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一直致力于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在不断地学习领会和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各级课程进行统整,进而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幸福课程体系。
德育为先之德育课程
在有效德育实施过程中,学校主要进行了班级管理课程化、主题教育课程化、养成教育课程化、校外资源课程化四个方面的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之路。班级管理课程化主要是建立了学生在班主任的宏观调控下自愿组合形成班级管理互助小组,以学生自我管理与同伴相互提醒、监督、评价相结合的“小组自主互助式”班级管理模式;主题教育课程化主要是建立起“一月一主题”的课程化管理机制,确立了爱国、文明等八个主题教育载体;养成教育课程化主要是把看似平凡的生活小事,“小题大做”课程化,分别用相对独立的课程来规范学生言行;校外资源课程化主要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实践锻炼之活动课程
学校成立了古筝、二胡、声乐等五十余个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每周三下午打破学生的年级、班级界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培养内容,其他学生则进行大阅读活动。
能力培养之拓展课程
学校师生以课程理论为指导,以“用丰富多彩的作业装点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宗旨,大胆创新,共同建构,形成了“有常规作业、特色作业、实践作业”组成的系列性、开放式的作业体系。
创新培养之探究课程
探究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科技创新教育课程。近几年,学校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从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教育《可爱的长清》等课程领域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素质基础之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以文化知识传授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在认真学习了《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学校从更新理念入手来加强和改革学校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
落实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课程 首先,面对师资不够的困难,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师资,同时特别申请补入音、体、美专业教师。其次,面对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借省级规范化学校复评和标准化工程的机会,建设各学科功能教室,购置教学需要的各类器材。最后,学校积极进行课时改革,进行了大小课时的改革:在不改变总教学时间的情况下,把上午课节改为两大两小(大课40分钟,小课30分钟)。同时,安排了阅读、书法和实践课。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优化教学基本环节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改革课堂教学、丰富学科课程、提高学习能力,并对教学的各项常规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另外,加强了质量监控,尤其关注薄弱学科、班级,注重监督和指导的双向管理,同时通过每月的抽考进行质量监控。作业布置与批改方面,把轻负增效、分层要求、改革批改方式、提高作业实效性结合起来。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课堂效率 校本化幸福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文化体系的核心构成。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今,走进实验小学的开放课堂看到的是:学生们在自主地研读、激烈地辩论、真诚地质疑,热情洋溢地发表意见,教室里飞扬着灵性的思考,课堂浸润在情趣盎然而又自主互助的学习气氛之中。
在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现已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深知,发挥校本化幸福课程效应,打造幸福快乐校园,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需要我们既要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德育为先之德育课程
在有效德育实施过程中,学校主要进行了班级管理课程化、主题教育课程化、养成教育课程化、校外资源课程化四个方面的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之路。班级管理课程化主要是建立了学生在班主任的宏观调控下自愿组合形成班级管理互助小组,以学生自我管理与同伴相互提醒、监督、评价相结合的“小组自主互助式”班级管理模式;主题教育课程化主要是建立起“一月一主题”的课程化管理机制,确立了爱国、文明等八个主题教育载体;养成教育课程化主要是把看似平凡的生活小事,“小题大做”课程化,分别用相对独立的课程来规范学生言行;校外资源课程化主要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实践锻炼之活动课程
学校成立了古筝、二胡、声乐等五十余个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每周三下午打破学生的年级、班级界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培养内容,其他学生则进行大阅读活动。
能力培养之拓展课程
学校师生以课程理论为指导,以“用丰富多彩的作业装点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宗旨,大胆创新,共同建构,形成了“有常规作业、特色作业、实践作业”组成的系列性、开放式的作业体系。
创新培养之探究课程
探究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科技创新教育课程。近几年,学校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从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教育《可爱的长清》等课程领域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素质基础之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以文化知识传授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在认真学习了《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学校从更新理念入手来加强和改革学校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
落实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课程 首先,面对师资不够的困难,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师资,同时特别申请补入音、体、美专业教师。其次,面对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借省级规范化学校复评和标准化工程的机会,建设各学科功能教室,购置教学需要的各类器材。最后,学校积极进行课时改革,进行了大小课时的改革:在不改变总教学时间的情况下,把上午课节改为两大两小(大课40分钟,小课30分钟)。同时,安排了阅读、书法和实践课。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优化教学基本环节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改革课堂教学、丰富学科课程、提高学习能力,并对教学的各项常规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另外,加强了质量监控,尤其关注薄弱学科、班级,注重监督和指导的双向管理,同时通过每月的抽考进行质量监控。作业布置与批改方面,把轻负增效、分层要求、改革批改方式、提高作业实效性结合起来。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课堂效率 校本化幸福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文化体系的核心构成。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今,走进实验小学的开放课堂看到的是:学生们在自主地研读、激烈地辩论、真诚地质疑,热情洋溢地发表意见,教室里飞扬着灵性的思考,课堂浸润在情趣盎然而又自主互助的学习气氛之中。
在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现已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深知,发挥校本化幸福课程效应,打造幸福快乐校园,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需要我们既要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