的是生利发财,这有别于毫无偿还能力的生活举债。用人家的钱经营赚了钱,却不想还人家钱,或不想按时还人家钱,于情于理都是无法解释的,是根本说不通的。即使是经营失败,也不能作为不还债的托词。
  然而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我国信用缺失,不少企业欠账严重,到期不给,赖账不还,“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以至社会上流传着一句笑话:“站着借钱,跪着讨债”。究其原因是在其思想深处,潜藏着赖账有理的思想。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发展,人们还有什么信用可言。谁还敢贷钱,谁还敢赊账?
  其实,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中,皆有明确的规定,严厉的处罚。
  在我国第一部法典——《法经》的杂法·负债违契,对负债违契不还,有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这就是说,不仅要偿还,还要受刑罚。
  古罗马法第三表《执行》中规定: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申请执行;如仍不清偿,又无人为之担保,则债权人可将其押至家中拘留,拴以皮带或脚镣。债权人可拘禁60天。期间内,双方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应连续在3个集市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宣布判定的金额。如最后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可以将债务人卖出国外或杀死。
  《拿破伦法典》的各章中也有许多债务清偿的规定,最后还专设一章:对于债务人不动产的强制执行及债权人间受分配的顺位。
  在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务人同意或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有能力偿还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
  我国《继承法》第三十三条还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遗赠不得妨碍清偿遗赠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
  这既说明我国现行法律与古代法律和外国法律一脉相承,也说明偿债的责任是无限的。即使暂时无力偿还,也无非是延期偿还或分期偿还而已;即使本人不能偿还,则其继承财产的继承人也要偿还。
  如果这样认识问题,则小说中的马偿债与驴偿债就谈不上是过分之举了。
  
  (二)看清对象,提供信用
  这两个事例,尽管在偿债时间上遇到障碍,但最后都得以清偿。欠债的两个人,生前未能偿还,死后做马做驴也要偿还,说明这两个人还是讲信用的。品行是没有问题的。按照西方提出的提供信用的五C(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环境——conllateral)原则,品德是第一位的,但仅有品德条件,还是不够的。对于品德不好的提供信用,如果不讲信用怎么办?对于其它条件不够而提供信用的,不能偿还怎么办?
  这就必须看清对象,不仅要看一个人的本质,而且要看其他的若干方面,这样才能避免损失。上述两个债权人未能及时收回债权,其实对对象的选择还存在问题。现在我国已经对赖账者采取法律手段进行处理,这对于提高社会信用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三)复利计息,理所当然
  如前所述,这两个故事的借债,都是拟作资本,前者借钱二十万,不是个小数目,不应是生活所需,说明是作为资本,否则不应举借这么多,同时恐怕也无力承受如此沉重的利息负担。后者借绿豆一石,书中明确交待就是作为资本。
  既然作为资本,就属于投资,就应该复利计息。而期限是一年,按月计息本身,说明是复利计息。据专家考证,早在巴比伦时代,复利就为人们所认识。报酬率的使用,也为时很久。复利表最初为简 特兰彻特(里昂,1558年),之后为西蒙 斯蒂芬(安特卫普,1582年)所发表。在西方就出现了复利表。其实复利计息的思想,应该与生物繁殖规律有关。在中国,复利思想可以从《列子-愚公移山》中初见端倪。愚公有一段话,可以很好地为复利计息作注解: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如果借钱作资本是为了投资,则投资生利规律就是利滚利。既然生利是利滚利,则《聊斋志异 蹇偿债》中的复利计息,就是理所当然。按复利计算的本利和偿还债务,就是理所当然。
  如果聊斋志异中复利计息的推断成立,则我国复利计息的实践至少已经300余年。今天复利计息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长期债券的计息,在我国还采取单利办法,与国际惯例不协调。而住房贷款却采取复利,又与长期筹资的计息方式不对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为时不远。
  
  (四)济困扶危,重义轻利
   上述两个故事中,在债务人无法偿还的情况下,一个焚券,一个不予索取,其实都是放弃了债权。
  在古代,就有自动放弃债权的事例,如战国时期的冯锾为孟尝君讨债,焚烧其券,就是放弃了债权。但这是为孟尝君捞取政治资本,为其“三窟”作准备。
  而吴宗嗣借钱给府吏,李公借资本给王卓,都是济困扶危的表现,而放弃债权的本身,都属于重义轻利。两位债权人,都没有强催硬索,更没有象杨白劳那样被逼债。这与目前某些捐赠的义举有异曲同工之效。
其他文献
说到人情,相信不少党员干部乃至普通老百姓都深有体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浙江省某县级市一名干部告诉我,去年他孩子按规定可就读机关幼儿园,报名时却被告知招生规则调整,无法就读,只好作罢。后经了解,不属于招生范围的对象通
一个文化底蕴并不厚实的老工业区,文化国有资产却从1998年的897万元跃升至2005年的9300万元。南岸区的奥妙在于实现了——    “一只鸡”和“一条路”引出文化大生意    南岸区文广局成立于1998年,由原区文化局、广电局合并而成。成立之初,区文广局全年文化活动专项补助经费仅有5.2万元。在一无文化资源、二无资金、三无活动场地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文化实力?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区文广局一班人的脑
写完“我的官埔油纸扇”几个字,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你们是不会知道我有多想他们。真的,世界上有一种悲剧,就是当人们慢慢学会爱的时候,发现那些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着的人永远只能活在记忆里。所以,如今的我不愿意失去任何一个爱我的人。  我想他们——我的爷爷奶奶,非常非常地想,于是脑海里就响起奶奶喊爷爷的声音,尖细而辽远,回荡在村里的石子路上。一会儿,在村口小道上,爷爷瘦瘦的身形就会出现,我就冲过去抱住他的腿
先从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开始:包法利夫人也是AI吗?  不少谈文学创作的书里,都讲述过福楼拜为“包法利夫人之死”而痛哭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纯属虚构,在其创造者心中却占据了真实的“位格”。有些时候,人物甚至会违反创造者的意志,自行其是,倒逼创造者修改预先的构思——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乏其例。那些如包法利夫人一般让一代代读者念念不忘的人物,有时显得比现实中的人更加真实。艾柯就曾在某次对话中提到:“据伦敦
在大雾里迷失了方向并没有让我太过焦虑,毕竟这是每天下班回家的路。十几年来几乎每日往返,或许用脚步便能丈量出距离远近,眼睛已经纯属多余。浓稠的大雾像是由地底升入路面,在稀薄的空气中氤氲开来,漫布天际。雾中带着水汽,把我的睫毛微微打湿。裹挟着湿气的寒冷,比不上北方的干冷来得强烈、痛快,毕竟还远不到零度以下,却又有着一种黏糊糊的暧昧,让人无端地想到一些无足轻重的悲欢离合。周围的景物在白色的反衬下,全都显
我觉得福建是叙事资源丰富的地方,但这资源却每每被误用,比如写成了“乡土小说”。当然并非只是福建。“乡土”就是写农村,那山那水那人那狗,家长里短男女糙事。在大多中国人观念中,福建大概就是农村,就好像在大多数外国人眼里,写农村才是写中国。当然,知道福建至少福州和厦门不是农村的人还是有的,厦门还是摩登城市,但城市归城市,仍是市井之地。这使得我的写作刻意回避福建这个背景。最初看永和小说,直接用了福州地名,
回眸此生,最单纯最快乐的日子,当属在《福建文学》当编辑的那8年,因为,我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读散文、编散文、写散文。或者,换句话说,白天,我用红墨水点染别人的嫁衣;夜晚,我以蓝墨水倾吐自己的心泉。  况且,我还有幸得到身边两位名师的指导。他俩,就是后来双双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的郭风先生与何为先生。  郭风教我当编辑  1978年春天,我从闽南下放地南靖调进《福建文艺》编辑部。其时,
母亲告诉我,它是蝴蝶斑  当时我七岁,开始对它憧憬  蝴蝶斑,蝴蝶斑,蝴蝶一样  停留在我手臂上,褐色的小精灵  靠近一朵花时,仿佛看见它轻微抖动  它也为这草木的芬芳,想要挥舞翅膀  像某种神秘的隐喻,只身栖息这一处  灰褐色的轮廓,在注视的目光里生辉  暗夜里我看顾着它,相信蛰伏的命运  多年过去,它依然保有最初的安静  两片羽翼饱满,收拢如一面圆镜  我在阳光下看向它,总能看见一束光  闪烁
陈宜珺一个人过日子。她女儿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关切地询问,妈你最近好吗?她心里激动,紧握着电话的手微微颤抖,感觉女儿的声音很温馨,离得很远且又很近。她迟疑着,说妈很好,你们好吗?女儿理解母亲的心境,从电话须臾的停顿里,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犹豫,就说我们很好,接着安慰地说,妈在新的地方居住,都会有适应的过程,熟悉环境后就会好起来,我有空会打电话也会来看你的。她脸上泛起笑容,像从心底里溢出来似的,眼前浮现起
这是一次螺蛳壳里做道场,向内的写作。创作与阅读,都需要耐心。写得很苦,我觉得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挖掘人性的洞穴,写在死亡与生命的撞击中产生的灿烂星河。  可以说,像《老人与海》这种写生命尊严的小说,一直在内心深处影响着我。当我们人到中年,经历了不少浮沉,看惯了荣辱,最后我们靠着什么,支撐我们饶有趣味地活下去?而生命终将离去,又留下什么意义?这样的思考与探讨,至少在潜意识中不断地发生。生命不仅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