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话题作文的特点
近两年安徽省高考已没有采用话题作文,但并不说明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已退出的考察范围,许多省市仍在沿用。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和一个话题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与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采用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形式相比,它有明显的优点:话题作文更鼓励联想、想象和创新;它是一种既有巨大的开放性又有所限制的命题形式;同一话题下,学生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在话题允许的范围内联想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体验、陈述各自不同的观点。
与命题作文相比,话题作文一般只提供写作的内容指向,只提供一个写作的范围,好比一个大箩筐,里面可以装很多与话题有关的中心立意,也就是它只提供内容范围,不提供中心立意,作文的中心立意可在话题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确定。如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将这个话题作一个观 点、中心来写、也可以作为一个话题,作为学生作文的一个触发点,一个内容指向,一个写作范围,一个箩筐。“××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话题提供的内容范围非常之大,可选择的对象、中心立意何止千万,这样有利于学生写出有创造性、有个性的好文章来。
而命题作文大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如“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一命题作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一个判断,一个中心论点,甚至连文体都确定了,只好写成议论文。
话题作文所写的内容与话题的关系是相对“松散的”,只要在它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即可,有巨大的选择空间:命题作文一般要求所写内容必须紧扣题目展开: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远远大于命题作文。
再来谈谈话题作文跟另一种作文形式供料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强调的是“范围”,降低审题的难度,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而供料作文的行文旨意必须与所供材料的中心寓意相吻合,在审题上的限制要多的得多,严格得多。
从文体上说,话题作为淡化文化要求——“文体不限”,连“诗歌除外”字样也时都被删除了,就文体的选择上来说全开放的,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故事等;供料作文一般规定只能写成议论文。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或称提示语)只是给学生一个“范围”,“范围”在心里面,作文用不用所提供的材料无所谓:而供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必须在作文中使用的,开头、中间、结尾对材料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
从思维方式上说,供料作文多为“线性思维”写作者认知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而话题作文则是运用“发散性思维”,这种形式的思维方式可以使考生充分发挥出创造力,只要在话题范围内,想的越远越新,越好。
可见,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放宽了文体要求,倡导自由表达,强调综合素质,鼓励创新思维,更多的尊重了创作主体,更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代表了新课标、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二、话题作文审题方法
话题作文虽然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并不是不要审题这个环节了,相反,由于话题作文在开放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就存在著不能切题和偏离话题的问题;另外,话题作文的命题是为了明确话题给我们提供的写作范围,以便学生在这个明确的范围内,化大为小,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集中笔力加以突破,能写出有创新,有个性的文章来。
话题作文一般由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就要审清楚三个部分的内容,从中得到有关写作的必要信息。各部分都有提示和限制两方面的信息。明确了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就明确了话题的范围,为下一步写作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1. 审提示语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有两方面组成:材料提示和议论提示。审材料提示就是从材料中得到一个形象具体的启发,就是材料本身的寓意给我的启发和限制。
如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的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同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用讲究。请以“买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提示“的寓意:光亮的镜子能照出人们细的缺点,所以人们害怕;昏暗的镜子照不出人们身上的缺点,所以人们喜欢。人们不敢暴露自己身体上的缺点,不敢正视自己身体的缺点。
“材料提示”往往具体、单一、狭隘,信息量少、范围小。就这则材料来说,仅限于人们是如何对待身体上的缺点这个具体的范围。
“议论提示“往往是将”材料提示“的信息扩大开来,推广开来,审清”议论提示“,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启发性,因而写作的范围更大,选择的余地更大。上面例子中也就是说,它们都存在着是否愿意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是否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的同样的问题,这样作文选材立意的范围就扩大了很多很多。
2. 审话题
“请以……为话题”是话题作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话题”。一般情况下话题本身起揭示写作范围的作用,它同时也是一个限制因素,只允许你在这个话题范围内写作。如“买镜”是个动宾关系的比喻型的话题,联系上面的提示语,它的本体应是“寻找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谁来寻找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有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通过以上审题,我们明确了这个话题的范围,个人买镜;家庭买镜;国家民族买镜;人类买镜。
3. 审写作要求
通过写作要求或注意事项来达到对话题范围进行限制的目的。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如何做“写作要求”都有明确的硬性的规定,要用“写作要求”来指导我们的写作。
通过审题我们明确了这个话题的范围,这个范围中的无数个材料点可供我们选择,我们可以大胆地化大为小,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写出独具特色的有个性的话题作文来。
(宣城市第三中学)
近两年安徽省高考已没有采用话题作文,但并不说明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已退出的考察范围,许多省市仍在沿用。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和一个话题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与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采用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形式相比,它有明显的优点:话题作文更鼓励联想、想象和创新;它是一种既有巨大的开放性又有所限制的命题形式;同一话题下,学生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在话题允许的范围内联想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体验、陈述各自不同的观点。
与命题作文相比,话题作文一般只提供写作的内容指向,只提供一个写作的范围,好比一个大箩筐,里面可以装很多与话题有关的中心立意,也就是它只提供内容范围,不提供中心立意,作文的中心立意可在话题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确定。如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将这个话题作一个观 点、中心来写、也可以作为一个话题,作为学生作文的一个触发点,一个内容指向,一个写作范围,一个箩筐。“××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话题提供的内容范围非常之大,可选择的对象、中心立意何止千万,这样有利于学生写出有创造性、有个性的好文章来。
而命题作文大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如“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一命题作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一个判断,一个中心论点,甚至连文体都确定了,只好写成议论文。
话题作文所写的内容与话题的关系是相对“松散的”,只要在它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即可,有巨大的选择空间:命题作文一般要求所写内容必须紧扣题目展开: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远远大于命题作文。
再来谈谈话题作文跟另一种作文形式供料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强调的是“范围”,降低审题的难度,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而供料作文的行文旨意必须与所供材料的中心寓意相吻合,在审题上的限制要多的得多,严格得多。
从文体上说,话题作为淡化文化要求——“文体不限”,连“诗歌除外”字样也时都被删除了,就文体的选择上来说全开放的,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故事等;供料作文一般规定只能写成议论文。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或称提示语)只是给学生一个“范围”,“范围”在心里面,作文用不用所提供的材料无所谓:而供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必须在作文中使用的,开头、中间、结尾对材料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
从思维方式上说,供料作文多为“线性思维”写作者认知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而话题作文则是运用“发散性思维”,这种形式的思维方式可以使考生充分发挥出创造力,只要在话题范围内,想的越远越新,越好。
可见,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放宽了文体要求,倡导自由表达,强调综合素质,鼓励创新思维,更多的尊重了创作主体,更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代表了新课标、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二、话题作文审题方法
话题作文虽然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并不是不要审题这个环节了,相反,由于话题作文在开放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就存在著不能切题和偏离话题的问题;另外,话题作文的命题是为了明确话题给我们提供的写作范围,以便学生在这个明确的范围内,化大为小,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集中笔力加以突破,能写出有创新,有个性的文章来。
话题作文一般由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就要审清楚三个部分的内容,从中得到有关写作的必要信息。各部分都有提示和限制两方面的信息。明确了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就明确了话题的范围,为下一步写作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1. 审提示语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有两方面组成:材料提示和议论提示。审材料提示就是从材料中得到一个形象具体的启发,就是材料本身的寓意给我的启发和限制。
如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的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同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用讲究。请以“买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提示“的寓意:光亮的镜子能照出人们细的缺点,所以人们害怕;昏暗的镜子照不出人们身上的缺点,所以人们喜欢。人们不敢暴露自己身体上的缺点,不敢正视自己身体的缺点。
“材料提示”往往具体、单一、狭隘,信息量少、范围小。就这则材料来说,仅限于人们是如何对待身体上的缺点这个具体的范围。
“议论提示“往往是将”材料提示“的信息扩大开来,推广开来,审清”议论提示“,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启发性,因而写作的范围更大,选择的余地更大。上面例子中也就是说,它们都存在着是否愿意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是否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的同样的问题,这样作文选材立意的范围就扩大了很多很多。
2. 审话题
“请以……为话题”是话题作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话题”。一般情况下话题本身起揭示写作范围的作用,它同时也是一个限制因素,只允许你在这个话题范围内写作。如“买镜”是个动宾关系的比喻型的话题,联系上面的提示语,它的本体应是“寻找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谁来寻找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有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通过以上审题,我们明确了这个话题的范围,个人买镜;家庭买镜;国家民族买镜;人类买镜。
3. 审写作要求
通过写作要求或注意事项来达到对话题范围进行限制的目的。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如何做“写作要求”都有明确的硬性的规定,要用“写作要求”来指导我们的写作。
通过审题我们明确了这个话题的范围,这个范围中的无数个材料点可供我们选择,我们可以大胆地化大为小,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写出独具特色的有个性的话题作文来。
(宣城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