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和生存率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眼外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生存率。

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2003年1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213例RB患儿中眼外期患儿31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单眼24例,双眼7例。初诊年龄<2岁19例;2~5岁10例;>5岁2例。家长发现症状体征至就诊时的时间为初诊时间。其中,初诊时间<1个月12例,1~3个月15例;>3~6个月4例。初诊时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所有患儿行眼眶CT、MRI,双眼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检查。CT或(和)MRI检查见肿瘤浸润眼球外。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巩膜、视神经根部、视神经断端有肿瘤细胞浸润。手术后行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出现眼外转移时,行3~6轮强化化疗同时联合眼眶部远程放射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5.5±4.5)个月。观察患儿治疗后6个月,1、5年累积生存率,分析初诊年龄、时间、性别、单双眼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结果

眼外期RB占同期RB患儿的14.55%。所有患儿均无RB家族史;既往病史无特殊。初诊时患眼白瞳及黄白色反光15例;流泪、红肿、畏光及眼球突出5例;斜视11例。患儿6个月,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0±9.0)%、(62.0±11.0)%、(57.0±11.0)%;平均生存时间为(53.9±7.8)个月,累积生存率为(59.3±11.3)%。初诊时间<1个月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8个月,累积生存率为100.0%;1~3月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累积生存率为(40.0±21.9)%;>3~6个月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累积生存率为(25.0±21.7)%。初诊时间<1个月者生存时间较初诊时间1~6个月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0, P<0.05)。

结论

眼外期RB发生率为14.55%;初诊时仍以白瞳为主要临床表现;累积生存率较低;初诊时间<1个月者生存率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探讨热休克蛋白(HSP)47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眼玻璃体组织与视网膜前增生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临床确诊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48例48只眼及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同时纳入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20例20只眼作为对照。收集患眼玻璃体及PVR、PDR患眼视网膜前增生膜、IMH患眼內界膜组织。采用
目的观察分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S)患者眼底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其与患者自觉眼部症状、全身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获得知情同意并接受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及OCT等眼部检查的PIHS患者132例26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妊娠期高血压10例,子痫前期(轻度)29例,子痫前期(重度)82例,子痫11例。自觉有视物模糊、眼花、视觉疲劳等眼部症状者91例180只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技术(OCTA)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可实现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分层成像,量化病灶血流面积和指定区域血流指数;同时避免了眼底血管造影等有创检查的潜在风险。应用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脉络膜新生血管、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视神经炎等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访,在分层显示视网膜各层血管及其血流状态方面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优势。但OCTA扫描范围有限、对患者配
每天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常常坐在一起,快快乐乐地闲谈一会儿享受温馨。可是今天的晚饭后……唉!  夜晚,月亮孤零零地挂在天空中,时不时被黑云遮盖,微弱的月光洒向脸颊,令人感到一股说不清的悲凉。我一进门,便想笑着与父母分享在学校发生的趣事,但映入眼帘的却是父母脸上那严肃中还隐隐带有怒气的神情,屋中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向我涌来。我那份喜悦一下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隐隐的不安。  一顿饭下来,四周鸦雀无
期刊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性脱髓鞘性疾病。视觉传导通路是CNS的重要组成部分,MS发生于CNS的病理损伤同样累及视觉系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不仅可以直观反映视网膜形态改变,还能定量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及容积。以视网膜作为窗口,通过OCT检查,评估MS导致的视觉系统结构与功能损伤,进而探讨MS的病理机制、神经损伤与修复,减轻MS视觉系统损伤的危害及评估CNS预后具有重
目的初步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PET)/计算机辅助断层(CT)检查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眼球摘除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2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9.8±12.3)岁。均为单眼,右眼11只,左眼12只。经眼球摘除病理组织证实诊断15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部B型超声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
眼底光学影像检查诊断技术是通过不同波长光学影像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记录眼底各种组织反射光或自身荧光以及受一定波长外来光源激发后组织发射光,从而对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结构和病理过程进行观察分析的一种检查诊断技术。激光、共焦激光、自身荧光、多光谱成像等眼底光学影像采集技术以及计算机储存分析图像技术进步,推动眼底光学影像检查诊断技术进入了以无创快速、广角立体多层次整合、动态自动导航定位追踪以及多种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