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6例不同激素类型垂体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不同激素类型垂体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

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1997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患者2276例,其中生长激素(GH)腺瘤181例、泌乳激素(PRL)腺瘤391例、泌乳生长激素(GH/PRL)腺瘤75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68例、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32例、促性腺激素(FSH/LH)腺瘤493例、零细胞(NULL)腺瘤866例、多激素腺瘤170例,回顾性分析不同激素类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ki-67指数、卒中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本组患者压迫症状发生率为79.5%,包括头痛头晕、视力视野改变以及多饮多尿等,多发于NULL、FSH/LH、TSH、ACTH腺瘤。内分泌症状发生率为26.8%,包括肢端肥大、闭经泌乳、库欣综合征等,其中GH、PRL腺瘤患者多伴有内分泌症状;不同激素类型垂体腺瘤中,PRL腺瘤和GH/PRL腺瘤患者ki-67指数较高。PRL、ACTH及NULL腺瘤患者中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率较高。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ki-67指数(2.4±2.2vs2.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卒中发生率(9.4% vs 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激素类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理分型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增殖、卒中特性并无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就甲下黑素瘤(SM)7例进行了临床、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5例为指甲,2例为趾甲,5例为拇指(趾)甲(左3,右2).4例先于甲板出现纵行黑线,黑线出现平均年龄47.6岁,从黑线至SM形成平均为7.3年,为了预防SM应早期切除黑线.瘤细胞以大上皮样细胞为多,3/7例呈多形细胞混合存在,有的瘤细胞呈印戒状,有的呈镜影状.对1例截指纵切和横切,肉眼和光镜观察证明SM始发于甲根部甲母的黑素细胞.电镜观察
期刊
例1.女,50岁.患者有SLE病史23年,每天服地塞米松2-3片维持治疗,病情尚稳定.
期刊

我科自1982年以来开设斑秃专病门诊,用小剂量强的松治疗斑秃,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白细胞介素Ⅱ(IL-2)活性和淋巴母细胞转化刺激指数(SI)的测定,现分析如下.

期刊

1986年夏季,我们对某舰艇部队普查2177人,股癣发病率为23.11%,对这些患者我们应用新研制的防癣裤,采用双盲法观察其预防股癣复发的效果,结果表明其第一个月后的有效率为93.98%,第2个月后的有效率为78.84%,效果甚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

期刊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度高的肿瘤,其结构复杂,很容易与皮肤的其它肿瘤相混淆.我们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未染色的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0例皮肤原发性恶性黑素瘤中的9例,2例转移性恶性黑素瘤中的1例呈现出黄绿色荧光.痣细胞15例中2例也是阳性,其余对照组中的良、恶性肿瘤细胞全部阴性.这种荧光具有特征性,呈黄绿色容易识别,可以做为一种实用的鉴别诊断技术.
目的探讨联合服用色氨酸对氟西汀治疗抑郁模型大鼠抑郁、焦虑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色氨酸组、氟西汀组和色氨酸+氟西汀组,各15只。对照组大鼠给予9 g/L氯化钠注射液灌胃(5 mL/kg),色氨酸组给予50 mg/kg色氨酸,氟西汀组给予10 mg/kg氟西汀,色氨酸+氟西汀组同时给予大鼠50 mg/kg色氨酸和10 mg/kg氟西汀灌胃。4组大鼠均给予
目的探讨缺氧对脑动静脉畸形(BAVM)猪模型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中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VSMC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稳定的BAVM实验用猪模型,分离脑底微血管网(RM)的VSMC后行原代培养。取鉴定成功的VSMC及源自正常实验用猪的VSMC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正常实验用猪VSMC,21%O2环境培养;B组:BAVM模型猪VSMC,21%O2环境培养;C组:正常
目的探讨情绪对健康老年人记忆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内科体检患者,建立情绪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方法,测试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8名健康老年人、48名健康中年人和48名健康青年人的情绪记忆。结果老年组情绪图片效价和唤醒度评分与青年组、中年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组[正性(66.77±9.59)%、中性(60.65±9.31)%、负性(74.77±12.40)%]和
目的观察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联合阻滞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联合阻滞治疗手、足多汗症23例,穿刺点为T3~4、L2~3椎间隙,分别抵达T4肋骨小头上方、L3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前方,胸、腰交感神经旁分别注入含造影剂碘海醇的10 g/L利多卡因2 mL、3 mL,CT扫描胸、腰段所注药液分别分布在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