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博物馆藏蒲华书画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上海对外开埠,海外贸易的畅通,经济迅速崛起,上海逐渐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各地画坛名家云集于此。他们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大胆破格创新,并以金石书法入画,创作题材丰富新颖,面貌清新流俗,雅俗共赏,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写意画画派——“海上画派”,蒲华就是此画派的杰出代表之一。
  


  蒲华(1832—1911),原名成,初字竹英,后改字作英,号逸庐、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斋名有双琴楼、芙蓉盦、九琴十砚楼、百花长寿之庐等。浙江嘉兴人。年轻时从同乡周闲(存伯)学画,并结社吟诗,组成“鸳湖诗社”。其妻病故后,他流离转徙,十多年间先后客寓宁波、台州、温州、杭州等地,后寓居上海,以鬻画自娱。在上海他结识了众多海派画家,同吴昌硕、高邕之等人组织“豫园书画善会”,声名远播。蒲华绘画专工花卉、山水,尤爱画竹,有“蒲竹”之称。其花卉清新平和,逸趣横生,古雅多姿。其山水师法吴镇、李流芳诸家,落笔奇纵,笔法怪拗。蒲华作画,线条流畅凝练,柔中寓刚,似古藤屈铁。早期仿八大山人、恽南田笔意,中期受四王和石涛影响,晚年更多接受了陈淳、徐渭的风貌,笔墨恣肆、奔放、直率。喜用湿笔宿墨,以水墨淋漓见长,透出一股清新的生机和活力。蒲华楷书受颜真卿影响,浑厚重拙,端庄大方;他常用的行草书以中锋运笔,挥洒自如,左右逢源,似蛟龙出水,出神入化,用笔凝练如千岁古藤,翻腾盘旋随心所欲。蒲华不仅是一位书画家,更是一个才思敏捷的诗人,其诗稿《芙蓉庵燹馀草》,当时就得诗人陈曼寿等题辞赞许,早年便获“郑虔三绝”的美誉。其至交好友吴昌硕在《芙蓉庵燹馀草》序中写道:“所作诗类见于题画。不解思索,援笔立就,疏宕之气播为天籁,此盖平昔流览宋诗而自以性情纵之,犹野鹤翔空,氋氃独舞,幽兰蔽石,隽逸时芳”。
  蒲华是一位集诗、书、画于一身的文人画大师,从湖州博物馆所藏的传世作品中,就可以一睹一代大师的风采。
  
  设色山水中堂
  纵146厘米横80厘米纸本(图一)
  图绘浅滩坡陀,树木繁茂,临溪平冈,屋舍掩映。溪中怪石嶙峋,急流暗涌。崇山峻岭,突兀于前。两峰之间,树木成林,屋舍人家,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山岭以长线作皴,用浓墨点苔,粗粗细细,大大小小,信手拈来。树叶以水墨写意,淋漓洒脱,树干敷以浅绛。右上款署:“云冷不改青山色,长伴幽人玩物华。丙子仲冬蒲华写”。左钤朱文方印“作英”。
  蒲华自1863年其妻缪昙病故后,悲痛万分,橐笔出游,流离转徙台州、宁波、温岭等地。 丙子年(1876年)蒲华45岁,当时正客寓温岭新河,贫病交困。此画虽作于隆冬季节,但温岭地处海滨,气候较温暖,就像画家自己所题“云冷不改青山色”,画面毫无萧条肃杀之气,依然生机一片,不减葳蕤之态。此幅山水有清初“四王”的笔意,但已明显融入个人的风格,气势渐趋雄浑。
  


  
  山石风竹图轴
  纵95厘米横39厘米纸本(图二)
  图绘空灵巨石,石后伸出修篁二枝,长短参差,放纵恣肆,疏放豪宕,随风俯仰;右衬嫩竹,生机勃发。通幅水墨淋漓,浓淡相宜,风神超逸,极具韵味。右上行书款署:“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苍石仁兄大人有道之教,弟蒲华。癸未上巳后二日”。下钤白文方印“作英”。行书题款也用水墨书就,与画面水乳交融,连成一气。此画题系梅道人(吴镇,元代“四大家”之一,善山水、竹石,也工诗文)常用墨竹题诗,蒲华画竹也继承了他湿润的笔法和望我的心境。
  癸未年(1883年)蒲华52岁,正处于中壮年时期,此画堪称其壮年所写竹石精品。此年三月,吴昌硕由析津返沪,曾为张熊刻“张熊之印”,边跋云:“癸未三月,病后握管,殊嫌擘累,安吉吴俊时客沪上”。由此可以断定,蒲华此画作于沪上。
  据吴长邺在《我的祖父吴昌硕》一书中记载,蒲华曾于癸卯年(1903)在苏州吴昌硕寓所以相同的题画诗为其作“拟梅道人诗意图”,该画是在两人酒酣吟哦酬唱之余,抒兴挥毫,援笔顷刻而成,只不过该画更符合诗意,有山有亭,有石有竹,古气盈然。该画题跋:“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仓硕仁兄大方家以墨池余沉嘱画,为拟梅道人诗意,即博一笑,蒲华。癸卯三月之杪。”此事在钱筑人编纂的《蒲华年谱》中也有记载:“蒲作英七十二岁。蒲华长吴昌硕十二岁。关系在师友之间。癸卯,昌硕自苏迁沪,两老交密。三月杪,作英访缶庐,即席作拟梅道人诗意图,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两人作画地点是苏州还是上海有不同观点,但“癸卯,昌硕自苏迁沪”这说法是欠依据的。
  


  三泖泛雪图横幅
  纵33.3厘米横100.5厘米纸本(图三)
  图所绘为上海松江三泖九峰之景。近岸坡石,二树冲寒而立。对岸山峦,连绵起伏,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一派苍茫景象。四野空寂,杳无鸟声。寒江之上,一乌蓬小舟正穿梭芦苇丛中,舟中一红衣高士斟酒赏雪吟诗,加之岸上的一树红叶,为万籁俱静的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山的轮廓、浅滩、坡石用淡墨勾勒,焦墨点苔虽用笔不多,但却渲染了寒气袭人的气氛。画面左上行书长题:“海气瞢腾雪片粗,天涯客思悄然逋。鲈输张翰归来饱,鹤吊华亭伴侣孤。泊岸波光浮酒盏,倚蓬人影出菰芦。九峰三泖顿回首,此景微茫画得无。苍石仁兄吟长雪中过沪北寓庐,为诵去腊云间舟中所作诗,因为补制此图并录其句,时丙戌元宵后一日也。弟蒲华。”后钤白文长方印“作英”。右上角钤朱文收藏印“施”,左下角钤朱文篆印“墨”,由此可知此画曾赠与施石墨收藏。施石墨,字振甫,吴兴(今湖州)菱湖人。施系吴昌硕夫人施酒(字季仙)的弟弟,施、吴两人兴趣十分相投,过从甚密。
  丙戌年即1886年,吴昌硕游学于苏州,其第三子苏儿(吴东迈)刚出生十天。正月十六日,大雪纷飞,昌硕先生离开襁褓中的三儿,冒雪自苏州来上海拜访蒲老,可见两人交情非浅,友谊深笃。蒲老望着漫天飞雪,吟咏去腊昌硕所作诗句,欣然挥毫作画。此画虽寥寥几笔,笔墨不多,但却意境高远,浑然天成。尤其加以左上的行书长题,更使画面古朴苍劲。
  据画上题跋,此题诗为吴昌硕于乙酉年(1885)腊月在云间(松江)舟中即兴所作。此诗在《缶庐集》中未曾收入,《蒲华年谱》中也未记载丙戌年蒲华为吴昌硕画过此画,但吴就诗中“倚蓬人影出菰芦”一句于甲辰年(1904)曾嘱蒲华作图(《蒲华年谱》中有记载,该画也收录于《蒲华作品集》中)。吴昌硕所作《云间舟中诗》以前还未曾面世,此画为研究吴昌硕又提供了新的素材,更显弥足珍贵。
  


  七言行书对联
  纵146厘米横31厘米厘米纸本(图四)
  释文:“偶看芳草思名马,每见青山想异书”。两侧长跋:“石墨六兄大人大雅正腕,时木樨香残,丛鞠未花,焚麝兰而读画,乐琴书以消忧,聊遣秋怀,率书成语,他日一证诗缘,尚在白云红叶间也。庚寅秋中作英弟蒲华识于缶庐。”下联左下方上下钤印朱文方印“秀水蒲华”、白文方印“作英”。
  此对联笔酣墨饱,字距宽疏,结体方圆,有颜体韵味,更融入自己奔放的独特个性。且通联布局得体,题跋长达六十六字,书于联语两侧,字体大小适中,烘托主联。庚寅年(1890年)吴昌硕与蒲华都寓居沪上,蒲华与施石墨的相识应缘以昌硕先生的引见。因蒲华与昌硕先生的关系非同一般,故而与石墨的友情也非常深厚。三人经常于缶庐雅集,正像跋语所云“焚麝兰而读画,乐琴书以消忧”,或泼墨挥毫,或弹琴赋诗,极尽风雅之致。
  
  神仙富贵轴
  纵131厘米横45厘米厘米纸本(图五)
  图绘蔓草遍地,湖石突兀,两茎牡丹依石顺势而长,两朵白色牡丹花盛开于绿叶丛中,分外醒目;一株长有红色花苞的树枝乘势而起,加以点缀。湖石右下衬以水仙,幽香暗吐,以淡墨双钩,并填以石绿。湖石皴染玲珑,笔苍墨劲,浓淡相宜。画面设色清雅,布局巧致,风格雄奇朴茂。右上款署:“神仙队里风流易,富贵场中本危难。曩见暨阳葛氏藏八大山人本,背临一过,以奉石墨仁兄有道之教。庚寅八月弟蒲华。”下钤白文篆印“作英”。左下角钤朱文收藏印“施”。
  “暨阳葛氏”为江阴葛氏,江阴古称暨阳,简称澄。葛氏为江阴的名门望族,宋时进士及第就有33人,出现兄弟联袂,父子相继,五世登科的盛事,名震江南。葛氏家族向来文化氛围浓厚,世代相传,也富收藏。“八大山人”即朱耷,清初画家,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蒲华在早中期作品跋语上多次题写“摹八大山人笔”、“仿八大山人本,背临一过”,可见其花鸟画深受八大山人的影响。此画与上幅对联同为庚寅八月所作,属赠施石墨一人,况且用了一方相同的白文方印“作英”,故极有可能为同时之作。
  
  山水横幅
  纵39.5厘米横178.5厘米绫本(图六)
   图绘群峰竞秀,林木蓊郁。近溪陂陀,树木粗壮,枝繁叶茂,或直立挺拔,俯势向上,或倚斜偃蹇,欲倒还立,表现极强的生命力。几间茅亭,掩映其间。溪中水流湍急,浪花卷石。亭中一高士正兴致盎然,坐赏溪山美景。近峰用淡墨皴染,浓墨点苔,远山用水墨写意。画面苍润浑厚,淡墨与宿墨运用恰倒好处。右上行书款署:“溪山真意。丙申嘉平馥斋仁兄大人雅教,弟蒲华。”左钤朱文篆印“蒲作英”。
   “溪山真意”是蒲华较为钟情的一个画题,寄情山水,可以抒发自己高雅的情操和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丙申年(1896)蒲华65岁,正是他艺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笔法奇纵老健。蒲华画画多用纸本,绫本颇为难得。
  
   十一言行草书对联
   纵167.5厘米横30.5厘米纸本(图七)
   释文:“看园中数点寒梅亦娱俯仰,乐屋后一堆嶙石永此交情。”两侧长题:“次淮仁六兄旧雨:襟期风雅,湖海论交数十年中,文人墨客皆乐与之盘桓。予别久矣,今重访于香雪圃中,西窗翦烛,雨话巴山,致慨胜侣高俦,风流云散矣。而屋后岩石依然,时则寒梅初放,因自撰联语,嘱为书之,聊志鸿爪。癸卯仲冬弟蒲华”。下钤白文方印“蒲华诗书画印”、朱文篆印“蒲作英”。
   据题跋可知,次淮兄徜徉香雪圃中,面对园中寒梅初放,岩石依旧,而感慨当年胜侣高俦,西窗翦烛,雨话巴山,如今皆风流云散,因由感而撰联,并嘱蒲华为之书联。次淮其人不详,只知其与蒲华的老师周闲(存伯)有交往,从跋语中可知其向与文人墨客论交,“襟期风雅”。
   此对联为蒲华抒写情性之代表作,笔意奔放,如龙蛇游走,气势恢宏,出神入化。用笔凝练如千岁古藤,翻腾盘旋,随心所欲。通幅重欹侧不重平正,重交叉不重平稳,奇崛之气跃然纸上。以点划之俯仰揖让、律动变化而出奇制胜。尤其是上下联之长题款识,更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随手写来,与联句相得益彰。癸卯年(1903)蒲华72岁,已至晚年,笔老墨精,超迈绝伦。
  
  竹石图轴
  纵133厘米横38厘米纸本(图八)
  图绘峭立顽石,石后冒出修篁二枝,一粗一细,干青云而直上,再配以嫩竹几株,竹叶随风俯仰,偃仰纷披,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正如蒲老自己常题诗句“风声雨声琅玕声”。新抽的几叶嫩芽,蓬勃向上,蕴涵了无限生机。石头以淡墨草草勾勒,皴擦点染,酣畅恣肆。左上行书款署:“君家不可不看此,一节一节高青青。作英”。下钤朱文篆印“作英”。右裱边有朱其石题跋:“秀水蒲作英竹石图真迹,乡后学朱其石拜题。”下钤白文“邾其石信钵”印。
  朱其石(1906—1965),原名碁,字其石,以字行;别号桂龛、括苍山民、抱冰居士,嘉兴人。幼从父朱丙一习书画篆刻,又得其舅父书法家刘山农、书画名家吴昌硕指教,艺事日进。擅篆刻,工山水,喜画梅,富收藏。解放后一直致力于文物事业,不仅倾其所有,还动员不少收藏家捐赠文物给家乡,尤其是魏廷荣收藏的蒲作英精品,为丰富嘉兴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立下汗马功劳,功在千秋。
  对于蒲华在诗、书、画方面的才华与成就,吴昌硕对此推崇备至,他的艺术个性及艺术见解对吴影响甚大。他们俩相交数十年,交往密切,关系在师友之间,“晨夕过从,风趣可挹”。因此,蒲华在海派中属于开山式人物,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代表画家,对现代中国画坛产生过深远影响。以前,学术界对蒲华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对蒲华研究的深入,其艺术成就和在“海派”中的地位愈来愈凸现出来,蒲华作为“海派”的代表人物应当之无愧。
其他文献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8月,47岁的唐英到景德镇御窑厂担任协理员,对清雍正官窑青花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雍正4年12月至13年(公元1726年—1736年),工部侍郎、淮安关税管理官年希尧督窑,这就是著名的年窑。唐英被派驻景德镇佐理窑务后,年窑实则是唐英在具体操持。    雍正官窑青花瓷的时代风格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考察清雍正官窑青花瓷,就能比较透彻地领略它的时代风格,更细微地了解其独
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数十种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发行的歌曲集。它们尘封库中数十年,大多破旧不堪,纸色变黄,污迹斑斑,少有人问津。然而它们是历史的遗存,珍贵的文物,留给我们的是原汁原味的抗战歌曲,是解放后出版的抗战歌曲集最主要的源泉和基础。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音乐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音乐直接为反侵略战争服务,其中歌曲表现的最为突出。歌曲的物质载体——歌曲集或称歌本
期刊
收藏爱好者习惯将1966年—1976年这十年“文革”期间国内生产的带有“文革”历史痕迹的瓷器称为“文革瓷”。“文革瓷”在中国2000多年制瓷史上独立成章、自成体系,表现出了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文革瓷”的收藏价值以及市场行情已经逐渐被人们看好,这一点可以从近两年的古玩市场和拍卖市场得到验证。    从古玩市场来看,“文革瓷”的价格和数量成反比,2004年前与现在相
期刊
《代耕小组》作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四个年头。  与大多数从旧社会过来的艺术家一样,陆俨少当年也面临一个如何使自己的创作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的问题。一方面是满怀激情,另一方面是找不到合适的题材与恰当的表现手法,这让许多艺术家感到苦闷。长陆俨少一肖、对陆俨少有知遇之恩的潘天寿当年也曾为此苦苦思索。几十年来由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审美趣味是指向冷峻清逸、远离尘俗的,而时代却要求作品表现热闹的生活,
期刊
这是一件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品。四位画家,王时敏、恽向被《桐荫画论》列为神品级画家,杨文骢、张学曾被列为逸品级画家。吴湖帆鉴赏此作时激动不已,分五段写下近千字跋文……     那一天——明崇祯戊寅(1638年)年6月14日,已有8年未与老友杨无补见面的张学曾刚回到山阴老家,他原本打算第二年秋天前往南京与杨无补晤面,忽得家报欲其北返,没想到,就在他北返途中顺道拜访另一位老友恽道生的时候,杨无补、杨文骢等
期刊
往年常逛文物商店,总可以看到一位腰板挺直的老人,无论是坐在那里喝茶,还是在柜台上收购文物,亦或是接待买主,都不失之他那个“架势”,像京剧演员那样,似乎是训练有素的。又和京剧演员不同。京剧演员在台上的“架子功”是摆出来的,而此人的“架势”是自然的,是生活中的,是生来就具有的。这样过了许多年,我一直不知道此人是谁。    这次采访收藏家,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名单中有薛贵笙的名字。薛贵笙的名字很熟,一些朋友
期刊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批乾隆时期御制诗文玉册。诗文均选自乾隆帝御制文集和诗集,内容有关宫殿、园林、历史事件等,有的一篇文章制成不同式样的玉册多份。  这些玉册的质地有青玉、白玉、碧玉、墨玉、翠玉等,一般每件为4至l0页,尺寸大小不等。有的正面镌刻册文,有的正反两面镌刻册文,有的首页及末页还镌刻升降龙、二龙戏珠等图案,从第二面开始是诗文。玉册上的文字均为描金,有的是乾隆帝御笔,有的是大臣所书,还有一
期刊
写实主义绘画是一个源自西方的具有深厚传统的艺术流派。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写实绘画属于具象艺术。即艺术家通过再现客观事物的外部真相,寄予主体以强烈情感,以符合人们的视觉真实和审美感受。写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库尔贝说“我认为绘画本质上是种具体的艺术,只能描绘现实的和存在着的事物”。他运用写实的手法,确立了以生活的真实作为创作依据的原则,成为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的创始人。    
期刊
在釉中掺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在不同的温度焰性中,釉便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这就形成各种颜色釉。按烧成温度划分,颜色釉一般习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但从陶瓷工艺学上讲,还可细分为高温(1200?C~1350?C)、中温(900?C~1200?C)、低温(600?C~900?C)三种。有些颜色釉品种只能在相应的温度中才能烧成,现将常见的金属在不同的温度和焰性中呈色情况列表如下:      宋代是颜色釉的成
期刊
《王孟津行草书卷》是一件难得的宝物,绫本,宽25厘米,总长476厘米,其中引首89厘米,画心332厘米,尾跋55厘米。卷后王铎书“辛卯冬十月至襄阳就陆路归洛,书于禹州公署”,辛卯即1651年,这是王铎去世的前一年,他60岁。顺治帝从这一年起亲政,王铎也是在这一年晋少保衔。王铎在顺治朝职位不低,他是礼部左侍郎,并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但他无心作官,多以吟诗作书或者宦游为事。这一年四月,他奉命祭告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