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卡壳”了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_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班幼儿的第一次泥工活动“小球”,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孩子充分操作,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大大的、方方的橡皮泥块。活动开始,我先示范搓小球的步骤和方法,再将小球放在桌上来回滚动,以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果然孩子们看得很认真,并跃跃欲试。都说孩子有了兴趣,活动便成功了一半,我对这个活动更有信心了。
  然而,刚刚拿到橡皮泥,有的孩子就叫了起来:“老师,我不会!”我想这些孩子肯定没听清楚我的讲解,为了保证孩子能够顺利开展活动,我又向大家讲述了一遍制作方法。
  分发橡皮泥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拿着橡皮泥不知所措,一块橡皮泥握在他们手里显得满满当当。我突然意识到:橡皮泥太大了!而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还不知道将橡皮泥进行分块操作——活动第一次“卡壳”了。
  我赶紧指导孩子们将橡皮泥分成几块后再搓捏成小球。这时,又一个声音传过来:“老师,我不会变小球!”原来是灿灿,我想他一定是没有听清楚我的讲解。我便走到他身边,用我的手包住他的手,帮助他搓小球。为了鼓励他,我拿起和他一起搓好的小球,大声对其他孩子说:“你们看,灿灿变的小球!”“老师。我会变面条!”其其举起了她的橡皮泥面条。这时,我才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能将橡皮泥变成小球。活动又一次“卡壳”了。
  这时。我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发现他们更愿意将橡皮泥直接放在泥工板上来回搓,因为这样远比在手中转圈搓要简单得多。我意识到小班孩子的手部力量不够。让他们用手掌搓橡皮泥使之变成一个圆球有较大难度。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计划:“孩子们,小熊宝宝饿了。我们做点面条送给小熊吃吧!”这回。没有一个孩子犹豫,他们快乐地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盘盘橡皮泥面条就做成了。
  这次活动的“卡壳”让我认识到,要组织好一次集体活动,不管是制订教学目标、确定活动内容,还是选择活动材料、设计教学策略。都必须从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使活动真正适合他们的发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