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耀州窑的青花瓷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3496828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耀州窑以烧造上乘青瓷闻名于世,从晚唐经五代、北宋至金代前期,所烧的青瓷一直享誉天下。金代后期以降,青瓷日渐衰落,其中心窑场也从创烧以来的黄堡镇,东移到陈炉镇。
  耀州窑的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后期。金末元初的产品仍以耀州窑传统青瓷为主。但在耀州青瓷日渐衰落的形势之下,这个新建的窑场已无回天之力。到明清时只得改烧具有大众市场的黑、白、酱釉瓷和为民众所喜爱的白地黑花瓷。烧瓷品种的这一改变,挽救了耀州窑的衰落,为该窑后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陈炉耀州窑明代的白地黑花瓷和清代的白釉赭彩瓷(当地俗称“铁绣花”瓷器),因其烧造品种符合了明清时期我国彩绘瓷大发展的方向,受到民众的喜爱,在陕、甘、宁、晋等多省广有市场,使陈炉耀州窑得以发展为西北地区最大规模的瓷窑。同时,也为晚清引进青花瓷的烧制奠定了彩绘装饰工艺的基础。陈炉耀州窑的青花瓷,就是在此基础上引进和发展起来的。
  
  一、陈炉耀州窑青花瓷的始烧年代
  
  关于陈炉耀州窑引进青花瓷的时间,目前有两处资料可供我们参考:一处资料是耀州窑博物馆藏有一件香黄地青花赭彩四系樽(图1)。在该樽的白地开光内用钴料绘有青花牡丹和荷花,并用青花以楹联的形式书写“富贵有余”“吉庆有余”文字和“西京铜川炉山造,光绪三年春月造”纪年款。以此樽的青花纪年款为根据,陈炉引进青花瓷的时间,应不晚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这是目前我们所见标有纪年款最早的一件陈炉耀州窑青花瓷,但不是单一的青花,而是以该窑清代传统的香黄釉为地,在彩绘纹样装饰中,除采用了青花外,还加绘有赭彩。所以,它与纯粹的青花还有区别。同时,因署有“西京铜川炉山造”的地名,对其烧造年代也存有不同看法。
  另一处资料为民国版《同官县志》。据该志《工商志·河东坡》条款下记载:“在县东门外里许,清光绪十四年,知县徐锡城试制未成;二十五年,知县黄肇宏又试亦未成。二十七年,邑大饥,江西潘表携款来邑赈济,相度地势,集股开办,改进清瓷(即细瓷——原注)窑,泥土去诸县南三十里之硙子山。二十八年(1902年)派邑人赵志清赴景德镇考察,雇工匠十余名返,初试于西安西岳庙内,有成效。三十一年,遂移县制作。出品虽稍逊于景瓷,但每窑均有出色之品数种,因配食具数桌,进呈清太后,大得优奖。经五六寒暑,成效颇著。嗣潘疾卒,各股东有回籍者,移居者,家落无资力者,款绌不继,遂停。今旧址犹存”。此段文字记述的是清末同官县城河东坡窑烧制青花瓷的过程。该窑距陈炉窑约10多公里,光绪二十八年不仅派人到景德镇去考察,而且还由景德镇雇来十余名工匠,是一次直接由景德镇全面引进青花瓷生产工艺的举措。而且产品质量较好,仅“稍逊于景瓷”,还“配食具数桌,进呈清太后”,竟能受到对器物相当挑剔的慈禧太后的“大得优奖”,表明了光绪年间,同官地区不仅引进了青花瓷的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已相当不错。河东坡窑的青花瓷,对十多公里外的陈炉窑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说,上述“光绪三年”款的陈炉青花瓷还不算纯粹的青花瓷,那么到光绪晚期陈炉就应能够生产出质量较好的青花瓷了。
  此外,铜川陈炉陶瓷总厂收藏有一件高1米左右的青花诗文花卉大罐(图2),以青花书写有“民国元年”纪年款,应为一件可靠的陈炉窑纪年青花器。
  
  二、陈炉耀州窑青花瓷的原料和制作工艺
  
  陈炉耀州窑青花瓷,当地又名“白底蓝花”或“蓝花瓷”。据民国《同官县志·工商志·陈炉镇瓷》记载:“其制作之经过,先于暇时凿入山腹,取陶土(即坩子土)。曝于旷野使风化;移入圆池,引水浸之,架木耙耙之,渐成泥汁;泻人方地(池),蛰淀为泥,负运至陶场应用。作器者日‘作头’,将泥揉搓成块,置石轮上,相其出入(即视器之大小)”,以手造成器,晒干为坯,装入冶炉,以炭火烧之,即成。……白器则坯上加白土日硷,覆硷后则坯白,又取奥陶纪石灰岩中一种青灰色页岩,和水碾为细汁,加坯上,曰‘白药’;复用石蓝涂以花纹,烧成则为白底蓝花”。此白底蓝花,也就是陈炉烧造的青花瓷。《同官县志》的上述记载,简洁明了,精确再现了陈炉青花的整个生产工艺,对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陈炉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在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作为原料,在瓷器的坯胎上直接绘出纹样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此种青花瓷肇始于唐代的巩义窑,由元代景德镇制作成熟,明清以降大量生产,成为瓷器产品的主流。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使用钴蓝彩料绘出的纹饰被封闭在透明釉下,在高温烧制中不会变黑,也不会烧飞。烧成的产品,胎精釉润,青花呈色很好。
  
  
  
  而陈炉的青花瓷与此工艺有别。笔者自2002年以来,对陈炉窑场进行了多年的考古调查和试掘。通过对大批晚清、民国时期陈炉青花瓷的观察,又走访了一些民国与当代的制瓷老艺人,得知陈炉青花仅有很少部分是釉下彩,而绝大部分不是釉下彩。其青花绘制和施釉与景德镇有所不同。它的制作不是在坯体上直接绘出钴蓝纹饰后再施透明釉烧成,而是在坯上覆护胎硷(即化妆土)以增加坯胎的白度和细度;覆硷后即刻施加透明釉;施釉后再用掺加了透明釉(当地俗称“老药”)的氧化钴材料在釉上绘制纹样,最后入窑高温烧成。陈炉窑的这种青花,从制作程序上讲,是先施釉后绘彩,似为釉上彩,但因绘制所用钴料中已掺和有透明釉,实则应是釉中彩。其优点是简化了工序,且其所绘纹样在烧造前可以观察到,可做到心中有数。不足之处是青花纹样不在釉下而在釉中。高温烧造时上一器的青花纹样,往往有少量飞向旁边的另一碗盘的内壁上,在后一件碗盘内经常可见到一种浅淡的青花图影,若明若暗,若有若无,别具特色。这种青花工艺从晚清至今,一直在陈炉沿用。它的出现表明,陈炉青花虽自景德镇引进,但这里的匠师在生产制作中并不拘泥于常规,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依据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发挥和变通。
  
  三、陈炉耀州窑青花瓷的釉彩品种
  
  从目前所见出土和传世的陈炉青花瓷看,除当地所称“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外,还有香黄地青花赭彩、香黄地青花、青花赭彩、青花红绿彩等多个品种。
  白地蓝花,是陈炉窑引进的最为典型的青花瓷(图3),从晚清至今一直生产。由于工艺相对简便,青花纹样清新悦目,受到民众的喜爱,所以是陈炉青花瓷的主流。晚清至民初的产品,因引进的是由景德镇来的钻料,青花色泽较为纯正深沉。民国前期的产品,钴蓝中添加了其他矿物颜料,青花色泽较暗,而且青蓝中显有暗绿的色调。民国后期,用了从上海购入的进口钴料,青花色泽变得明亮。此种陈炉青花产品,在解放初年尚可见到。新中国成立,当地瓷业合作社和陈炉陶瓷厂建立后, 购入的是由陕西岐山县蔡家坡来的工业钴料,青花产品色泽浓艳,蓝中带有紫色。
  香黄地青花赭彩(图4),多见于晚清、民国早期。香黄釉也称“香色釉”,是清代由耀州窑褐黄青釉中衍生出的一个新品种。色调沉静、温润,陈炉窑多用来制作供器。除香黄釉素瓷外,还流行香黄釉赭花。自青花瓷被引进后,陈炉工匠把香黄釉赭花和青花结合起来,创新出香黄地青花赭彩瓷。这种工艺制作相当复杂,必须经过两次绘彩、两次施釉、一次贴花的步骤才能完成,先是在施有化妆土的器坯上绘出赭花纹样,随后对全器加施透明白釉,在白釉上设计出青花的位置和形状,且按青花纹饰的形状剪纸,贴在预留的青花位置上,再将全器加施香黄釉,施釉结束后撕去预留青花位置的纸,最后用掺有透明釉的氧化钴彩料绘出青花纹样,入窑烧成。陈炉窑的此种香黄地青花赭彩瓷器,融合了赭彩花纹的深沉、香黄釉色调的温润、白釉的明亮、青花的青翠明快,再加上器物造型的雄浑大气,给人一种浓烈的地域色彩的视觉冲击和民俗艺术美的享受。这种青花瓷是陈炉耀州窑匠师的一种创造,也是近现代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香黄地青花(图5),是由香黄地青花赭彩瓷演变出的品种,仅将其釉下赭彩省去而成,多见于民国早期。由于去掉了赭彩,不仅简化了工艺程序,而且除去了繁复纹饰的交错矛盾和过多色调对比,使产品呈现出简洁的艺术美感。它犹如烘云托月,温润的香黄地釉将之上的青花纹样烘托得更加突出和艳丽。
  青花赭彩(图6),是由白地黑花赭彩演变出的品种,在典雅、清新、悦目的青花瓷上增加了温和深沉的赭彩,加强了瓷器花色的对比度,使产品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多在民国时期采用,传世器物较多。
  青花红绿彩(图7),是解放初期合作化前由磁州窑引进的新品种。其彩绘特点是浓艳的大红、大绿、大蓝,与青花为主略加红绿彩的邯郸产品区别很大,更不同于景德镇的青花红绿彩。陈炉的此类瓷器生产时间最短,产品数量很少,但所见之器,每每给笔者留下强烈的印象。那浓彩重抹的画面,犹如安塞腰鼓,将刚刚获得解放的窑工的喜悦、欢乐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充分显现在热烈的画面上,让观赏者难以忘怀。
  
  四、陈炉耀州窑青花瓷的器物种类与造型
  
  陈炉窑是耀州窑后期的中心窑场,继承了耀州窑黄堡窑场器物种类繁多和造型多样化的特征。其青花瓷虽至晚清才引进,与传统器类和造型相比,已有所减少,但比同时期其他北方窑口的青花瓷却要丰富许多。陈炉青花种类与造型的多样化,源于其广泛的实用性。
  最多见的青花器是碗、盘、碟类圆器。其中,除了学习景德镇生产有口沿较薄的描沿碗和苜蓿花碗、盘、碟外,最具特色的是高把子碗,这类圆器不仅造型独特,还排成了大中小的序列。尤其是高把子碗,造型最简单但又最有特色,它的碗口直径超过一般碗数倍,比盆还要大,足高也增加了三四倍,又高又大,一只手拿不起来,必须两手才能抱起来,应了陕西“十大怪”中“碗盆分不开”的特征,也深受西北民众的喜爱,至今常作为铜川馈赠国内外友人的礼品。
  琢器类更是多种多样,有日用的瓶(图8)、罐、壶、缸、盆、盒、樽、笔筒、枕等,有用作供器的炉、蜡台、香筒、花瓶等,可组成三供、五供、七供等组合供器。同一器类,造型也多种多样,既具有方便耐久的实用性,又具有新颖美观的艺术性。在此以盒类为例,陈炉的青花盒,有节盒(图9)、塔盒、帽盒等数种。节盒造型在陈炉窑出现于清初,初时采用白釉赭彩装饰,至清末民国始以青花装饰。节盒由相同大小的四个直筒盒上下套合,再加上盖组合而成,每一单件瓷盒都可装不同的物品,上下套合组成全器后,既可分别盛放各类物品,又如同一件竹节形的艺术瓷器。塔盒又称“塔罐”(图10),也称“雷峰塔”,出现在明代,是由四五个造型相同但大小递减的罐形盒相套合,最上层再加盖组合而成,全器组合后,下大上小呈宝塔形,故名“雷峰塔”。塔盒在明代为单色黑釉,清代多为白地黑花和白釉赭彩,民国时出现青花制品。其用途与节盒相似,均为实用和陈设兼备,但造型更优美,艺术性更强。还有一点也不同,节盒造型较早见于明代的景德镇,而塔盒则为陈炉窑所创。
  帽盒也创自晚明清初,始为陶制,后改为瓷器(图11)。因造型浑圆大方,不仅为放置官帽的用具,亦可作陈设观赏器。因广受喜爱,民国时不仅烧造了为数众多的青花大帽盒,还用帽盒的造型制作出很多放杂物用的青花“小帽盒”。
  
  
  
  
  除上述实用青花瓷外,民国以来的陈炉窑还生产出一批青花象生瓷塑。就笔者所见,有寿星(图12)、观音、弥勒、关帝、土地神、美人、童子及狮、虎、犬等,其特点是均具有浓厚的民俗艺术特色。
  
  五、陈炉耀州窑青花瓷的绘画纹样及文字装饰
  
  陈炉窑的青花彩绘纹样,是在当地明清以来的白地黑花和白釉赭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纹样题材非常民俗化。植物纹中,以牡丹、莲荷、梅、菊为多,又增加了苜蓿花、西番莲、兰、竹、松、灵芝、寿桃、博古插花等。动物纹中,除龙、凤、虎、狮、鹿、鹤外,增加了骑牛牧童、莲花鲤鱼、梅鹊、蝙蝠、雄鸡、松鹤延年等。人物纹中,除化生童子外,增加了渔樵耕读、垂钓、仕女(图13)以及游西湖、黛玉葬花之类戏剧人物故事(图14)图。在青花红绿彩中更出现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画面,在新增加的绘画纹样中,国画式的山水画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以往的陈炉窑瓷器上所没有的。
  陈炉耀州窑青花瓷的纹饰绘画风格,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纹样,匠师采用稚拙的笔触,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各种民俗味浓郁的画面;另一类为写意纹样,继承了该窑明清时期的白地黑花和白釉赭彩的大写意变形花卉和半边菊的绘画风格,采用大笔挥洒,寥寥数笔,流畅、奔放、淋漓酣畅的画面就跃然瓷上,专业画家见到也往往自叹弗如。
  为了配合青花画面,更进一步表达匠师的情感和心愿,在晚清至民国的陈炉耀州窑青花瓷器上,出现了一大批署有年款、堂号,并书写有诗词(图15)、民谚、俚语、谜语(图16)、对联等文字的器物。诗歌中最多见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它所表达和反映的是陶瓷匠人在转轮拉坯时的那种自由、自在、自得与自信。最难得的是他们还在青花瓷上书写了一些反映时代背景的文字,有民国初期的“清朝灭亡”、“民国成立”、“总理遗嘱”(图17)、“三民主义”;有抗日时期的“坚持抗战”、“提倡国货”、“还我河山”、“收复失地”;有解放初的“自由平等”、“婚姻自主”、“秀女自由结婚”(图18)、“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等。既反映出了历史背景,也表达了匠师的心愿,是晚清以来历史事件的真实见证,十分可贵。
  总之,陈炉引进和发展青花瓷时,正值中国社会处在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它的生产不仅是简单的引进,而是将引进与当地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再创造,是记载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特色民瓷产品。
其他文献
一、明末清初一种特殊的青花“分水”    景德镇古代青仡彩绘工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元代至明代景泰、天顺年间,为钩线、拓抹(洗染)式。经过成化、弘治年间钩线、染料水彩绘工艺的过渡,嘉靖年问钩线、分水工艺已臻成熟。这种工艺是双线钩勒纹样轮廓,用分水笔将同浓度的料水平匀地填在同层次的纹样上,肜成青花独特的装饰语言,一延续至今。但在晚明清初之际,曾有一种新颖别致的“分水”工艺,用于表现特定的景物而盛极一时
期刊
玉器在当前古玩交易市场上算是相当火爆,而且价格一直在不断飙升,其中特别是像一些质优良,雕工精湛,纹饰富有人文内涵,寓意吉祥图案的玉佩(牌)更是深受人们的追捧。如一件清代玉佩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只不过几千元,而现今价格却火箭似飙升。前些年在上海敬华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代白玉诗文玉牌,竟以46.2万元拍出;同样前些年在北京·次拍卖会上一件清中期白玉人物玉佩,以33万元拍出。由此仪从投资角度上看,玉
期刊
1    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上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堪称为“中华第一虎”,其后河南历代关于虎造型的青铜、玉雕、石刻、陶瓷、绘画更是屡见不鲜。本文就洛阳地区一些有关虎的文物择其精要,介绍给读者。  西周。长16.5厘米,宽3.8厦米。1964年10月22日洛阳北窑家村出土。虎为圆雕,曲腿爬卧、行背微隆,尾粗壮,尾尖上卷,身部纹饰柔和自然,背和腹部阴刻平行波折以表现虎身
期刊
滇南名城建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元、明时期的建水(即临安府),不仅是滇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被誉为“滇南邹鲁”,而且还是云南乃至于全国著名的青花瓷器产地。  明代建水窑是典型的民窑,以烧制青釉青花瓷器为主,兼烧灰陶、青釉、酱釉、黄釉、绿釉、白釉等陶瓷品种,产品有罐、碗、盘、杯、炉、瓶、盆、壶等日用器皿。其烧制的青花瓷香炉器形丰富,造型古朴,装饰华丽,玲珑典雅。其器形有鼎式、簋式、筒式等款式;
期刊
在我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大家族里,有一种永不过时的收藏佳品,这就是剐舆特色的十=生肖系列金银纪念币。中国人民银行自1981年发行首枚“8克生肖鸡年纪念金币”起,至1992年猴年,贵金属纪念币已发行完一轮,受到了广大集币爱好者的称颂。1993年起至2004年我国又发行了第二轮生肖纪念币。而不久前问世的20lO年庚寅(虎)年金银币则属于第三轮生肖纪念币系列。    生肖系列尽显风流    因生肖系列题材
期刊
艺术简介    吴建堂,1936年出生,四川籍,国家一级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一绝吴氏捻条画”大师级传承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理事(功勋书画家),文化部中国德艺双馨书画院特聘荣誉院长,中国国画院名誉院长,香港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爵士,中华名人协会书画院院士,中国捻条画研创院院长,中国水墨江团鱼第—人,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副院长。  4岁随父亲吴道悲习画,经与父亲齐名的
期刊
“承安宝货”是金朝的第七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于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铸造颁行的。《金史·食货志》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需,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仍定销铸及接受稽留罪赏格”。旧的泉谱曾载有几种拓图,均为真书顺读的方孔铜钱(图1)。但是据《金史
期刊
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在山东一泉家处收藏到一枚“庆应通宝”背“京江究之府以贰枚当壹朱”阔缘火钱,该泉生坑,红锏质,直径43毫米,穿径8毫米,厚2.5毫米,重约20克,属狭穿型折五十大钱。  笔者刚收集到该泉时,还以为是一枚辽金时代的铜钱,回家后翻阅了几本泉谱均无记载,就连外国的一些泉谱工具书籍也难寻其踪,一时感到很困惑。后来翻了几本早年《收藏》杂志,得知是一枚早期日本天皇年号钱,有多种版别存世,均
期刊
我国古代货币的流通,自先秦以来遵循“子母相权”的货币理论。即是根据流通的需要,定出各款钱币的重量,轻重两种钱币,以一种为基础,确定对另一种的兑换率,轻币为子,重币为母,子母相权,同时流通。  宋朝以后,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为了克服大宗金属货币笨重而携带不便等问题,出现了本身并无价值却可用来代表金属货币的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与银两等货币同时流通,“子母相权”成为两种不同材质的货币同时流通的理
期刊
惊闻王世襄先生于2009年11月28日辞世,中国文物界、收藏界、学术界痛失大家。翻检出王世襄先生的手札捧读,领略到大家的谦恭和低调。  王世襄先生在2007出版的《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一书的“自序”开篇说:“人或称为收藏家,必起立正襟而对曰:‘实不敢当!实不敢当!’古代名家,姑置勿论。近现代允称收藏家者,如朱翼庵先生之于碑帖,朱桂辛先生之于丝绣,张伯驹先生之于书画,周叔弢先生之于古籍,学识之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