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一体化油藏模型高效可视化技术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dt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实时绘制大规模油藏地质网格模型存在速度慢、效果差等问题,在分析Eclipse油藏网格模型存储格式、网格模型的表示及单元格排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网格模型消隐算法,对原始网格数据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油藏网格模型的绘图显示速度。通过油藏地质模型与井轨迹三维可视化软件的具体实现,验证了消隐算法的正确性和效率。软件中首先通过预处理有效减少了显示网格的数量,采用WPF和Helix三维图形技术,实现了油藏模型的高效显示。对不同规模的油藏模型进行对比测试,证明了该方法可减少85%以上的点和面数据,显示速度和优化
其他文献
针对复杂断裂储层分布规律复杂、横向特征变化剧烈、微小断裂识别难的问题,结合各向异性岩石物理模型的微观特征和断裂敏感属性的宏观特征,开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复杂储层微小断裂系统特征预测方法研究。根据断裂系统的发育规律建立复杂储层各向异性岩石物理模型,预测井位处的各向异性参数,计算各向异性梯度并将其作为微小断裂系统指示因子;从叠后地震数据中提取构造类地震属性并进行优化处理,运用相关聚类算法优选微小断裂系统属性集;选取已知井点处的微小断裂系统属性集和微小断裂系统指示因子作为训练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算法建
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是反映页岩生烃潜力及页岩气富集程度的关键参数之一。四川盆地渝西地区Z井区的页岩气勘探,存在钻探程度低、地质资料少和岩心样品实验分析数据不全等不利因素,难以利用测井资料得到精确的总有机碳含量曲线。而通过地震正演、地震多属性反演和叠前反演等方法预测的总有机碳含量又存在精度较低的问题。为了实现总有机碳含量精细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PS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的页岩气总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首先,根据总有机碳含量与测井资料的交会关系,确定自然伽马、密度和纵横波速度比等与计算总
摘 要:基于港东油田密闭取心分析化验,开展微观渗流机理特征、孔喉动用特征及水驱过程中不同孔径剩余油饱和度定量分布研究。数学物理推理表明,毛细管半径与渗流流速呈平方级数关系,这种关系得到压汞实验数据分析及微观渗流实验证实。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岩心微观驱替实验分析,认为水驱过程中不同岩样、不同驱替阶段、不同注水倍数水驱后剩余油分布情况不同。驱替20 PV以前,中、大孔喉水驱效果较好,小孔喉的油少量动用;驱
摘 要:玛湖1井区下乌尔禾组整体勘探程度不高,储层评价中缺少准确油层识别标准,需建立正确区分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油层识别标准。通过全区岩电参数和地层水电阻率平面分布规律分析,保证单井含水饱和度计算精度;基于玛湖1井区下乌尔禾组储层四性关系分析,明确下乌尔禾组电性-含油性和物性关系;结合深电阻率、测井计算含水饱和度、测试资料及岩心含油性资料,建立玛湖1井区下乌尔禾组油层识别标准;定义含油孔隙度参数,将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段为典型的致密油储层,急需开展储层发育机制研究。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方法,结合岩心、测井资料研究旬邑地区长81致密油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81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溶蚀孔和粒间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毛管压力曲线具微喉、门槛压力高特征;Ⅰ类(溶孔-粒间孔型)储层性质最好。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6.7
摘 要:路北铜镍矿床位于觉罗塔格构造带内,岩体走向受康古尔深大断裂控制,矿床规模达中型。含矿岩体侵入于下石炭统小热泉子组,围岩为安山岩与细砂岩,主要基性-超基性岩为橄榄岩、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辉长岩等。岩体由中心向两侧基性程度逐渐降低,产状平缓,主要赋矿岩相为辉石橄榄岩相,矿体多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含矿角闪辉长岩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为(282.9±2.4) Ma,与东天山地区黄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