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降糖 需防“低糖”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71岁的退休教师老王患糖尿病1年余,服用二甲双胍,多次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小于6.5%。1周前,因餐后血糖为12.8毫摩/升,老王自认血糖控制不佳,于次日早餐前加服降糖药格列本脲1.25毫克,后测餐后血糖为8.1毫摩/升。但3天以后,老王在小区活动时突然昏倒,幸亏身边有邻居,及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救护车上,医生测老王的手指血糖为1.6毫摩/升,紧急对症处理,老王逐渐清醒,进一步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等原因,医生诊断为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大多为2型,通常具有餐后血糖升高明显、空腹血糖升高幅度较轻等特点。临床上控制老年人餐后血糖较控制空腹血糖更难一些,且血糖控制越严格,越接近正常,越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年人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症状不典型,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有可能出现严重致死性低血糖。
  老人更易发生低血糖
  观察显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不如其他年龄段糖尿病患者敏感,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程度较重,短时间内难以纠正。就像例子中的王先生,自行加服降糖药后不久,无任何不适就发生了低血糖昏迷。究其原因,除与服用降糖药有关外,还与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有关,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升糖素等升糖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此外,病程长或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还存在自主神经损伤,一旦血糖偏低,机体很难及时应对,不能很快出现应激反应,如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或症状轻微短暂,甚至会像老王那样突然昏迷。若未及时诊治,会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
  此外,老年人肝肾功能也逐渐减退,如肝糖异生功能减退,肝糖原生成和储存减少;肾脏滤过功能下降,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延长。再加上,老年人常伴有多种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例如,布洛芬、保泰松等药物可将磺脲类药物从血浆蛋白中置换出来,使其代谢和排泄减慢,增强药效;普奈洛尔等药物会抑制交感神经反射,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降低机体对低血糖的感知及抵御能力。一旦未选对药物或剂量过大,就更易发生低血糖。例子中的老王平素血糖控制良好,偶测餐后血糖增高,这并不能成为增加药物的依据,而他增加的恰巧又是作用时间长、代谢产物仍能降糖的磺脲类老药——格列苯脲,结果,他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昏迷。
  防范低血糖3措施
  多项研究显示,老年人血糖控制越严格,低血糖发生率越高,死亡率也相应升高。可见,防范低血糖发生还是很重要的。因此,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关注以下事项:
  1 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 放宽血糖控制目标,这也是各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或共识中推荐的,尤其对低血糖频发、病情不稳定或长期卧床的糖尿病患者,控制标准应更宽。例子中的老王多次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均提示血糖控制良好,按其年龄来说,餐后12.8毫摩/升的血糖也属可接受范围,更何况偶尔一次,应以观察为主,不必急着调整治疗方案。
  2 选择相对固定、适合个体的饮食和运动方式。 饮食控制和运动是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遵守的治疗原则,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如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随身携带记录病情及用药方案的保健卡、外出活动随身携带含糖食品或饮料等,既有利于血糖控制,又能预防低血糖发生。
  3 谨慎选择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制剂。 通常,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医生会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肝肾功能,尽可能为患者选择低血糖发生风险小的短效制剂,而避免首选作用强且持续时间长的降糖药。一般地说,不同降糖药物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各不相同,如老王一直服用的二甲双胍,与噻唑烷二酮类(吡格列酮)和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一样,单用时几乎不会造成低血糖。相对来说,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和格列奈类(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胰岛素促泌剂及外源性胰岛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大。
  总之,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期间,需高度重视低血糖带来的危险,以维护自身的身体健康。
其他文献
做完外科手术,切下的标本需要送病理检查;做完胃镜,活检的胃黏膜标本也要送病理检查。做病理检查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验个血当天或隔天就能出报告,病理检查却要等上数天,甚至一个星期才能有结果?听听专家的说法。  做病理检查的目的是什么?  通常,做病理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诊断,用于判断病变的性质(是炎症还是肿瘤)。如果是肿瘤,还需要判断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在临床上,病理报告书相当于病变性质的医学“
作者简介  杨志寅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主编。济宁医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行为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慢性病之所以越来越多,并成为国人的主要死因,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告诉我们:
生活实例   秦先生今年65岁,3个月以前出现咳嗽、咳痰带血等症。秦先生抽烟40年,每天平均抽烟20支。在当地医院拍胸片后,医生看见他左侧肺门有一个阴影,建议秦先生做纤维支气管镜、胸部CT等检查,最后医生诊断为左肺鳞癌。其实,在临床上,像秦先生这样长期吸烟后患上肺癌的病人还真不少。   肺癌瞄准抽烟人士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教授 王长利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目
李女士的故事  45岁的李女士因慢性疼痛和抑郁问题到医院就诊。在与她交谈中,医生发现李女士对一些负面情绪(如愤怒、羞耻、恐惧、悲伤等)的区分和描述显得有点困难,即她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这些情绪。而每当她处于这些不良情绪时,她往,主会抱怨一些身体上的不舒服,但不太会描述此时的心情。  不仅如此,李女士在生活中也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注意力常停留在一些琐碎的外界事物上(如天气、光线、良物、工作等)
29岁的赵小姐还有两个月就要步入结婚殿堂了。不知为什么,近半年来她常常为琐事焦虑不堪,甚至大发雷霆。不光同事莫名其妙,自己也疲惫不堪。还一阵阵哄热、出汗,月经也不那么准了,很久才来一次,量也变少了。  赵小姐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也就是“卵巢早衰”早期。一听这个病名,赵小姐大吃一惊:自己还不到30岁 ,竟然就要早衰了!医生的解释更让她犹遭晴天霹雳——这病会给怀孕带来麻烦!   
杨先生今年62岁,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新城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组员。退休一年多来,杨先生在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中,不断学习健康知识,改变以往嗜好烟酒、麻将等不良生活习惯,精神面貌、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心情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棒。杨先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改变?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吧。  第一步:加入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退休之前,杨先生一有时间就和朋友们喝酒、搓麻
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因为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慢性进展性关节炎。该病非常顽固,且难以控制,目前医学上主要采用消炎止痛药、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等不同种类药物的联合方案治疗。近年来,有一些间接证据表明,适量补充硒元素有助于治疗类风关。  与健康人相比,类风关患者血浆和关节液中硒浓度显著降低。国外一项含18 709名芬兰成年男性和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血浆硒与类风关
问:有些女性为什么会出现“早更”?  答:更年期通常发生在女性45~54岁之间,平均年龄大约是51岁。而在40岁之前绝经,即被称为“早更”,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压力。吸烟、遗传因素以及外科手术(如子宫切除)等都能引起“早更”。  问:女性更年期有哪些明显症状?  笞:有五类症状,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盗汗、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和精神症状:如情绪波动、情绪抑郁、多疑、易怒、乏力,性欲降低
近年来,随着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升高趋势。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历时20年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5的人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且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约有2亿人患有各种过敏性疾病。可以说,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和流行病。  典型的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鼻炎、湿疹、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昆虫过敏和过敏性休克
中国人时常把十二当作一个轮回,而我们的小主人翁糖尿病“公主”刚刚走完她人生的第一个轮回。在这第一个轮回中,有欢笑,有悲伤,也有振奋,就如同那厨房里翻倒的五味瓶,有酸、有苦、有甜。  曾经,她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着生活的多姿多彩:她喜欢运动,教练说她是个打球的好苗子,还被推荐去参加市小学生比赛;她喜欢弹琴,每晚做完功课,就和钢琴做伴,让双手在黑白键上肆意跳跃,曾在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艺术殿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