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中国军事网格领军人物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资料:刘鹏,男,四川安县人。1970年7月出生,1988年9月考入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999年合并为理工大学),1996年6月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为理工大学军事网格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我军军事网格技术的主要倡导者。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网格专业书籍《网格计算》,被清华大学等高校作为教材;创办了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网格网站——中国网格信息中转站;主编了世界第一本军事网格著作《走向军事网格时代》。累计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5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22篇。先后获得世界计算机排序比赛冠军、全国“挑战杯”比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004年被评为理工大学“十佳青年”,2005年被评为登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推广普及计算机的军校大学生
  
  学计算机这个专业,对于刘鹏来说其实纯属偶然。
  高考填报志愿时,刘鹏并没有填报这个专业,由于高考时数学超常发挥得了高分,招生老师特意把他从报考的无线电系调整到计算机系。
  上了一年军校,刘鹏对计算机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大学二年级的一天,他在上学路上碰到几位高年级的学员,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几张两边打了孔的白纸。。这是什么?”他上前好奇地问,“怎么有这么多小眼儿?”同学告诉他:“这是计算机用的打印纸。”当时,还处于“共同科目阶段”学习训练的刘鹏脑子里一个激灵:这就是计算机上用的东西?难怪这么特别。
  这时,刘鹏才猛然想起自己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连打印纸都没有见过,实在是有些让人感到不可理喻。顿时,刘鹏热血沸腾,恨不能马上找到一台计算机去看它个究竟。
  当年,要想找到一台计算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时刘鹏所在的基础部仅有一台计算机,名字叫“紫金II”,放在物理实验室里处理所有人的实验结果,上物理实验课时也最多能看上几眼,摸上几下,敲几个数据就得换下一位。
  有一天,刘鹏发现五楼实验室的窗户没有关,摆弄计算机的诱惑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他心想,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和一位同伴商量后,决定来一次冒险。深夜3点,他和同伴蹑手蹑脚,偷偷摸摸起床,从三楼平台搭梯子爬了进去,在计算机键盘上胡敲乱按两个小时后,才从窗户爬出来。5点钟从楼上下来时,天已有些蒙蒙亮,看见哨兵走过来,以为是哨兵发现了他们的行动,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其实那是哨兵正常换岗。
  从二年级开始,刘鹏他们从郊区基础部搬到了城里的学院本部,开始了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有了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但真正能上机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他想,录入是学计算机的基础,必须提高录入速度。没有计算机,刘鹏灵机一动,自己动手用硬纸板画了个键盘,每天反复练。那阵子有人看见他连走路时十个手指头都在动,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就学会了高速盲打。1993年在学院代职锻炼期间,在全院汉字录入比赛中,刘鹏以每分钟100多宇的成绩夺得机关组第一名。
  在刘鹏以后的科研和工作中,录入速度快帮了他的大忙。学会了打字的刘鹏在想,原来学计算机就这么简单。正在这时,一件事情刺激了他。当时,教物理的冯老师来到学员队,想找几位同学帮助做教学软件,把物理实验过程用计算机在屏幕上模拟出来。队里把学习成绩最好的三位同学推荐给了冯老师。刘鹏得知这个消息后,毛遂自荐地找到冯老师,说自己很想跟他们一起做软件。冯老师一查刘鹏的物理成绩,才62分,于是委婉地告诉他,首先应该把学习搞好,不然搞软件会影响学习的。
  那一刻,刘鹏想原来搞计算机也不是这么简单。一连好几天,刘鹏都不死心,经不住他的死磨硬缠,冯老师终于松了口,但明确告诉刘鹏,机器紧张,只能跟在他们后面看一看,不要跟他们抢机器用。听了冯老师的话,刘鹏的脸马上朋转晴斗蹭蹦跳跳跑到图书馆借了几本计算机语言的书钻研起来。如果第二天能上机,他头天晚上会兴奋得睡不着觉,脑子里想的全是程序。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抛这个只能“看一看”的学员,全部主要程序都由他完成了。后来这个教学软件获得子学院教学斌果奖,
  这是刘鹏第一次真正接触计算机,现学现用,还单独完成了编程,他感到自己在这方面还有些天赋。紧接着,成功不断向他走来。大学三年级的“组成原理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在实验面板上用芯片搭一台简单计算机。作为课代表的刘鹏想,他应该第一个完成这项作业。一有空他就在实验室泡着,反复查阅资料,多次实践,很快就在面板上密密麻麻布满线和芯片,一台简易计算机很快组装成功了。接着,他带领的小组也顺利完成组装任务。当他发现其他组都还没有完成这项作业时,就一组一组地帮,一组一组地调,直到把所有组的简易计算机都调出来为止。这在往届的“组成原理实验”课中是绝无仅有的。
  一次次的成功,让刘鹏爱上了计算机这个专业,而且越学越觉得奥妙无穷,总想不断地探索下去。要是能够拥有一台计算机,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但当时只能是刘鹏的一个奢望。
  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梦想,使刘鹏深感国内计算机发展的滞后,他觉得自己应该首先把计算机学好,为普及推广计算机的运用做些工作。
  1991年的暑假,刘鹏开始写《电脑决速自学入门》。这本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的11万余字的书稿重印了8次。后来,他又出版了《新英汉计算机词语大典》、《计算机词海》,至今仍深受军队电脑爱好者的欢迎。
  
  让业内人士吃惊的年轻学者
  
  刘鹏有一个创新公式:观察+思考+投入;创新。特别是思考,已经成为他十多年来坚持的好习惯,他善于在思考中寻找新鲜的想法,到现在,这些新鲜的想法他一共记了满满的20来本。
  大学三年级时,他就向计算机教研室主任提交了一个报告,提出了20多项科研构思的建议,全是他自己思考产生的新构想。如建议研究“给有线电视网络做个接口,让它既能传送单向的模拟信号,又能传送双向的数字信号,这样,就能把大量的现成有线电视网变成计算机网。”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新想法,锻炼自己的信息能力和素质,大学三年级时,刘鹏产生了参与科研活动的想法。同学们告诉他;“找谢希仁教授,参加他的科研活动。谢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是全国知名的网络专家。”于是,他找到谢教授的电话,斗胆拨通了谢教授的电话,要求参与他的科研活动。
  一个扛红牌牌的学员,竟然敢给大名鼎鼎的计算机专家打电话,而且还要搞科研,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凡之举,同学们无不佩服他的勇气和胆识。就连谢教授本人也被这位年轻人的好学精神和闯劲所感动,同意安排他跟着胡谷雨博士一起做研究工作。
  当时胡博士正在做一个重要的联合研究项目——VSAT卫星网络控制中心的研制。胡博士把他领到一台机器旁,说这台机器的硬件很先进,软件开发环境很漂亮,但还没有人会使用,让他抽空学学,看看如何编程。
  刘鹏想,只要用心去研究它,是可以搞明白的。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他琢磨来揣摩去,仿佛觉得自己搞明白了。
  于是,他拨通谢教授的电话,说自己弄清楚了。几天后的一个上午,谢教授派人把他从教室里叫了出来,通知他说第二天孟加拉国军事代表团要到实验室参观,实验室已经开发出来的系统没有可供参观的界面,让他用那个漂亮的开发环境做出一个来。
  刘鹏一听,顿时头皮发麻,后悔给谢教授说了大话,因为自己只是对那个开发环境有了解而已,从来没有在上面编过程序。要是完不成这个任务,麻烦就大了。
  但话已经说出去了,根本就没有退路可走,刘鹏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他想,即使今天不睡觉,也要完成好这个任务。
  没有想到的是,那天他工作出奇得顺利,上午,他把一些样本程序拼接,按要求修改补充后,形成一个4000多行的大程序,而且经过几次调整,顺利通过了编译,下午,再几经修改,运行也通过了。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这么大的一个程序,而且是第一次搞,竟然成功了。
  第二天,孟加拉国军事代表团参观后,对这个软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那天起,这个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就正式被安排在卫星网络控制中心项目组,一干就是5年,刘鹏也从一名本科生成长为硕士研究生。
  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是难以想象的艰辛。1994年暑假,项目进入关键时期,整个暑期,刘鹏成天待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编程,有时早上7点到9点才能在沙发上躺一会儿,然后接着干。三餐都吃方便面。
  要是换成别人,这样干下来,30多天肯定吃不消,即使程序编好了,人肯定也累垮了。但刘鹏硬是挺了过来,因为他工作再累,也没有忘记锻炼身体,坚持每天游泳半小时。在这个项目中,刘鹏编写的程序上万行,为整个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该项目获得了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一。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牟其中,原南德集团总裁。  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家,很具有标本意义。  一个人在一个时代中能够迸发出的光芒,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光芒。  他,一会儿说把中国的积压产品拿去换俄罗斯大飞机,一会儿又把卫星搞到天上去。眉头一皱就要往陕北投50个亿,顺嘴一说又憋着要把喜马拉雅山炸个大口子让暖风带来雨水造福中华各族人民。  造的势大时,他被评为中国第四大富豪。  很快,又因南德集团信用
上个星期,我去浙江三门的公婆家看望二老。刚走进村头,就看见一位约摸80岁的老人,正动作敏捷地爬上几米高的梯子,采摘院墙上的丝瓜。我忍不住上前提醒老人小心点,老人笑笑说,不碍事,不碍事。  回到家,我跟婆婆说了这事,婆婆听后哈哈直笑:“你说的应该是村头的周婆婆,她今年整整90啦!”见我惊得瞪着个大眼,婆婆继续说,长寿老人在我们这里多着呢。镇上80岁以上的老人数不胜数,90~100岁的老人也是司空见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