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模式,对于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展、形成育人合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上课的时候,历史老师总对我们说:“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资格拥有伟大复兴的梦想,而我们国家绝对有这个资格!”的确,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从未中断文明的中国,曾经多少次长期站在世界的前列,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感受到的是无尽的自豪与荣耀.然而,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也深深刺痛我们的心:勿忘国耻,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复兴筑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当;强国有我,这是每个中学生都应该做出的有力回应.
高中思政课“研教互融”学习模式是现行班级授课制基础上,随着新课程改革致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背景而进行的实践研究范式.该模式借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维果斯基的活动理论,将思政课程的教室学习与学生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既不影响高中生课堂学习,又拓宽学生课外学习路径,实现课内与课外学习互促、互证、互长,丰富思政课育人方式.
从文化进化与传播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文化模因并在中国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科学性的内因特质,更是因为其符合了中国发展与建设的现实需求.在不同时期,结合不同的社会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出合理改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生命力得以维持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新时期应当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实践的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以保持马克思主义长久强劲的生命力,从而有力指导中国当前与未来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