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分析

来源 :土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i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把握土壤种子库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沿动态,客观反映各个国家、机构及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9—2020年和中国知网数据库1983—20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发文趋势不同,国外期刊论文逐年上升,但国内论文自2009年以后开始下降.在发文量的国家排序中,美国排名第1,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位列第2和第3.国家间合作关系密切程度不大,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合作贡献量最大.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最多,总被引次数也最大,刊载该领域论文的外文期刊主要为《Plant Ecology》《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和《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中文期刊主要为《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和《植物生态学报》,该领域的文章在外文论文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态学和植物科学3个学科,而国内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生物学3个学科.目前,有关土壤种子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种子库中种子本身特征、与地上植被的关系、土壤中种子持久性和在生态重建中的应用等研究上.有关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应积极探索新的科学问题,顾及更多研究领域,加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结合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加强国际间的研究合作关系,在全球尺度上利用土壤种子库反映生态变化,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土壤温度与地气间能量交换、水分循环密切相关,影响着植被生长乃至区域生态安全.本文首先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实测的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然后结合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土壤温度对SHAW模型进行了率定,并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观测数据对率定参数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植被和土壤参数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伴随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5 cm深度逐日平均土壤温度的极差达到25.50℃,而35 cm深度极差为20.19℃,均远低于相同
通过2年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及作物磷吸收的差异,明确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以及3个P2O5施用水平(0、50、100 mg/kg,分别记作P0、P50、P100),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2018年和2019年在P0、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并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磷素吸收量.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处理相比,玉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降低的主要因素,其在田间生长的基质主要为秸秆.基于各种拮抗菌的生物防治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秸秆降解过程中拮抗菌的拮抗效应是否与平板对峙获取的拮抗效应一致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禾谷镰刀菌CGMCC3.4598有潜在拮抗作用的3株菌:吸水链霉菌ACCC41648(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ACCC40051(S.hygroscopic
土壤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作物健康密切相关.采用田间试验,利用传统分类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水稻–番茄轮作(FS)、番茄连作(FF)和休耕(CK)3种种植制度土壤线虫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水旱轮作土壤中线虫种类少,自由生活线虫占比高.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属的检出率,轮作最少,仅有5个,连作最多,共13个,且大部分为常见属;水旱轮作同时能降低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的种类,包括主要危害番茄的根结线虫属,占比仅2.1%,而连作为29.7%.不同种植制度下真菌和细菌类群OUTs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与连作相比
通过蚯蚓堆肥试验,探讨菊糖对蚯蚓的益生作用及高活力蚯蚓粪肥的形成过程,可为滩涂生态农牧化模式构建及障碍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以牛粪、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和菊糖为材料,设置纯牛粪养殖蚯蚓(EM)和添加菊糖的牛粪养殖蚯蚓(IEM)处理,养殖周期为40 d,每隔10 d采样分析,研究了牛粪–蚯蚓肠道内容物–普通蚯蚓粪肥/菊糖型蚯蚓粪肥性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添加菊糖与否的腐熟牛粪经蚯蚓取食、消化、排泄等过程所形成的菊糖型蚯蚓粪肥和普通蚯蚓粪肥,其基本性质较为一致:pH趋于中性,电导率显
土壤中硫的氧化还原过程对砷的释放与固定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有关硫形态对三价砷(As(Ⅲ))的氧化过程的机制与贡献并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以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硫转化中间产物亚硫酸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土壤中As(Ⅲ)的氧化固定机制.结果表明,亚硫酸盐显著促进了土壤中As(Ⅲ)的氧化,与对照组相比,10 h内土壤悬液中As(Ⅲ)的氧化效率提高了近30%,而土壤固相提取态As(Ⅲ)氧化更加明显,吸附态As(Ⅲ)浓度从73.53μg/L降低至35.27μg/L;与此同时亚硫酸盐的加入显著降低了溶液中总砷含量,促进了砷
土壤酸碱度是影响蓝莓树体正常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量化表征土壤酸碱度变化对保持蓝莓正常生长、提高经济效益的影响幅度至关重要.本文利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地集成国内外87篇文献,共筛选12个蓝莓品种,利用文献中已提取数据组定量化拟合土壤pH变化对不同品种蓝莓树体生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根据土壤pH变化对蓝莓树体生长的影响幅度判断,蓝莓各品种的最适土壤pH分布在4.4~5.0之间;利用量化拟合关系式的|k|值,将蓝莓生长对土壤pH变化的敏感性分为高敏感型、低敏感型和迟缓型3个类型,不同敏感型蓝莓的最适土壤
农牧交错带是农耕区与草原牧区的过渡带,土壤有机质(SOM)的精确估算与变化监测对碳库估算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Landsat 8 OLI影像和ALOS 12.5m DEM为数据源,基于波段反射率、反射率对数、亮度指数与相关地形因子,分别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和BP神经网络(BPNN)模型,构建农牧交错带SOM多光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①根据重要性排序,选择Landsat8 OLI第4波段的对数、第5波段、第6波段和亮度指数作为输入量,
以土壤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为受试对象,研究了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聚苯乙烯(PS)微塑料在短期暴露和长期暴露条件下对线虫取食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1、10、100 mg/L浓度下,1μm和5μm的PS微塑料短期暴露后,线虫对B.amyloliquefaciens JX1(X1)和P.fluorescens Y1(Y1)的取食偏好并未发生明显改变;1、10、100 mg/L浓度下,5μm的PS微塑料在长期暴露条件下能够改变线虫对X1、Y1的取食偏好且使线虫取食相关基因(cat-4、egl-4、gcy-28、d
为探明豫中植烟土壤pH和有机质对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在豫中许昌市的建安、禹州、襄城和漯河市的城区、临颍和舞阳6个植烟县(区)采集了191个典型烟田耕层(0~20 cm)土样,测定了微量元素(有效铜、铁、锰、锌、钼)含量、pH和有机质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与曲线回归方法分析了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与pH、有机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铜、铁、锰、锌和钼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0、49.24、84.80、1.71和0.02 mg/kg,有效锰总体上充足,有效钼整体极为缺乏,个别样点有效铜、铁和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