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抑郁青少年行为抑制和行为激活系统的特点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uajian2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临床抑郁青少年行为抑制系统(BIS)和行为激活系统(BAS)的特点。

方法

根据CCMD-3诊断标准,筛选46名临床抑郁青少年,以35名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采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问卷、Beck抑郁问卷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测评。

结果

(1)单纯抑郁亚组[(13.70±1.72)分]和对照组[(12.71±2.55)分]行为抑制系统得分均高于焦虑共病抑郁亚组[(15.84±2.36)分,P<0.01];单纯抑郁亚组[(34.00±4.94)分]、焦虑共病抑郁亚组[(35.88±6.80)分]行为激活系统得分低于对照组[(39.11±5.06)分,P<0.05];(2)首发[(15.28±1.56)分]和复发抑郁组[(14.96±2.63)分]行为抑制系统得分高于对照组[(12.71±2.55)分,P<0.01];复发抑郁组[(34.58±6.63)分]行为激活系统得分则较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服药[(15.30±2.48)分]与未服药抑郁青少年[(14.60±1.82)分]行为抑制系统得分较高(P<0.01),服药组行为激活系统[(34.52±5.78)分]得分较低(P<0.01)。

结论

单纯抑郁与焦虑抑郁共病青少年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BIS主要反映抑郁焦虑共病,BAS则反映抑郁症状,BAS可能是反映临床抑郁变化的敏感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将165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强迫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ESC组)和帕罗西汀治疗组(PAR组),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分别在